Wednesday, October 31, 2007

病毒性心肌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病毒性心肌炎:感冒後出現心悸、胸痛、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臟所引起心肌細胞變性、壞死和間質炎癥改變的心肌炎癥。近年來發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已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常見病。一般認為,約有5%病毒感染後可累及心臟,但病毒感染的全身癥狀往往易掩蓋心肌受累的心臟癥狀和體徵,所以實際發病率難以確切推斷。

在諸多的病毒性心肌炎中,以柯薩奇B組病毒所致心肌炎最多見,此外還有埃可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可引起心肌炎。發病季節一般以秋冬季多見,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組,40歲以下佔75%~80%,男性較女性多見。

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取決於病變廣泛程度和嚴重性,癥狀的輕重變異很大,多數病例呈亞臨床型,可以完全沒有癥狀,因此有時殊難診斷。輕者癥狀輕,重者可併發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甚至猝死。或演變為慢性心肌炎。因此,對病毒性心肌炎盡早診斷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而言,病毒性心肌炎有下述特點:
1) 發病年齡以兒童和青少年多見,且年齡愈小,往往病情嚴重。

2) 半數患者病前1~3週內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

3) 常有心悸、氣促、心前區不適或隱痛等。

4) 部份病人可突然劇烈胸痛或急性或嚴重心功能不全,以及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縮
、心動迅速、房室傳導阻滯等,還可以出現肌痛、發熱、關節痛、少尿、昏厥等全身癥狀為主。此外,當病毒同時侵犯其他臟器時,亦可產生相應的臨床徵象,如肝炎、肺炎、胸膜炎和小兒麻痹等,此時,很可能會掩蓋心肌受損的癥狀,應予注意。



根據病毒性心肌炎不同臨床表現,可分為下列7型:
1) 隱匿型
指無自覺癥狀,因健康檢查發現心臟擴大或心電圖異常,或因意外事件死亡中屍檢中發現。

2) 猝死型
多為局竈性心肌炎,癥狀隱匿,多因突然發生心室顫動,心臟停博而死亡,本型是青少年最常見的猝死原因。

3) 心律失常型
常以心悸為主要癥狀,多為頻發性早博,以室性早博多見,可呈二、三聯律,也可出現I、II、III度房室傳導阻滯。

4) 心力衰竭型
此型心肌損害多呈彌漫而嚴重,心臟常明顯擴大,可表現為左、右或全心衰竭。部分急性左心衰竭並胸痛,心電圖可出現病理性Q波,酷似急性心肌梗塞。

5) 暴發型
當在病毒感染後數日出現急性心力衰弱、心原性休克或嚴重心律失常,病死率高。

6) 慢性心肌炎
表現為病情遷延反覆,時輕時重,呈慢性過程,常伴有進行性心臟擴大和心力衰竭。每因感冒或病毒感染而加重,常與原發性擴張性心肌病難以鑒別。

7) 後遺癥型:
患者心肌炎雖已基本痊癒,但可遺留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或癥狀。


由於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率高,臨床表現輕重不一,部分愈後差,甚至死亡。因此,人們應該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各種臨床表現。一旦出現前面所敍述的臨床表現,要引起高度注意,及時到醫院就診,通過有關檢查明確診斷,並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從而避免出嚴重後果。另外,一旦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一定要遵照醫生的囑咐,立即臥床休息,嚴重病例,需臥床休息3個月,癥狀消失後,才能在密切觀察下逐漸增大活動量,恢復期仍應適當限制活動,避免反覆發作和發展為慢性心肌炎。

心房纖顫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心房纖顫:心悸、心慌、氣短的重視


心房纖顫(簡稱房顫)是很常見的心律失常,其發生率在人群中約為0.4%,心臟病病人中約有4%,有心臟擴大並且伴有心力衰竭的病人中約為40%。據統計,60歲以上人群中,房顫的發生率為1%,國外某地區某些地區22年隨診結果,25~34歲的人群中房顫的發生率為0.226%,55~64歲中發生率為3.79%,80歲以上可達10%,因此說房顫的發生率不但很高,而且是隨著年齡而增長的。

引起房顫的病因很多,常見于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如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病、冠心病、預激綜合徵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也可見於臨床上無器質性心臟病或有全身疾病而心臟正常的患者。房顫可呈陣發性或慢性持續性。發作房顫時,病人多有心悸、心慌、氣短,還可誘發心絞痛和心力衰竭,甚至暈厥。總之,長期或反覆房顫對人體危害均極大。


房顫的具體表現有下列幾方面:
1) 房顫時使心房失去了有效的收縮功能,心排血量減一般減少10%~15%。

2) 由於房顫時心動周期短而不齊,心室內壓不足以緊閉房室瓣而致返流,因此在快速心室率時,
心排血量減少可至正常時的40%,快速房顫易使患者出現氣短,乏力等癥狀,嚴重時可出現一
過性暈厥、急性肺水腫等。

3) 慢性持續性房顫時心室率小于90次/分鐘的患者,雖然常無明顯的血流動力學障礙,但患者常有心悸、乏力、氣短等癥狀。

4) 有器質性心血管疾病的慢性房顫患者,由於顫動在左房易在左房耳內產生附壁血椎,因此發生
血栓椎塞合併癥的可能性比沒有房顫的患者要高得多,最常見的是腦栓塞。


因此房顫是中風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房顫後中風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將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

由於許多人對房顫的危害性不能了解,因此一些無癥狀或癥狀很輕的病人,不能及時到醫院就診治療,因此延誤或喪失了將房顫消除,恢復正常竇性心律的時機。對房顫復律的原則是,以發生房顫的時間越短,復律的成功率就越高,如果房顫持續的時間超過1年,或左房巨大,或原發的器質性心臟病未得到有效的治療和控制,房顫復律的成功率就極低。另外對於慢性房顫的病人,不管是否需要用藥物控制心室率,都應該考慮其發生腦梗塞的可能性極大。


房顫患者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一旦發生房顫,多有心悸、心慌、乏力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心血管科就診,盡早通過和種治
療方法消除房顫。

2) 急性房顫,如果不能在門診馬上消除。應該根據醫生的意見,住院進行復律治療,千萬不能掉
以輕心,延誤房顫的復率時機。

3) 超過一年時間的慢性房顫患者,如不直復率,就應該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物控制心室率,緩解
癥狀,並進行有效的抗凝治療,防止出現腦栓塞。

高血壓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高血壓:頭暈、眼花不可忽視


高血壓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不但患病率高,而且最終會引起嚴重心、腦、腎重要臟器的併發癥,是腦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高血壓不僅使冠心病的發病率成倍增加,而且造成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也非常高。在我國,高血壓的合併癥僅腦卒中一項就有600萬名幸存者,其中75%不同程度喪失勞動力,40%為重度致殘。在全人口恐因構成中,成腦血管病佔40%,遠超過佔第二位的腫瘤(16%)。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數量以每年350萬的速度增加,而我國的高血壓防治卻存在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三低(知曉率低、服藥率低、控制率低)。

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病因不明,故稱為原發性高血壓,又稱高血壓病。在約5%的高血壓患者中,血壓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種表現,稱為繼發性高血壓,又稱癥狀性高血壓。


絕大多數原發性高血壓屬於緩進型高血壓,多見于中、老年,其特點是:
1) 起病隱匿
2) 進展緩慢
3) 病程長達十多年至數十年
4) 初期很少癥狀


許多病人不能及時發現自己有高血壓,約半數患者因體檢或其他癥狀就醫時測量血壓後,才偶然發現血壓增高 ,也有不少病人直到出現高血壓的嚴重併發癥和心、腦、腎功能損害,以及出現
應臨床表現時才就醫,有1/3~1/2高血壓患者可有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失眠、乏力等癥狀,還可出現心前區不適、心悸等癥狀,雖然這些癥狀沒有什麼特殊性,但應引起重視,應及時就醫檢查。

一個人袛要有高血壓存在,就會對心、腦、腎造成影響,嚴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冠心病、腦卒中、腎功能衰竭等。近30年來,各項臨床試驗證明:對包括老年高血壓和輕度高血壓在內的抗高血壓藥物的治療,可使腦卒中死亡率減少35%~40%,心肌梗塞死亡率減少15%~20%,因而如果從青年時期就進行健康行為教育,加上早期防治,就可使人群高血壓發病減半,腦卒中減少四分之三,甚至更高。


怎樣可早期發現和防治高血壓?
1) 首先人們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2) 在有高血壓病家族史的人群中,到了30歲後就應該警惕有早期高血壓出現,特別是出現頭暈、頭痛時,更應測血壓。

3) 一般人群在40歲以後,應每年做一次常規健康檢查,以發現早期無癥狀或癥狀很輕的高血壓。

4) 一旦診斷為早期輕度高血壓的患者,可先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一些非藥物治療。例如:
a) 限鹽

b) 控制飲酒

c) 加強體育鍛鍊

d) 減輕體重

e) 採取精神和肌肉鬆弛療法等

5)對非藥物治療不能效控制的高血壓病患者,應該及時的在心血管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長期有效的藥物治療,減少心、腦、腎等臟器的損害和併發癥的發生。

冠心病心絞痛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冠心病心絞痛:陣發性胸前區壓榨樣疼痛


冠心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臟病,也是當前國內外危害最大的心臟病,在工業發達國家已成為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在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有明顯提高的趨勢,成為死亡構成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冠心病的臨床類型大致分為5型:
1) 隱匿型
2) 心絞痛型
3) 心肌梗塞型
4) 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
5) 猝死型


其中冠心病患者首先出現的癥狀以心絞痛佔首位,心絞痛可反覆間歇性發作和突然加重,甚至發展為更嚴重的類型-----心肌梗死。心絞痛猝死的發生率為10%~15%,因此早期診斷心絞痛,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心絞痛是一組癥狀,由於一過性心肌缺血所致,心肌缺血可因心肌氧的需求增加超過病變冠狀動脈供血能力引起(勞力性心絞痛),或因冠狀動脈供血減少造成(自發性心絞痛)。典型的心絞痛臨床表現是:

1) 陣發性前胸壓榨性疼痛,主要位於胸骨後部。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區和左上肢。

2) 常發生於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持續數分鐘,休息或用硝酸醋類制劑後緩解或消失。


心絞痛產生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在缺血缺氧的情況下,心肌內積聚過多的代謝產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等酸性物質,或類似激肽的多肽類物質,刺激心臟內植物神經傳入纖維末梢,經1~5胸交感神經節和相應的脊髓段傳至大腦,產生疼痛感覺,這種痛覺反映在與植物神經進入水平相當同脊髓段的脊神經所分布的皮膚區域,即胸骨後及兩臂的前內側與小指,尤其是在左側,而多不在心臟部位。


人們對心絞痛的認識,常有兩個誤區。
第一,一般人認為心絞痛一定是心臟部位的「絞痛」。其實不然,心絞痛往往是一種鈍痛,為壓榨、憋悶、堵塞、緊縮、發熱等不適感,程度可輕可重,重度發作可伴出汗,瀕死感,多為發作性。

注:針刺樣,觸電樣銳痛不是心絞痛。

第二,大多數人認為心絞痛的部位一定是在心臟表面位置,其實心絞痛大部分位於左胸前區,還可位於咽部,它可放射到下頷、左肩、左上肢內側,直至左腕、無名指、小指,也可向下放射到上腹部。少數病人以放射部位為不適部位,如上腹部痛、頭痛為主,常致誤診。還有不典型的心絞痛,其誘因可不典型而多變,有時與疲勞有關,有時無關。

冠心病心絞痛可表現為典型和不典型性,因此,了解心絞痛的發生機制和不典型的臨床表現是很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出現下列情況,應考慮有心絞痛的可能:
1) 45歲以上患者,如果出現活動後發作性心前區壓榨樣疼痛或胸憋悶性疼痛,休息後可馬上緩解,或含服硝酸甘油數分鐘可緩解。

2) 早上起床前後出現胸前區壓榨樣疼痛和胸悶痛,特別是在進行梳頭、漱口等活動時,或迎著冷風煅煉身體時出現胸痛。

3) 休息時或夜間睡眠時出現胸痛,或在睡夢中驚醒出現胸悶、胸痛。

4) 不明原因的牙痛,頸脖子痛,或不能用原因解釋的上腹部疼痛。

5) 肩背部疼痛,特別是左肩、左手外側、手腕、小手指疼痛,而無外傷原因。

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停止運動並休息,備有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等藥物,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如不能緩解,呈持續性胸痛,應立即在家屬的護送下去醫院心血管科就診。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延誤了病情。

Tuesday, October 30, 2007

系統性紅斑狼瘡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系統性紅斑狼瘡:警惕不明原因的發熱與關節痛


顧明思義,紅斑狼瘡的主要特徵是皮膚方面的病變,如面部的蝴蝶斑、指趾紅斑等。其實不少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人可以不出現任何皮疹,而最早出現的癥狀很可能是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熱和關節痛。所以我們稱之為系統性紅斑狼瘡,主要是與病變限於皮膚的盤狀紅斑狼瘡相區別,前者以內臟器官損害為主。

系統性紅斑狼瘡好發於年輕女性,男女之比為1:5~10,該病常常侵犯多系統的器官,如皮膚、關節、腎、心、肺、肝、血液、神經等。該病以腎損害為最常見,病理檢查幾乎百分之百可有異常,輕者可以沒有癥狀或僅有蛋白尿,重者可影響腎功能,發展為腎功能衰竭,甚至造成死亡,醫學上專門稱此為狼瘡腎。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生心肺病變者,約佔病人的二分一以上,也是第二位致死原因。

心臟病變範圍甚廣,包括心包積液、心肌炎、心內膜炎等。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生神經損害者不少,表現多種多樣,有的以精神障礙為主,有的以表現為癲癇或其他神經癥狀,醫學上稱為腦性狼瘡或狼瘡腦。總之,當併發較重的臟器損害時,預後大多不良。因而如何抓住某些迹象及早識別十分重要。

1) 不明原因的反覆低熱,尤其是午後體溫常在攝氏38度。

2) 不明原因的弛張型高熱,一天之內體溫有較大起落,可相差在攝氏2度以上,但無寒戰。

3) 面部出現蝴蝶形狀的皮膚紅斑,或指趾間出現紅斑。

4) 經常出現關節疼痛或關節炎,常表現在踝、腕、肘及指關節處,多呈游走性,部位常變換,關節常伴有腫脹,但關節不變形(與風濕關節炎相區別)。

5) 作常規尿檢查時出現蛋白尿,無其他原因解釋。

6) 既往身體素質好,漸漸變得勞力性呼吸困難,或心跳不規則,無其他原因作出診斷。

7) 青年女性有關節炎病史,兩次白細胞檢查低於正常範圍。

8) 原因不明的癲癇發作。

以上諸項,出現其中2項以上就應作為高疑對象,應及早就診,及時治療,以免貽誤。

腎病綜合徵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腎病綜合徵:大量蛋白尿為明顯特徵


腎病綜合徵並非單一疾病,而是由許多病因引起的一組臨床癥候群,它們具有典型的「三高一低」的特點:

1) 大量蛋白尿(大於3.5g/d);

2) 高度浮腫(嚴重時引起胸、腹水、心包積液,頸部皮下水腫及縱隔積液,以致呼吸困難);

3) 高脂血癥和低蛋白血癥(血漿白蛋白小於30g/L)。

患者必須具備高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癥,方可診斷為腎病綜合徵。

大量蛋白尿是腎小球疾病的特徵,且為腎病綜合徵的中心。腎病綜合徵能由多種腎小球疾病引起,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大類。排除了繼發性腎病綜合徵就是原發性。


繼發性腎病綜合徵病因很多,主要原因有:

1) 繼發感染性疾病,如梅毒、乙肝病毒感染。

2) 繼發於系統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乾燥綜合徵、澱粉樣變性。

3) 繼發於代謝性疾病,最多見的為糖尿病腎病。

4) 遺傳性疾病,如AL-PORT綜合徵、家庭性腎病綜合徵。

5) 繼發於其他疾病,如重金屬中毒、蜂毒損害、血液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徵、腎移植術後慢性排斥等。

在我國,最常見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糖尿病和過敏性紫癜。

一般來說,兒童應警惕遺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過敏性紫癜引起的繼發性腎病綜合徵;

中青年則應著重排除結締組織病、感染、藥物引起的繼發性腎病綜合徵;

老年人則應著重考慮代謝性疾病及新生物有關的腎病綜合徵。

目前對腎病綜合徵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均未十分明確,故對腎病綜合徵的各種治療,袛能是控制病情,卻並不能真正將患者治療,所以在感染、勞累或減藥不適當等情況下,患者病情常出現反覆,使患者面對經濟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極不利於患者病情改善。腎病綜合癥經久不癒可出現許多合併癥,有些甚至是致命的,所以應引起足夠重視。


腎病綜合徵的主要併發癥有:
1) 血液粘滯度增高的高凝綜合徵、血栓形成。
主要發生在腎動脈栓塞、肺動(靜)脈血栓、周圍性血栓性靜脈炎,甚至出現腦血栓及冠狀血管血栓。

2) 加重或促發心血管疾病。

3) 低鉀低鈣血癥。

4) 低血容量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

5) 貧血、營養不良、體重下降、併發感染。

6) 腎小管功能受損。


腎病綜合徵診斷並不困難,但關鍵是防止復發。為了減少病情反復,請遵循下列原則:

1) 樂觀自信、不輕信謠言盲目亂投醫,相信科學,到正規醫院診治。

2) 嚴格按腎科醫生醫囑定時定量服藥。激素起始量要足(強的鬆1mg/kd.d),最好在臀活檢的基礎上使用激素或細胞毒類藥物;不要因為癥狀改善或尿蛋白消失,而立即減用或停用激素或細胞毒類藥物。否則對激素敏感的腎病綜合徵將變成難治性腎病綜合徵,反而加重腎功能損害。

3) 病情緩解口服強的鬆為維持量時,應按醫囑維持半年、1年甚至數年,否則易反跳,導致腎病綜合徵復發。

4) 起居要有規律,避免勞累及劇烈的情緒波動,盡量防止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否則也易使病情加重或復發。

5) 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讓患者密切配合醫師做到長期合理治療,保證腎功能長期隱定。

患者如有高度浮腫、蛋白尿,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如診斷為腎病綜合徵後,最好在此基礎上作腎活檢,便於明確病理類型,了解病情輕重及預後。同時亦便於醫師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避免治療的盲目性,以確保腎功能長期隱定,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急進性腎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急進性腎炎:蛋白尿、血尿發展為少尿


急進性腎炎是一組病情發展急驟,由蛋白尿、血尿、浮腫、高血壓等癥狀,迅速發展至少尿、無尿、腎功能衰竭,預後惡劣的腎小球腎炎的總稱。

其病因有多種,給預防帶來較大困難。原因不明的稱原發性急進性腎炎,以往有鏈球菌感染史,或者呼吸道、胃腸道、泌尿道感染表現。也可繼發於肺出血-------腎炎綜合徵、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細菌性或其他感染性心內膜炎等疾病。該病確診、治療方案選擇及預後判斷,需依靠腎活檢病理檢查。

急進性腎炎有青年及中老年兩個發病高峰,但自2歲至87歲均有發病記錄。該病漸腎穿刺病人中的2%~5%,我國資料為2%。男女之比例為2:1,春、夏兩季發病者較多,是腎小球疾病中病情最險惡的。起病可急可緩,多數起病隱匿,但病情進展急驟,發展速度最快者數小時,80%的病人在數周或2~3個月內即進入尿毒癥,且不可逆轉,袛有靠透析療法才能維持生命。此類病者有類似急性腎炎表現,如疲乏、無力、精神萎靡、體重下降,可伴發熱、腹痛、皮診、血尿、蛋白尿、浮腫(腫者有胸、腹水)及高血壓,偶爾呈現腎病綜合徵。但全身癥狀較重,以嚴重的少尿、無尿、迅速發展或尿毒癥為突出表現,臨床上會出現惡心、嘔吐以及嚴重貧血、血小板減少,少數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嚴重者可發生肺水腫、心包炎、酸中毒、高血鉀及其他電解質紊亂,甚至心律失常,腦水腫等嚴重併發癥。

對於該病人千萬不要誤診為急性腎炎等其他疾病,應提高對該病的警惕性,而當疑診急進性腎炎時,即應盡早做腎活檢,,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以維持較好的腎功能,保持病情穩定,達到可用藥物治療而暫時不作透析的可能。

大多數急進性腎炎患者,經治療後能緩解(臨床上無完全治癒者),但不能阻止其向慢性化發展,腎功能逐漸減退。對不能做出早期診斷,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已進入尿毒癥的慢性期患者,留下的是終生遺憾,袛能盡快採用血液透析維持生命或腎移植。腎移植後易復發。腎功能好轉後,預防腎功能反復受損害極為重要,有利於延長壽命和提高患者回歸社會的能力。所以在搶救成功後不可掉以輕心,應長期置於監護之下,定期驗血、尿常規,監測腎功能變化,必要時重覆腎活檢;禁用腎毒性藥物,無論繼發何種疾病,均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預防感染和勞累等誘發加重因素;屬繼發性急進性腎炎者,治療原發病具有重要的預防作用。


以下兩種情況該警惕急進性腎炎的可能:
1) 凡呈急進性腎炎綜合徵的表現(急性起病、尿少、水腫、高血壓、血尿、蛋白尿),尤其以嚴重的血尿、突出的少尿以及進行性腎功能衰竭為表現者。

2) 腹部平片和B超見雙腎彌漫性增大

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到有條件作穿刺的醫院作腎穿刺活檢,便於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可
有效改變疾病的預後,否則預後難以設想。

結核性腹膜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結核性腹膜炎:發熱、盜汗、腹痛和腹部腫塊


結核性腹膜炎是由結核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腹膜炎性病變,以青壯年最多見,但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女性多於男性。


感染途徑:
1) 腹腔內結構病竈的直接蔓延,向腹膜蔓延這一途徑最多見,如腸結核、腸系膜淋巴結結核、輸卵管結核等。

2) 血行傳播較少見,往往同時伴有粟粒型肺結核、結核性腦膜炎、結核性多漿膜腔炎或活動性
關節、骨、睪丸、子宮附件等結核;

3) 若無肺、腸、輸卵管等處結核病變,則極可能是隱性腹膜結核病竈的再激活而誘發,或腹腔內乾酪樣壞死竈潰破而感染腹膜致急性彌漫性腹膜炎,這些均罕見。


根據病理解剖特點,結核性腹膜炎可分為三種類型:滲出(腹水)型、粘連型、乾酪型。以粘連型最為多見,其次為滲出型,乾酪型最少見,但病程中二型、三型可混合存在。


結核性腹膜炎起病多緩慢,癥狀較輕,常於發病後數周以至數月才就診,少數起病急驟,可以突發高熱或急性腹痛而就診。


臨床表現:
1) 全身癥狀
結膜毒血癥最常見,主要為發熱、盜汗、乏力、貧血。熱型不規則,以低熱和中度熱多見。滲出型、乾酪型腹膜炎或伴嚴重腹膜外結核者(如粟粒型肺結核、乾酪型肝炎)可出現明顯高熱。
本病後期有營養不良表現,如消瘦、浮腫、蒼白、維生素A缺乏癥等。

2) 腹痛 、腹脹
早期不明顯,以後漸出現腹部隱痛、鈍痛,偶有陣發性腹痛,常位於臍周或全腹,呈彌漫性,餐後加重。腹痛與腹膜病變、不全性腸梗阻、活動性腸結核、盆腔結核等有關。大量腹水時腹脹顯著。若腹腔內結核病竈突然潰破或腸結核穿孔時導致結核性腹膜,則出現全腹壓痛、腹肌緊張、明顯反跳痛,腹部因脹氣、腹水而高度膨脹、體溫升高。

3) 腹瀉
常見。可因潰瘍型腸結核、廣泛腸系膜淋巴結結核或腹膜炎致腸運動功能紊亂等產生,多呈稀糊狀大便,不含粘液膿血便,每日2~4次,一般無裏急後重感。粘連型腹膜炎可表現為便秘。

4) 腹水
以少量至中等量者為多。

5) 腹部腫塊
常居於臍周,大小不一,邊緣不整,表面不平,不易推動,系組織如大網膜、腸曲、腸系膜淋巴結等粘連或乾酪樣膿性物圍聚而形成,若腸襻與其他臟器粘連,則可出現腸梗阻,梗阻腸段近端可以發生急性穿孔。腸瘘多見於乾酪型腹膜炎,也可有腹腔膿腫形成。


由於結核性腹膜炎臨床表現不典型,誤診率相當高。


當出現下列情況時應警惕患此病的可能:
1) 有結核毒血癥狀:以發熱尤其午後低熱盜汗為主,也可表現為貧血、乏力、體重下
降、食慾不振等。

2) 不明原因的腹部膨隆、腹脹、腹圍增大。

3) 慢性腹痛、腹瀉,腹部捫及大小不一的腫塊呈結節狀,不易推動。

4) 女性不明原因貧血、消瘦、伴上述腹痛腹脹以及結核中毒癥狀。

出現上述癥狀,要儘快去醫院消化內科檢查,作B超、胃腸鋇餐和血沉等檢查。一旦確診
,應堅持完成抗結核治療的療程。

Tuesday, October 23, 2007

膽道蛔蟲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膽道蛔蟲癥:發作性絞痛緩解期如常人


膽道蛔蟲病是腸道蛔蟲病的最常見併發癥之一。

蛔蟲喜鹹、怕酸、有鑽孔癖性,習慣寄生於小腸下段,當出現胃腸功能紊亂(如惡心、嘔吐、
腹瀉等),胃酸水平低下、驅蟲藥物刺激、膽管結石或感染時,蛔蟲活動增強,向上盲動進入膽道而發病。

蛔蟲可將腸道的細菌(多為革蘭氏陽性杆菌)帶入膽道,若未及時治療,可引起膽道感染(化膿性膽管炎、膽管周圍炎等)、肝細胞壞死或膿腫、膽道出血,甚至穿孔或急性胰腺炎。蟲體阻塞膽管,久之可繼發硬化性膽管炎、肝硬化。蟲卵或死蟲體殘留於膽管可形成以此為核心的結石。
膽道蛔蟲癥多見於兒童和青年,女性多於男性。

主要臨床表現:
1) 腹痛
是本病的主要癥狀,常急驟發作,多位於劍突下或偏右上腹,可向右肩部放射,多呈繼發性絞痛或鑽頂樣痛,常採取彎腰屈膝體位,以手按腹,呻吟不止,或在地上、床上輾轉翻滾,全身出汗。數分鐘至十餘分鐘後疼痛可突然緩解,緩解時好如常人,此乃本病的特點之一。

2) 惡心、嘔吐
痛後不久即可出現,是膽道受蛔蟲刺激所致。多嘔胃內容物或膽汁,也有少數患者嘔吐蛔蟲,有助於本病的早期發現。

3) 全身表現
如蛔蟲不能及時退出並繼發膽道感染,則可在數日內出現寒戰、高熱甚至形成肝膿腫。如膽道明顯阻塞,則可出現黃疸。

4) 體徵
癥、徵不符是本病的主要特點,即患者有嚴重的癥狀,而體檢僅揭示劍突下或右上腹部輕微深壓痛,較固定,無反跳痛與腹肌緊張。若合併膽道感染、梗阻時,可觸及腫大的肝臟、膽囊,此時由於膽汁滲出,可出現腹肌緊張、壓痛與反跳痛。並發急性胰腺炎時則左腰部也可有壓痛。


如出現下述表現時,要警惕膽道蛔蟲癥的可能:
1) 平時有腸道蛔蟲癥或吐蟲和排蟲史,近期做過驅蟲治療。

2) 高脂飲食後突發右上腹或劍突下繼發性絞痛,甚至鑽頂樣痛。

3) 劇痛伴惡心、嘔吐或吐蛔蟲。

4) 雖然發作時疼痛劇烈,但緩解期有如常人無任何不適。

5) 體徵輕微,僅是劍突下或右上腹部輕壓痛。

當然膽道蛔蟲癥有時易和其他膽道病相混淆。故如有上述癥狀出現不能自行驅蟲治療,宜應去醫
院就診,做B超和血化驗等。診斷明確後,驅蟲治療效果是良好的。

急性膽囊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急性膽囊炎:有上腹疼痛伴畏寒發熱


急性膽囊炎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之一,多見於中年、肥胖的女性,主要病因是梗阻、感染及缺血。90%梗阻是由於石嵌頓於膽囊管或膽囊壼腹部所致。梗阻後膽汁滯留、囊內分泌的粘液淤積致使膽囊膨脹,彈力增加,囊壁上淋巴、靜脈回流受阻,組織缺血而產生膽囊壁壞死。炎癥初為化學性,繼而發展為細菌性,以致形成膽囊積膿,表面為右肋部捫及有觸痛之腫物。膽囊壞死或膿腫破入腸腔可形成內瘘,此時結石與膿液破入腸腔使得臨床癥狀暫時緩解。嚴重的細菌感染可引起急性懷疽性膽囊炎,多半見於嚴重創傷(如手術、燒傷等)與極度衰竭(如肺結核、晚期癌瘤等)者。急性膽囊炎患者常有多年絞痛史,多發生在高脂飲食後;因其病因不同,臨床表現存在一定差異。

1) 結石性急性膽囊炎
既往常有膽囊結石病史。主要表現為右上腹部持續性疼痛伴繼發性加劇。向右肩、肩胛下角處放射,伴惡心、嘔吐與發熱,一般不畏寒;右上腹肌緊張,壓痛明顯,墨菲 (Murphy) 呈陰性,右肋方下緣可觸及腫大的膽囊並隨呼吸而上下移動。嚴重感染者可有輕度黃疸,繼續發展則形成膽囊積膿、壞死、穿孔,導致彌漫性腹膜炎或膈下、肝下膿腫,全身癥狀明顯,如高熱、脈快、白細胞計數劇增等,此時右上腹壓痛和肌肉收緊程度加劇。

2) 近年來該型急性膽囊炎趨於增加,其病死率為急性膽結石性膽囊炎的2倍,常見於嚴重外科損傷,重癥細菌感染或極度衰竭者。臨床上多見於65歲以上老年人,也表現為右上腹痛,發熱(多為中度以上且往往伴寒戰),壓痛、局部肌緊張與黃疸等,但周身情況危重,值得重視。

若出現以下表現時要警惕為急性膽囊炎的發生:
1) 進油膩物後反覆發作膽絞痛病史,常于後半夜或凌晨發病。

2) 劇烈上腹或右上腹痛,向右肩背部放射,繼發性加劇,且漸轉為持續性痛。

3) 腹痛常常伴有畏寒甚至寒戰、發熱、惡心、嘔吐、黃疸等。

4) B超顯示:膽囊增大,膽囊壁增厚水腫,膽囊內有結石影,超聲探頭下墨菲 (Murphy) 呈陽性。

急性菌痢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急性菌痢:膿血便、里急後重伴發熱

細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傳染源是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帶菌者。本病經
糞-----口途徑傳播,人群普遍易感,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高峰在7~9月份。痢疾杆菌進入
腸道後,使腸粘膜形成潰瘍和出血,故病人可出現粘液濃便。

腸道病變的部位主要在乙狀結腸和直腸。

細菌性痢疾的潛伏期平均1~3天,可短至數小時,最長一般不超過1周。病程超過2月者為
慢性菌痢。

1) 急性菌痢根據其癥狀和特癥可分為典型、輕型和中毒性菌痢。
a) 典型菌痢
起病急,陣發性腹痛或腹部劇痛;膿血便,量少,次數多,甚者多達10~20餘次/天,常有排便不盡的感覺,即裏急後重。伴中度發熱或高熱,癥狀持續1~2周。

b) 輕型菌痢
有輕微的腹痛,腹瀉呈糊狀或稀水樣便,有少量粘液,每日不超過10次,無膿血便。一般無發熱等中毒癥狀,也無明顯裏急後重感;癥狀多為3~7天。

c) 中毒性菌痢以重度的毒血癥(如高熱)、休克和中毒性腦炎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前
胃腸道癥狀如腹痛、腹瀉不一定很重。大便次數可多可少,甚至不出現膿血便。


由於細菌性痢疾具有高度的傳染性,中毒性菌痢尚可出現高熱、抽搐,昏迷甚至休克。病情凶
險,如搶救不及時常造成死亡。因此應當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當出現下列情況時應懷疑本病。
1) 如進食不潔的食品或曾與菌痢患者有密切接觸,要注意是否出現腹瀉等癥狀。

2) 兒童或少數成人不明原因的突然高熱,抽搐,昏迷或速出現休克。當排除其他傳染病,同時有第一條接觸史者,要高度懷疑中毒性菌痢。

3) 突然發作的腹痛、腹瀉,腹瀉次數多,量少,為膿血便,伴裏急後重,這是較典型
的表現。

4) 伴有發高熱、裏急後重的腸炎,要考慮痢疾,不能盲目的認為腸炎並耽誤治療。

如懷疑為急性菌痢時,應重視留取糞便,送醫院作化驗檢查。大便常規中大量的紅細胞、膿球
、加上血常規中的白細胞亦升高,常常可考慮急性菌痢,如能作細菌培養,從糞便中培養出痢
疾杆菌則可確診。

Thursday, October 18, 2007

腸梗阻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腸梗阻:腹痛、嘔吐和肛門無排氣

腸梗阻是指腸道發生通過性障礙,或指腸道運作功能喪失,致使腸內空物不能正常通過。腸梗
阻是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僅次於急性闌尾炎與膽送疾病。常見的病因為:

1) 腹腔內粘連
多見於腹腔內手術後(如胃腸、膽道和婦產科手術)。

2) 腸扭轉

3) 腸道腫瘤

4) 腹腔內炎癥

5) 腸麻痹
可由於電解質紊亂,敗血癥,休克等引起。


腸梗阻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1) 腹脹
以麻痹性腸梗阻最明顯,系腸腹內彌漫性積氣所致。腹脹程度與梗阻部位有關,梗阻部位愈低腹脹愈明顯。

2) 腹痛
機械性腸梗阻時常為陣發性絞痛,持續數分鐘後暫時緩解,隨後又是一陣絞痛,使人難以忍受。

3) 嘔吐
與梗阻部位有關:高位梗阻時頻繁嘔吐胃液、所進食物或膽汁;而低位梗阻時嘔吐較輕,但有時嘔吐物可帶有糞臭味。一般嘔吐後腹脹脹痛有一定緩解。

4) 排氣、排便障礙
在不是全腸梗阻或梗阻初期,可少量排氣或排便。高位梗阻者有時梗阻以下腸腔內氣體,糞便可排出。而完全性梗阻則肛門停止排便排氣。

5) 腹部膨脹
病人常感覺腹部隆起,或不對稱,有時可見腹部有腸型。

6) 腸鳴亢進或消失
在機械性腸梗阻時,常可感到腹腔內腸鳴活躍;而麻痹性腸梗阻時則無腸鳴。

由於腸梗阻可見於任何年齡段,且診斷治療不及時常危及生命,因此要警惕腸梗阻的發生。


有如下癥狀時要警惕腸梗阻發生:
1) 既往有腹部手術者,突然發生陣發性的腹痛,伴嘔心。噯氣或肛門排氣後可暫時緩解。上述癥狀反覆發作。愈來愈嚴重,要警惕粘連性腸梗阻的存在。

2) 老年或生病者當數日未鮮大便時,出現腹脹、腹痛、肛門排氣減少或消失,腹部膨脹等,要警惕因糞便嵌塞引起的梗阻。如能及時通便,則能緩解癥狀。

3) 平時身體健康,當劇烈運動或彎腰活動後出現突發性腹痛,進行性加重伴嘔吐,腹部局限性隆起和排氣,排便障礙,此時要注意可能由於腸扭轉,或套叠引起的腸梗阻。

4) 平時腹部有慢性炎癥性病變,如結核性腹膜炎等。出現反復發性性腹痛,腸鳴亢進,有時腹部可觸及到隆起的腸管,隨著肛門排氣後腸管消失,提示該癥引起粘連性腸梗阻。

5) 長期慢性貧血、消瘦,大便變細,最終發展到腹痛腹脹,甚至膿血便時,要警惕因腸道癌腫所致的不全腸梗阻。

當上述表現出現時。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做X綫腹部平片,或鋇灌腸等檢查,以發現病因及時處理。

胰腺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胰腺炎:暴飲暴食後劇烈腹痛

急性胰腺炎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急癥,好發於青壯年,老年人也易患病。男性明顯多於女性。按病理組織學區分,該病可分為急性水腫型胰腺炎與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兩類,以前者多見,佔臨床上急性胰腺炎的90%,有極少數患者可變成出血壞死性胰腺炎,或發病開始即表現為壞死性胰腺炎。它可累及全身多系統多臟器,病情凶險,死亡率較高。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1) 膽道疾病(膽結石、膽道蛔蟲)、
2) 長期飲酒、
3) 暴飲暴食、
4) 高血脂等是常見的病因。

本病起初表現為消化道癥狀,易誤診為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消化性潰瘍、膽囊炎等。為了
提高治療效果,防止水腫型胰腺炎轉變成出血壞死型胰腺炎,關鍵在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急性胰腺炎的訊號:(以下情況應視為危險信號,予以重視)
1) 腹痛。
腹痛為本病的主要表現,多數為突然發作,常在酗酒或暴食後發病。腹痛部位常位于
上腹中部,劇烈且呈持續鈍痛、鑽痛、刀割樣痛或絞痛,可向腰背部呈帶狀放射。

2) 惡心、嘔吐與腹脹,但無腹瀉(與急性胃腸炎不同)
嘔吐劇烈者可吐出膽汁,吐後不能緩解嘔吐感覺。

3) 可有低熱,但無寒戰。一般持續3~5天。

4) 過去有膽囊、膽管病史或腸寄生蟲病史者。

5) 化驗檢查,血液和尿液樣中的澱粉酶增高,B超顯示胰臟腫大。


如出現下列情況,則應考慮為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
1) 上述各項表現均加重。

2) 煩躁不安,皮膚呈斑點狀,四肢發冷。

3) 心率(跳)增快,體溫升高。

4) 休克、血壓降低、嚴重脫水(皮膚乾、口渴)。

5) 上消化道出血:嘔血、大便呈黑色。

6) 呼吸急促,口唇發紫,少尿、無尿。

7) 腰部色澤改變,出現藍色、綠色、棕色的皮膚斑。

8) 化驗:血糖增高、尿糖陽性,血膽紅素增高,血鈣降低,心電圖及凝血試驗異常。

若出現上述危險信號,應立即到正規醫院的消化科住院治療,防止胰腺壞死以及其他器官功能發生衰竭,切莫誤診誤治,錯過治療時機。

咯血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咯血:多種疾病訊號


咯血是指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經咳嗽動作從口腔排出。


咯血按其量多少可分為:
大量咯血(指24小時內出血量大於500毫升)
中等量咯血(24小時出血量在100毫升~500毫升之間)
小量咯血(24小時出血量小於100ml)


咯血量的多少與病變嚴重程度並非完全一致。大量咯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甚至窒息死亡。血絲痰或少量咯血可能由支氣管肺癌所致,延誤診治同樣可以致死。


鑒別診斷:
在實際生活中,咯血首先須與口腔、咽、鼻腔出血以及嘔血鑒別,因為後者易與咯血混淆而求診于呼吸科。
1) 口腔與咽部出血易觀察到局部出血竈。
2) 鼻腔出血從前鼻孔流出,診斷較容易。
3) 鼻腔後部出血量較多時,血液沿咽壁下流,易誤診為咯血,通過鼻咽鏡檢查可確診。
4) 嘔血多為咖啡色或棕黑色,常混有食物殘渣、胃液,鑒別並非難事。


引起咯血的原因很多,常見的原因有:
1) 肺結核、
2) 支氣管擴張、
3) 支氣管肺癌、
4) 肺炎、
5) 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
6) 肺膿腫、
7) 慢性支氣管炎、
8) 支氣管內膜結核、
9) 血液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
10) 急性傳染病(流行性出血熱、出血型勾端螺旋體病)、
11) 子宮內膜異位癥、
12) 結締組織疾病等。


青壯年咯血見於肺結核、支氣管擴張、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等。40歲以上,尤其是長期大量吸煙者要高度警惕支氣管肺癌。


咯血顏色:
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膿腫、支氣管內膜結核、血液病等咯血為鮮紅色;

大葉性肺炎、肺吸蟲病為鐵锈色痰;

克雷白杆菌肺炎的特徵表現為磚紅色膠凍痰;

急性左心衰竭咯粉紅色泡沫痰;

二尖瓣狹窄淤血咯血一般為暗紅色;

肺梗塞常咯粘稠暗紅色血痰。

肺結核最常見咯血原之之一,可以是痰中帶血絲或小血塊,如侵蝕小血管可引起中等量咯血,若有空洞形成,洞壁肺動脈分支形成的動脈瘤破裂,則可引起大量出血,繼而發生貧血、休克甚至窒息死亡。有一些肺結核患者,經正規抗結核治療後已經痊癒。臨床檢查、X綫檢查、血沉檢查、痰菌檢查等無結核活動徵象,但仍可出現反覆咯血,這主要因為肺結核竈鈣化、纖維化後引起肺血管牽拉、扭曲、變形,小血管破裂所致。此種患者時袛需止血對癥治療,無需抗癆。

支氣管擴張癥是最常見的慢性支氣管化膿性疾病,大多數繼發於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阻塞,尤其是兒童時期麻疹、百日咳後的支氣管肺炎。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伴有大量膿痰和反覆咯血。支氣管擴張的粘膜表現常有慢性潰瘍,毛細血管擴張、受損,或支氣管動脈和動脈的終末支擴張與吻合,形成血管瘤,因此,可反復出現小量至大量咯血。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工業發達國家,男性肺癌已躍居各種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的首位,女性僅次於乳腺癌的死亡人數。咯血是肺癌的常見癥狀,以中央型肺癌為多見,多為痰中帶血或間斷血痰,常易為患者忽視而延誤早期診斷。如侵蝕大血管,也可引起大咯血。

子宮內膜異位癥好發於年輕女性,於月經前或經期出現少量咯血,無須藥物治療,經期過後咯血自然停止。


鑒於咯血原因的復雜性和後果的嚴重性,一旦出現咯血,應注意以下幾點:
1) 保持鎮靜,消除恐慌心理,避免精神緊張。

2) 注意體位,一般取半臥位,對臥床患者宜側臥位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已知出血來源應採取向患側臥位壓住出血側,使出血側呼吸運動減少。

3) 預防和及時搶救窒息患者。大咯血隨時可由於血塊阻塞大氣管或支氣管合併發生支氣管痙攣,或大量血液吸入肺內,都可以引起窒息。一旦出現窒息(突然出現極度呼吸困難、瀕死感覺等)須立即採取措施,使病人頭低腳高45~60度,臥位,用手指挖出口咽部血塊及引起咳嗽,同時拍擊背部,使血栓脫落並咯出。如無效則行插管吸引。

4)出現咯血,應盡早到醫院就診,明確咯血病因以利及時發現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Wednesday, October 17, 2007

哮喘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哮喘:突然發作的呼吸困難、氣促


哮喘是一種常見病,其主要癥狀是突然發作的呼吸困難、哮鳴及咳嗽。


隨著汽車業、裝修業、美容業的發展,環境污染加重,越來越多的過敏物質出現,使哮喘的發生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一般情況下的哮喘並不致命,死亡多與診斷及治療不及時有關。因此,如何早期發現與治療意義重大。


傳統上將哮喘分為外源性哮喘及內源性哮喘。外源性哮喘多由環境中的過敏源引起。如灰塵、油煙、花粉、蟎蟲、油漆、化妝品、羽毛、海鮮等,其他發作有季節性、地區性和規律性,常伴有濕疹、過敏性鼻炎、藥物過敏及家族史,多從幼年起發病。而內源性哮喘卻查不到過敏源,無過敏現象,多在中年發病,很少有家族史,多與呼吸道感染有關,如感冒、支氣管炎。典型的哮喘患者有突然發作的呼吸困難、氣喘、咳嗽等癥狀,診斷不難。


在臨床上不典型哮喘患者表現如下:
a) 長時間乾咳,以夜間及聞到異味後尤為明顯。


b) 秋冬乾燥季節,感覺咽癢、咽喉異物感、呼吸費力,長時間咳嗽,服用止咳、消炎藥物無效,此時應考慮有哮喘可能。


c) 有些兒童,到室外活動後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喉部發出「雞鳴」聲,這屬於運動性哮喘。另外,還有職業性哮喘,與工作接觸物有關,如噴漆業、飼養業、穀物加工業、美容業等。


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避免哮喘發作,這裏提供幾點建議:
a) 盡量避免接觸過敏源。
在春秋花粉多的季節,少到森林、花園等地方去。如果要去,可帶帽子或口罩。裝修房屋後應通風2~3月再入住,室內有新漆家具及漆地板的時間更長些。臨床中發現,有約20%的病人因油漆過敏而發病。


b) 避免冷空氣刺激以及過冷、過熱,風大時外出應戴口罩。


c) 對運動性哮喘,應避免劇烈運動,而職業性哮喘,最好能更換上班工作環境。


哮喘發作後經治療可以得到緩解。在緩解期,病人及其家屬應注意:
a) 尋找過敏源,並盡量避免接觸。
對於有過敏源者,可進行脫敏治療。大部份外源性哮喘患者,通過脫敏治療,哮喘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甚至完全治癒。


b) 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保持情緒穩定。


c) 注意隨時加減衣服,預防受涼。


d) 隨時攜帶藥物在身,以防不測。


e) 經常與醫生聯繫,及時調整用藥。

慢性發熱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慢性微熱:容易忽視的發熱

發熱是臨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體溫超過正常範圍稱發熱,正常人在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下,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保持動態平衡,體溫維持在一定範圍,正常人體溫一般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靜狀態下的口腔 (舌下) 體溫在36.3~37.2℃之間,肛門內 (肛測法) 體溫為36.5~37.7℃;腋窩下 (腋測法) 體溫一般為 36~37℃。

生理情況下正常體溫稍有波動。老年人體溫相對低於青壯年人;婦女在排卵期及妊娠期體溫稍升高;在24小時內下午體溫較早晨稍高;劇烈運動、勞動或進餐後體溫也可略升高,但波動範圍不可超過1度,在高溫環境下體溫也可稍升高。

按體溫的高低,可將發熱低熱 (37.8~38℃),中等度熱 (38.1~39℃),高熱 (39.1~41℃),超高熱 (41℃以上)

微熱是指舌下測溫,體溫上升達37~38℃,並排除生理性原因。慢性微熱是指微熱持續1個月以上者。

慢性微熱可見於許多情況,一般可分為器質性與功能性兩大類,其中以器質性為常見,病因又以感染為多。

感染性慢性微熱常見原因有:
1) 結核病、
2) 慢性病毒性肝炎、
3) 膽道感染、
4) 泌尿系感染、
5) 慢性中耳炎、
6) 慢性乳突炎、
7) 鼻竇炎、
8) 慢性扁桃體炎、
9) 齒根尖膿腫、
10) 慢性盆腔炎、
11) 前列腺炎、
12) 梅毒等。

非感染性慢性微熱可見於:
1) 結締組織疾病 (如白塞氏病、紅斑狼瘡、皮肌炎等)、
2) 肝炎後熱、
3) 感染後熱,
4) 手術後熱、
5) 甲狀腺功能亢進、
6) 肝硬化、
7) 血液病、
8) 惡性腫瘤等、
9) 功能性慢性微熱可見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10) 內分泌功能紊亂、
11) 夏季微熱等。


注意:
1) 青少年或老年人如近期出現午後低熱、面部潮紅、夜間盜汗、疲乏無力,伴有咳嗽、咯血等癥狀要警惕結核病的可能;

2) 食慾不振、納差、乏力、肝區痛、腹脹、皮膚粘膜黃染、尿黃等癥狀出現時可能患有病毒性肝炎;

3) 尿頻、尿急、尿痛、腰痛、小腹痛等要注意泌尿系統感染;

4) 發熱、皮疹、關節痛、腎功能損害等可能為結締組織疾病;

5) 頸部增粗、脾氣急躁易怒、食慾亢進、消瘦、多汗、低熱、腹瀉等可能為甲狀腺功能亢進;

6) 曾患病毒性肝炎或血吸蟲病,或長期大量飲烈性酒者,出現腹脹、納差、乏力、面色黝黑灰暗、肝掌(手掌周圍發紅),伴或不伴皮膚粘膜黃染,低熱等癥狀應高度懷疑肝硬化;面色蒼白、皮膚粘膜出血、發熱應首先排除血液病。

由此可見引起慢性微熱的原因多種多樣,如未及時診斷,將延誤治療,影響預後。所以,當感到身體不適、精神差、身體燥熱,眼睛乾痛時應測體溫,即使是微熱亦應高度重視,及時到醫院內科系統就診檢查,以利健康。

老年性肺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老年性肺炎:不典型表現易被忽視

老年人由於免疫功能和呼吸道局部防御機能降低,易發生呼吸道感染。近10年來肺炎已上升至老年人首位直接死因。

典型肺炎常有畏寒、發熱、咳嗽、胸痛等癥狀,肺實變體徵,肺部浸潤或實變的X綫徵象,血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升高,診斷多無困難。但因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全身和局部敏感性降低,體溫調節機能不穩,反應性差等因素,導致老年人患肺炎常缺乏上述典型表現。據統計,老年性肺炎患者有40%~50%體溫正常;50%患者無咳嗽、咯痰,25%患者胸部聽診正常;50%患者白細胞總數不高;大多數患者胸部X線檢查也無異常表現。由於癥狀不典型,且易出現併發症:如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心肌梗塞、貧血、脫水、敗血癥等,待到病情危重,往往為時己晚,喪失了治療機會。

所以對不典型的老年性肺炎更要百倍提高警惕。出現下列情況,應警惕肺炎的可能:

1) 老年人出現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的精神萎靡、食慾銳減或臥床不起.

2) 感冒遷延不癒或出現呼吸加快、咀唇發紫、脈搏加快.

3) 不明原因眼眶下凹、皮膚彈性差等脫水現象.

4) 間有咳嗽, 不明原因疲憊, 乏力及神經、消化道癥狀.

5) 體溫輕度升高(37.5~38.5度), 但有時會降至正常.

6) 上述癥狀中的1條或2條出現在冬季, 更應引起高度注意.

一旦出現上述表現者,宜盡早前往醫院呼吸科就診,拖延時間、出現併發症,將增加治療的難
度。

肺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肺炎:畏寒、發熱、咳嗽、咳痰


肺炎是肺實質炎癥,是一種常見病。由於引起炎癥的病因不同,其臨床表現亦不同,表現為多種多樣,千變萬化,造成診斷治療上的困難,甚至延誤病情,以致出現死亡。尤其對於嬰幼兒、年老體弱、久病臥床、長期服用消炎藥者,其死亡率更高。


肺炎的病因及其臨床特徵:
1) 細菌性肺炎:

包括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及厭氧菌引起的肺炎。

臨床上常見的革蘭氏陽性菌肺炎有:
a) 肺炎球菌肺炎:
多見於平素身體健康者,由於淋雨受涼、酗酒勞累等誘因,突然出現畏寒、高熱、胸痛、咳嗽、咳鐵锈色痰,甚至出現休克。

b) 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
多見於久病免疫功能低下者、有傷口感染、皮膚破損、癰癤、毛囊炎等感染史,起病急驟,畏寒高熱,胸痛,咳嗽,咳黃膿痰,並迅速出現呼吸困難者。


革蘭氏陰性菌肺炎有:
a) 克雷白杆菌肺炎:
多見於年老體弱、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的男性,起病急、畏寒、高熱、咳嗽、咳多量粘稠痰,呈磚紅色膠凍狀;

b) 綠膿杆菌肺炎:
咳綠色痰為其顯著特徵,不易治癒,死亡率高。

c) 厭氧菌感染:
多見於扁桃體炎、鼻竇炎、口腔手術後,神志不清病人,咳嗽、咳痰、痰有臭味為特點。


2) 病毒性感染:
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發熱、熱型不定,多在39.0℃以下,使用消炎藥效果差,發熱時間長。多見於小兒、老年人。

3) 當於秋季發病,以年輕人居多,臨床表現酷似上呼吸道感染。乏力、咽痛、肌痛、食慾差。為特徵,亦伴有咳嗽、咳痰、痰量少.

4) 真菌性肺炎:
見於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之病人。臨床表現為畏寒、發熱、咳嗽、咳痰,痰為乳白色或棕黃色痰,治療上使用抗生素無效,甚至加重病情。


此外還有由於接受胸部大劑量放射綫治療的病人,可出現放射性肺炎,表現為咳嗽、痰少、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難;在工作中由於操作不規範或其他人為因素引起刺激性氣體、液體的吸入產生吸入性肺炎,導致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難;另外還有一些過敏因素、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肺炎也應重視。此外還有由於接受胸部大劑量放射綫治療的病人,可出現放射性肺炎,表現為咳嗽、痰少、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難;在工作中由於操作不規範或其他人為因素引起刺激性氣體、液體的吸入產生吸入性肺炎,導致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難;另外還有一些過敏因素、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肺炎也應重視。的吸入產生吸入性肺炎,導致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難;另外還有一些過敏因素、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肺炎也應重視。


鑒於肺炎病因的復雜性和臨床表現的多樣性,臨床上出現畏寒、發熱、咳嗽、呼吸性困難等,應及時到醫院呼吸科做胸部X線拍片、驗血、痰培養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