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5, 2007

愛滋病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愛滋病:病毒引發的免疫缺陷病

自1981年美國首次報告了愛滋病以來,世界各地陸續出現了相關報道,只是發病率高低不同而已。我國1987年確診的首例患者是一位美國從事炊事工作多年的男性華人 。目前全國幾乎各省均有病例報告,其中雲南省為最多。


愛滋病(獲得免疫缺陷綜合徵,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一種逆轉錄病毒引起。HIV的基本靶子是人體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細胞叫T4輔助細胞,它對於人體抵抗疾病是不可少的。HIV感染並殺傷T4細胞,破壞細胞免疫系統內的聯繫,逐漸摧毀人體抗疾病的防禦力。人一旦感染了HIV後,病原終生存在細胞內不能被消除。愛滋病是一組極其復雜的惡性傳染病,它可浸潤和損害人體的多個系統及臟器,致使病人不可逆轉地100%發生死亡,而其臨床表現亦十分復雜,並與機會性感染或腫瘤的發生有關。此外,HIV可以侵犯神經細胞從而引起神經性疾病。


HIV已從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唾液、眼淚、人乳、腦脊液、淋巴、尿中分離出來,但只有血液、精液、陰道/子宮分泌物在傳播HIV中起到重要作用。


HIV的傳播有三個途徑:
1) 性關係
通過異性和同性間的性交

2) 胃腸道以外的途徑
通過血液或血液製品(包括輸入未經檢驗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針管和針頭)傳播。

3) 圍產期
即在分娩前、分娩期和分娩後由母親傳給嬰兒。


HIV感染可以分為4個不同階段,但並非所有感染者都必須經歷這4個階段。
1) 急性期
急性HIV感染癥狀可以早至在感染後一周之內出現,臨床表現為發熱、淋巴結病、盜汗、皮疹
、頭痛和咳嗽。HIV感染的血清陽轉通常在感染後6~12周。

2) 持續全身淋巴結病
特徵為在排除由任何其他原因導致的淋巴結病的情況下,兩處或多處非腹股部位的淋巴結增大,
直徑超過1cm,並至少延續3個月。在發病過程中也可能慢慢消退。

3) 愛滋病相關復合癥
有腹瀉、體重下降、不適、乏力和嗜睡、厭食、腹部不適、發熱、盜汗、頭痛、淋巴結病、脾腫大和神經系統方面的改變(記憶喪失、周圍神經病)等癥狀,又有接觸傳染源的可能時要警惕是否感染愛滋病病毒。

4) 愛滋病
HIV感染後到出現愛滋病癥狀的時間可以在6個月至7年,甚至長些。其臨床特徵為:

a) 機會性感染如孢子蟲腦炎、囊球菌性腦膜炎、白色念珠菌口腔炎、弓形體原蟲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疱疹病毒感染、沙門氏菌敗血癥等。

b) 惡性腫瘤、卡波濟氏肉瘤、非何杰金淋巴瘤。

去過愛滋病流行的國家、地區,有靜脈注毒史,接受過輸血及血製品,男性同性戀者,性亂者均
屬高危人群。


出現下述情況尤應高度警覺:
1) 父親或母親為HIV感染者的嬰兒。
2) 青壯年患有帶狀疱疹。
3) 慢性腹瀉,每日超過4~5次,超過1個月,一般抗生素無效。
4) 青年人患結核
5) 反復發生細菌性感染,如肺感染、盆腔炎,對抗生素不如常人敏感。
6) 原因不明的全身性淋巴結腫大
7) 無法解釋的消耗癥狀患者(盜汗、體重減輕、全身乏力等)
8) 癥狀持續時間長,表現復雜,不能從過去已知的各種疾病來解釋的患者。


上述患者應當列為愛滋病懷疑對象,可到醫院傳染科或皮膚科就診,做HIV抗體檢測進行確診,以阻斷傳播,盡早治療。

尖銳濕疣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尖銳濕疣:病毒所致的生殖器性病

尖銳濕疣是由人乳頭瘤病毒引起的皮膚粘膜良性新生物。主要通過性接觸而傳播,少數可通過日常生活用品,如內褲、浴巾、浴盆而傳染。該病與生殖器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據統計,與尖銳濕疣患者性接觸後,約2/3的人會發病。其潛伏期長短不一,估計為1~8個月,平均3個月。男性好發於龜頭、冠狀溝、包皮內側、包皮系帶、尿道口及陰莖部,同性戀者好發於肛周及直腸部。女性多發於大小陰唇、肛周、宮頸、陰道口、尿道、肛門等處。局部潮濕為病毒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故患包莖及白帶過多的中尤易受感染或復發。損害初起時為小而柔軟的淡紅色疣狀皮疹,逐漸增大增多,表面凹凸不平,濕潤柔軟呈乳頭狀、菜花狀、雞冠狀或魚子狀,根部往往有蒂。有的可融合成大的團塊,易發生糜爛、滲液,帶有惡臭,日久小部分可發生宮頸癌、外陰癌。有些患者初發時局部稍癢。孕婦皮疹生長快,易反復發作。


疣狀皮疹的傳播類似於種莊稼。首先要有種子,這就是疣狀皮疹中的病毒。播種是如何進行的呢?直接接觸就完成了這一步驟,土壤即生殖器部位的皮膚粘膜,經過耕耘-----摩擦局部造成細微創口,病毒即可立足生長了。


什麼情況下要考慮患有尖銳濕疣呢?
1) 性亂交者
2) 患有其他性病
3) 性伴已患尖銳濕疣
4) 生殖器、肛周及外陰處發現長出小小的淡紅色或肉色小皮疹,基本無自覺癥狀,有時可稍有癢的感覺。


患者應盡早去醫院皮膚性病科就診。絕大部分病例經專科醫生肉眼即可診斷。立即治療避免進一步的擴散。同時對性伴侶也要追綜觀察,因本病潛伏期長,一般要觀察1年。

淋病及非淋菌性尿道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淋病及非淋菌性尿道炎:尿頻尿痛、溢膿的性病

泌尿生殖道粘膜發生炎癥,輕則可僅表現為尿道刺癢、疼痛及燒灼感,尿道口輕度紅腫,出現漿液性尿道分泌物;重則尿道口腫脹,大量黃白或黃綠色膿液自尿道口溢出,排尿疼痛,尿頻急,並可併發包皮龜頭炎。這種情況發生於主要經由性接觸而傳染時,病原菌為淋球菌者稱淋病,病原為沙眼衣原體或支原體等稱非淋菌性尿道炎。前者為我國性病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


在男性,發病後如果不經治療或治療不徹底,導致尿道炎癥狀持續2個月以上或反復出現時,則為慢性尿道炎。病原菌向上及周圍組織侵襲,常可合併發生前列腺炎、精囊腺炎、附睪炎、膀胱炎、亦可引起尿道狹窄甚至不育。由於腺體及隱窩內藥物很難到達,使得治療不易徹底,患者精神上負壓很大,嚴重者可引起神經官能癥。


女性患病後癥狀輕微,急慢性改變不易區別,故很少就醫或被漏診。好發部位為子宮頸,其次為尿道等。時間長了或是發生上行感染,可引起盆腔炎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甚至盆腔膿腫及腹膜炎,最終導致輸卵管狹窄、增厚、粘連、阻塞、常引起不孕癥或宮外孕。


從接觸感染到發病這段時間稱為潛伏期。淋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10天,平均3~5天;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潛伏期是1~3周。


假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引起高度重視:
1) 性活躍期的中青年,自己或是性伴有冶遊史。

2) 性接觸後1~3周內出現尿道刺痛、癢或是分泌物溢出。

3) 女性可能表現為白帶增多,呈黃色或膿樣,可有異味,或白帶中帶血性分泌物,伴有腰痠、下腹不適等。


應立即去醫院皮膚性病科診視。做淋球菌及支原體、衣原體檢測。目前這2種病往往相伴發生,但由於病原不同,治療用藥也不一樣,方案不同,且有療程要求。千萬不可諱疾忌醫,找非正規治院、非專科醫生用「一針清」之類的藥物了事,增加傳染機會和治療難度,給患者帶來精神、肉體、經濟上的多重負擔。

惡性肉芽腫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惡性肉芽腫:奇臭無比的鼻腔病變

惡性肉芽腫(又稱壞死性肉芽腫、中綫惡網)是以臨床特徵來命名的疾病。該病變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尚不清楚,但有人通過免疫組化檢查,發現一些該病變符合T--淋巴細瘤的診斷,把它歸於一種特殊的T細胞淋巴瘤。但光學鏡下面的病理表現,多是一種非特異性的肉芽組織增生及多種炎性細胞浸潤,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組織壞死。因此,通常採用惡性肉芽腫這一名稱。


惡性肉芽腫好發於中青年男性,通常表現在患者的鼻腔和面部腫脹,多次活檢多為慢性炎癥、壞死組織、肉芽組織、網狀細胞增生等無特徵性的病理改變,但病人可有長期高熱不退,最終侵襲內臟或廣泛轉移,以致全身衰竭死亡。儘管該病目前還不確定是良性或是惡性腫瘤,但它的生物學行為和危害程度卻屬於惡性腫瘤範圍。因此,我們不能輕視它,一旦發展成為晚期的話,患者可能因長期發熱,全身衰竭,最終死亡。早期患者如果不治療,其預後極差;但經過放射治療有50%左右的人生存5年以上,甚至可存活高達10餘年。


早期惡性肉芽腫的臨床表現為鼻粘膜乾燥,容易結痂,也經常糜爛,繼而壞死。患者嗅覺減退,鼻腔內不適,繼而感面部疼痛,病變侵蝕鼻中隔,形成鼻中隔穿孔或駝峰鼻,這期間通常伴有間斷性高熱,化膿性感染而出現奇臭無比的氣味。晚期時病變沿中綫廣泛破壞鼻竇、硬腭、全鼻,眼部甚至面部,產生毀容性畸形,也可以累及鼻咽和口咽,但一般不超過頸部,一旦侵及頸部達血血管,可因大出血而死亡,也可因長期高熱而致使身體逐漸衰竭死亡。


有以下情況時,就要考慮患早期鼻腔惡性肉芽腫的可能。
1) 曾診斷為慢性萎縮性鼻炎,近期攝片骨質不是萎縮而是破壞,出現間斷性高熱,或是鼻腔臭味有變化,加重濃烈奇臭。

2) 鼻中隔或硬腭出現穿孔性壞死現象。大多數伴有間斷性的弛張熱,體溫可在38.5℃~41℃之間,往往有奇特的惡臭味,經抗炎治療無效。

3) 排除可卡因慢性中毒所引起的上述鼻部癥狀,不隨可卡因的使用而癥狀有所變化。


鼻腔惡性肉芽腫的確診較復雜,臨床上面往往需要多次進行活檢才有陽性結果。因此,假如你有上述的早期信號,千萬不要延誤,一定要到醫院的耳鼻喉科或腫瘤科進行診治。

眼眶腫瘤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眼眶腫瘤:眼球突出是信號

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眼球向前移位,角膜頂點超過眼眶上緣則稱為眼球突出。經測量,正常眼球突出度多為12~14mm,雙眼基本相等;若其突出度超過16mm,或一眼球較另一眼突出2mm以上者,應考慮為異常,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警惕眼眶腫瘤的發生。


眼眶腫瘤絕大多數原發於眼眶內,一部分則由附近組織(如鼻竇、副鼻竇)所蔓延;少數系遠處腫瘤轉移而來。按腫瘤的性質有惡性腫瘤和良性腫瘤之分。良性腫瘤一般生長緩慢,邊界清楚,根據腫瘤的位置,眼球可向前方或側方突出,很少影響到眼球運動。而惡性腫瘤發展較快,邊界不清,生長迅速,當腫瘤侵犯至眼外肌或其他支配神經時,則眼球活動受限制,不能自主轉動,甚至完全固定。侵犯視神經時,可使視力銳減,,甚至失明。有的侵犯到睫狀神經時,則有痛感。


根據眼球突出發展速度,可以從下面幾方面來判定腫瘤的位置,如腫瘤生長在眼的六條肌肉中間,眼球常為正位性突出;起源於眶壁內繼發於副鼻竇者,眼球常被擠向腫瘤的對側;如在眶外上緣觸到硬結腫物,而眼球被擠向鼻下方,可能為淚腺腫瘤。當然眼球突出應首先考慮惡性腫瘤,但良性的比例仍然佔大多數,因此,發現腫瘤不要驚慌失措,待醫生仔細檢查分析後方能給予結論。

1) 炎癥引起的眼球突出
可因眶部、副鼻竇或全身炎癥所引起,如全眼球炎、眼球筋膜炎、海綿竇血栓等,除眼球突出外,局部尚伴有紅腫熱痛等炎癥表現,一般發病急並伴有體溫升高、白細胞增加等全身癥狀,經消炎治療效果明顯者。

2) 間歇性眼球突出
由於先天或後天性眼眶靜脈曲張患者,在其低頭或憋氣時,由於眶內靜脈充盈淤滯,而發生眼球突出;當頭位伸直或仰臥位時,眼球可以復原,甚至呈現輕度內陷狀態。

3) 搏動性眼球突出
主要是由於頸內動脈破裂而與海綿竇腔相溝通所致,多見於外傷,如先天性、後天性頸內動脈血管瘤或動脈硬化者。常表現為單側或雙則眼球突出,病人可於耳際聽到與心跳節律一致的轟隆聲,捫診時有搏動感。

4) 外傷性眼球突出
由於外傷所致眶內出血、水腫、氣腫等引起。

5) 甲狀腺性突眼
多發生於女性,常為雙眼。眼球中度突出,並可伴有瞼裂增大、眼球下轉時上瞼滯留、瞬目反射減少等表現,同時全身有甲亢的其他表現,如心動過速、四肢肌肉震顫、消瘦、甲狀腺腫大等。

6) 垂體性突眼
多見於中车男性,常一眼首先發病,呈明顯的進行性眼球突出,眼瞼浮腫,結膜充血水腫,眼球轉動受限,眼瞼閉合不全。


總之,眼球突出總是有原因的,找到病因後屬原發病者治療原發病,如為眼眶腫瘤,則應爭取時間進行手術或其他治療,積極爭取到醫院眼科進行檢查,除觸診外,X綫攝片、眼眶B超、CT、核磁共振、數字檢影均可獲得綜合診斷,關鍵是自己能照鏡時自我監測雙眼及眼部的變化,發現眼球突出後,萬萬不可大意,一定要充分重視,弄清病因,有的放矢進行治療。

危險三角區的癤癰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危險三角區的癤癰:從癤癰到全身病變

從鼻根部至兩側口角連線所形成的三角區域稱為三角區,其內的癤癰易致嚴重的顱內併發癥-----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因此稱之為危險三角區。癤癰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葡萄球菌、鏈球菌。
顏面部的皮膚具有豐富的毛囊、皮脂腺,而且暴露在外,接觸外界塵土、污物、細菌,並易受到傷害,尤其當身體衰弱、營養不良或新陳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等全身因素存在,而局部皮膚抵抗力下降,清潔衛生欠佳時,一旦遭到機械性刺激,如修面損傷、抓傷、蟲咬後常誘發癤癰。


癤,早期表現為一個紅、腫、痛的硬結,以後逐漸增大呈錐形隆起,頂部出現黃白色小膿頭。


癰,在開始只出現一個膿頭,周圍皮膚呈紫紅色,再外層為鮮紅色,皮膚表面發熱,有劇烈脹痛,脹痛的範圍越大,表面的黃白色膿頭也越多,血性的膿液逐漸由膿頭處流出。


由於危險三角區內靜脈缺少瓣膜,且與顱內海棉竇交通,其內的癤癰常因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而導致感染的細菌栓子進入海綿竇,引起嚴重的腦內感染------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其典型表現除上述癤癰的局部炎癥表現外,還有以下幾方面:

1) 全身膿毒血癥癥狀
病人出現寒戰高熱、精神煩躁、譫妄或抑制、嗜睡甚至昏迷,皮膚表面出現血點或膿疱等。

2) 腦膜刺激癥狀
病人出現頭痛、惡心、嘔吐、頸部強硬等。

3) 眼部癥狀
眼部癥狀通常先起於一側,然後發展至對側,亦可同時發生於兩側,眼瞼及眼結膜水腫,眼球突出,上瞼下垂,瞳孔擴大,光反應減退或消失,眼球活動障礙或固定等。


由於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死亡率很高,因此一定要重視預防和及時正確處理危險三角區內的感染。青春期和成年期,由於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脂與表皮脫落細胞、灰塵混合易堵塞毛孔,細菌在內繁殖、感染,易發生面部癤癰,因此,要注意勤洗臉,清除三角區內的污垢。油性皮膚的人要用洗面乳等清潔劑清洗,忌用油性護膚品。


有全身疾病因素存在時,如糖尿病等,尤其要注意皮膚清潔衛生,避免機械性刺激,如修面、抓傷等,否則極易誘發癤癰。


一旦出現癤癰,絕對禁止擠壓、挑刺、燒灼、忌熱敷,而應限制唇部活動,少說話並進軟食,同時盡早到醫院就診治療。

青光眼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青光眼:眼脹、虹視不可忽視

青光眼是一種嚴重的致盲性眼病。凡具有病理性高眼壓合併視功能障礙者,稱為青光眼。病理性高眼壓是指眼內壓異常升高,導致視神經損傷。正常情況下,眼球內容物對眼球壁產生壓力維持正常的張力,而這種壓力主要取決於房水的量。眼後房系統好比打開的水龍頭,而前後房好比是水槽;引流管(雪菜姆氏管)就像與水槽相連接的排水管道。


正常情況下房水的生成量正好等於房水的排出量,維持著一種正常的眼內壓。如果排水管道堵塞,而水龍頭始終開著,那象徵水槽的地方必然會水壓增大,也就是眼球內壓增大,水滿為患。那麼積聚在眼內多餘的房水就會壓迫眼睛的薄弱點,如眼後部的視神經,長時間的高眼壓將損害視神經。這種損害表現為視力逐漸變化,最終失去視力。


青光眼患者早期視力變化非常輕微,也不易被病人發現。除少數類型的青光眼具有眼脹痛、同側頭痛、虹視、視力下降等癥狀外,一般都無明顯不適,或僅有輕微的眼脹感,恰恰是這種潛移默化的病程,造成了許多青光眼患者視力的最終喪失,故應引起產生青光眼的高危人群的注意。


以下人群為青光眼的高危人群:

1) 有青光眼患者的家族
2) 超過35歲的年齡眼睛有不適者
3) 高度近視眼患者
4) 糖尿病患者
5) 眼外傷後前後房積血緩慢吸收者
6) 因病全身或眼局部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者
7) 嬰兒出生後有一雙「大眼睛」,且不自主來回顫動者


青光眼通常是雙眼發病,但是首先在一側眼表現出來的為多見,早期可無明顯癥狀,但如出現下述表現,要盡早到醫院眼科進行檢查:

1) 經常看到燈光周圍有彩虹樣光暈
2) 無原因的視力減退或視力突然喪失
3) 非眼睛疲勞性眼脹
4) 一過性或相對持續的晚間一側頭痛伴眉弓部脹痛
5) 視力模糊,頭痛伴惡心嘔吐


眼科專家們建議,青光眼檢查應作為兒童、少年及成人的眼科常規檢查項目,大多數人在35歲左右應該進行青光眼的特定檢查。40歲後每隔2~3年檢查一次,60歲後每隔1~2年檢查一次。青光眼高人群每年至少檢查一次眼內壓和視神經,以了解其是否正常。


青光眼的後果是視力喪失。通常是不可恢復的,但早期的診斷和細心的終身治療,可以幫助預防視力的進一步受損,延誤診治將貽害終生。

骨髓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骨髓炎:病變不限於骨髓

骨髓炎是一種常見病,主要是化膿性細菌感染引起,故又稱為化膿骨髓炎。說骨髓炎其實炎癥並不僅僅在骨髓腔,骨頭的骨膜、骨密質、骨鬆質也受影響。


其感染問題主要有三方面:
1) 身體其他部位發生了化膿性炎癥,引起這種炎癥的細菌經過血液循環播散到骨骼,這種稱為血源的骨髓炎。身體的感染病變一般是在皮膚、粘膜處,如癤子、癰瘡、扁桃體炎、中耳炎,這些炎癥治療不好細菌就易進到血液中引起敗血癥或膿毒敗血癥,最後細菌隨血液流到骨骼的血管形成骨髓炎癥。

2) 外傷骨折,皮開肉綻發生了感染,或骨折做了手術出現感染,稱為創傷後骨髓炎。

3) 鄰近軟組織感染直接蔓延到骨髓,如化膿性指頭炎引起指骨骨髓炎,慢性小腿潰瘍引起脛骨骨髓炎,稱為外來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兒童多發,主要發生在小腿脛骨上段和大腿股骨下端。發病很急,畏寒高熱,後出現病變處劇痛,局部紅腫,壓痛,不敢活動,有時膿腫穿破形成皮下膿腫。嚴重者影響整條腿,甚至發生骨折。慢性骨髓炎則可造成骨骼扭曲變形,附近的關節畸形等,導致肢體運動障礙。


本病的治療:
1) 選擇針對性強的足量的抗菌消炎藥物控制炎癥。
2) 手術治療引流膿液,減少毒血癥癥狀,防止轉變為慢性骨髓炎。


預防方面對於兒童的皮膚癤腫、中耳炎、扁桃體炎等局部的化膿性炎癥及時治療,徹底治愈。一旦出現高燒、肢體局部紅腫、疼痛就應警惕骨髓炎的發生,及時找骨科醫生檢查,早期診斷,早期處理,徹底根治,不留後患。


開放性骨折、爛手指、爛腳趾、老爛腿病人要及時治療。現代抗菌消炎藥的研制已有多種多樣,大部分炎癥及時用藥都可以控制。關鍵是要重視,去醫院正規治療。相反,耽誤治療,輕則致殘,重則喪命。

肩周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肩周炎:肩部活動受限制

肩周炎全稱為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關節囊的慢性炎癥,以活動時肩周部疼痛、功能受限制為臨床特點。


患病原因分為肩部本身與肩部以外的因素。肩部原因者大多為40~50歲以上中老年人,因肩部的軟組織(肌肉、肌腱等)發生退化性變化,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當肩部活動過度又持續時間長,或不合適的姿勢而產生慢性受傷;也有的是因上肢外傷打石膏或上夾板固定肩部時間過久,肩周圍組織發生萎縮、粘連所致,還有肩部的急性挫傷、牽拉傷未得到正當的治療而引起。


肩外的因素包括因頸椎病、心臟、肺、膽道病牽涉到肩部發生疼痛,長期下去造成肩部肌肉痙攣,缺血而發生炎癥。本病的主要表現為:

1) 女性發病比男性多,左側比右側多,中老年發病,故有「五十肩」之稱。

2) 慢慢出現肩部某一地方痛,與做某種動作、姿式有明顯關係,即做某種動作就出現肩痛。隨
著疼痛範圍逐漸擴大使得肩活動受限,尤其是梳頭、穿衣時特別明顯,甚至夜間翻身移動肩部而被痛醒。

3) 時間一長,出現肩部的各種肌肉萎縮,拍片時可見到肩部的關節疏鬆改變。


肩周炎大部分一年左右可以自然好轉,這當然包括要進行肩部鍛鍊,適當的治療。早期主要是做理療、針灸、適當的推拿按摩等。局部疼痛明顯者可打封閉,注意應找骨科醫生診斷明確下正規注射,還可以服一些消炎鎮痛藥。


本人建議 (與本子無關):(服用中藥的活血祛瘀藥或疏風散寒藥效果亦佳)


本病的預防是要注意肩關節的活動鍛煉,當有肩部外傷、挫傷時要及時治療。

強直性脊椎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強直性脊椎炎:駝背畸形之元凶

脊椎骨俗稱龍骨,是支撐人體軀干的主要骨頭,有棱有角,30個椎骨連接成一長條形成脊柱,中間有長條椎管是脊椎神經藏匿的地方。故脊椎(柱)是人體的重要骨骼結構。強直性脊椎炎則是椎骨的慢性炎癥,始發骨盆的骶髂關節,自腰骶椎向上發展,影響各椎間關節,椎旁的韌帶等軟組織也鈣化和骨化。整個椎骨都融合一起可致人體強直伸直位,波及神經根而發生上肢癱瘓、呼吸困難等,這就是本病的病變特癥。


本病原因還不清楚,以前認為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種表現,現在研究說明並非一回事。本病基本見於男性發病,極少見於女性。還發現有明顯家族史,以發生於父系較多。


強直性脊椎炎的主要表現:
1) 發病年齡在16~30歲,很少50歲以上發病。
2) 開始衹是感腰脊、骶部關節痛,向臀部、大腿放射,休息可好轉,但活動又加劇。
3) 早晨起床總感脊柱骨僵硬,起床活動後,稍有改善,活動過久反而又不舒服。
4) 影響胸椎、肋骨關節則呼吸活動都受影響,出現胸部狹窄感。
5) 病變進一歩發展至晚期,因疼痛、活動受限因而不敢挻胸而出現駝背,頭部前伸之畸形。
6) 椎骨拍片可出現典型的「竹節樣」改變,其他關節也有一些特癥變化。


本病病因不明,故治療上主要是緩解疼痛,預防畸形。嚴重駝背可作手術矯形,使病人挻直。該病的早期發現主要是注意家族史,出現腰骶、骨盆關節疼痛盡早去醫院骨科檢查,定期拍X光片等相關檢查,以盡早確診做恰當的處理。

帶狀疱疹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帶狀疱疹:以疼痛為主的病毒性疱疹

帶狀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種沿周圍神經分布的群集疱疹以及神經痛為特癥的皮膚病,中醫稱為纏腰大丹。此病病毒有著親神經和皮膚的特性。最初的感染大多數是兒童,病毒經呼吸道粘膜侵入體內,可發生水痘或不發生臨床癥狀,不發生臨床癥狀稱作隱性感染。病毒進入神經系統以後,當被感染者的免疫功能減退時,如感冒、勞累、惡性腫瘤、外傷、放射治療等,病毒可被激活,破壞該神經產生神經痛。同時,病毒沿神經到達皮膚,使受其支配的皮膚區域內出現特有的節段性疱疹。該病發生於免疫功能減退的個體,所以往往是老年人多發。而且由於起疱與疼痛有時不同步,如果先局部疼痛且長達數天,如位於背或腰背部會以為是扭傷;左胸部則多會考慮心臟疾患;右脅部對應為肝膽毛病;而右下腹刖往往懷疑是闌尾炎。患者往往為此做各種檢查,如拍片、心電圖、B超等,均無陽性發現,既花費不少,又貽了治療的好時機。


什麼情況下要想到患帶狀疱疹的可能呢?
1) 成年人在感冒、過度勞累後身體單側或局部出現疼痛或水疱。

2) 老年人突然出現無原因的局部或一側皮膚的疼痛,觸摸時激發或加劇。

3) 惡性腫瘤病人、手術或放療、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者及患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出現前述上況。

4) 身體某一局部單側的疼痛,可為持續性也可為陣發性的跳痛、刺痛、灼痛等。皮膚的敏感性增加,如觸摸時疼痛,大多發於肋間神經支配的區域。

5) 疼痛部位皮膚上可見一簇的皮膚紅斑或小皮疹或水疱,排列如帶狀,一般不過身體的中綫。


有30%~50%的中老年患者在皮疹消退後可遺留頑固的神經痛,常持續數月或更久。


如在發病初期及時治療,抑制病毒的復制,控制其對神經的破壞,可顯著減輕神經痛的程度,縮短持續時間。皮膚科醫生尤其強調帶狀疱疹應盡早治療,其意義就在於此。

藥疹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藥疹:藥物過敏所引致的疾病

藥疹也叫藥物性皮炎,是藥物通過各種途徑,如內服、注射等進入人體,在皮膚粘膜上引起的炎癥反應,嚴重者尚可累及機體及其他系統直至危及生命,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隨著醫藥工業的飛速發展,新藥不斷問世,人們使用藥品的機率大大提高,藥疹也日趨增多。像外傷肌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後,很多人全身出現風疱------蕁麻疹即是一種典型例子。


藥疹的發生大多數與免疫反應有關。其特點是衹發生於少數對藥物過敏的用藥者;與用藥量無一定的相關性,正常量或小劑量均可誘發;有一定的潛伏期,初次用藥一般需經4~20天,多數經7~8天的時間後才能發生藥疹,已致敏者重覆用藥時,數分鐘至24小時內即可發生;皮疹的形態各式各樣。


任何一種藥物在一定的條件下,都可能引起藥疹。


臨床上常見的容易誘發皮疹的藥有5大類:
1) 抗生素類。以青霉素類為多見
2) 磺胺類
3) 解熱鎮痛類。主要成分大多是阿斯匹林、氨基比林等。
4) 催眠藥、鎮靜藥與抗癲癇藥。
5) 異種血清制劑及疫苗等,如破傷風抗毒素。


需要提醒的是,中藥也可引起藥疹,如大青葉、板藍根、丹參、牛黃解毒片等。


藥疹的表現多種多樣,可以是單個或少數幾個硬幣大、類圓形紫紅斑、位於口唇、外陰等的皮膚與粘膜交界處,有灼痛及癢感;也可為全身發風疱;或是全身出現點片狀紅斑類似於麻疹或猩紅熱的皮疹;還可是全身色素沉著、紫癜、濕疹等樣的皮疹;嚴重者表現為大疱型,全身皮膚可發展為大面積表皮壞死脫落,像二度燙傷;或是由麻疹、猩紅熱樣皮疹發展而成的全身彌漫性紅腫,皮膚脫屑呈鱗片狀或落葉狀,並可繼發感染肝和腎功能障礙,甚至全身衰竭死亡。


人們到醫院看病,可以發現病歷上均有藥物過這一欄目要求記載。目的就是讓醫生開處方時避免開可能引起患者敏感的藥物而造成嚴重的後果,患者自己也應該記牢什麼藥是自己不能使用的。


出現以下情況時應警惕患藥疹的可能:
1) 近期有服藥史(1~20天內)
2) 皮膚上突然出現癢性紫紅色斑或點、片狀密集的紅斑、風疱或其他皮疹,發展較快。
3) 全身癥狀較輕
4) 以往用同藥有類似情況出現
5) 家族中可能有過敏史


出現上述情況可先停用可疑藥物,多喝水促進致敏藥物的排洩,並立即去醫院皮膚科就診,以確定診斷和相關藥物,進行進一步處理。

軟組織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軟組織癌:易局部復發的惡性腫瘤

軟組織肉瘤是發生在軟組織中的惡性腫瘤,較少見,僅佔全部惡性腫瘤的1%左右,我國的軟組織肉瘤發病率一直保持在穩定的水平,為1.1~1.9/10萬人。這並不是說這種病不是主要的防治對象,恰恰相反,該病惡性程度極高,局部復發率也相當高,往往到一晚,即使做了根治性手術如截肢等,生存的機率也相當低。因此,我們應當對這種疾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


軟組織肉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國內外的醫學資料統計均表明,該病有2個發病高峰期。
1) 是在出生後數月到 4~5歲時期
2) 是在 20~50歲(國內)或40~80歲(國外)。


男女發病率無明顯的差別。軟組織肉瘤最常見的是纖維肉瘤、滑膜肉瘤、橫紋肌肉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等。其中兒童時期橫紋肌肉瘤發病率最高,成年人時期為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和纖維肉瘤的發病率最高。


軟組織肉瘤可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其中肢體、軀干和腹膜後間隙最為多見。由於病理類型的不同和發生的部位不同,決定了各自的特點,體積大、質地硬、病程短的不一定惡性程度就高,相反,體積小、質地軟、病程長者,反而可能惡性程度極高;它們各自有一系列不同的臨床表現。


下面我們在一些共同的特點中發現它們早期的病變信號。
1) 病程
一般病程可以達到數年甚至數十年,也可以數日或十餘日發生,與惡性程度無必然的聯繫。

2) 部位
纖維肉瘤好發於皮內、皮下和淺筋膜等處,脂肪肉瘤好發於背部和大腿脂肪堆積的部位,橫紋肌肉瘤多見於頭頸部的眼眶等五官周圍處,間板肉瘤多見於胸腹膜、心包膜和睪丸鞘膜等處。

3) 體積
各種軟組織肉瘤的體積和形狀不一,可大可小,小者有1~2cm,大者有30~40cm,在體表較淺時可捫及圓球形、扁圓形、橄欖球形及不規則形。

4) 質地
一般受組織成分和血供情況影響。纖維肉瘤、韌帶樣瘤、高分化的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質地較硬,而脂肪瘤、低分化橫紋肌肉瘤較軟,滑膜肉瘤、間板肉瘤則為雙向分化。

5) 疼痛
平滑肌肉瘤早期可出現疼痛,而脂肪肉瘤等要到晚期腫塊巨大時才出現疼痛。

6) 活動度
表淺的腫瘤較活動。一般累及到筋膜、肌間隙和骨質的腫瘤則較固定。腫瘤進一步往深部浸潤發展晚期可出現胸腹水、區域淋巴結腫大等。


對於軟組織肉瘤,根據其病史及上述特徵,一般是不難與其他良性的軟組織腫瘤相鑒別的,甚至能夠估計了解到腫瘤組織的來源。如果疑為軟組織中的腫塊為肉瘤時,需進一步到綜合性醫院外科或腫瘤科做B超、X綫攝片、CT和MRI檢查,最重要的還是要進行腫塊的病理檢查,以早期發現和治療,控制其高危險性的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最大限度地保存肌體的功能。

皮膚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皮膚癌:皮膚反覆潰爛結痂者應警惕

在西方電影中,經常會出現爬在高高的煙囱舡一身黑黝黝的人,他們就是掃煙囱的工人。從事這類職業的工人好發陰囊皮膚癌,從來,人們才注意並發現經常接觸砷化物、焦油、瀝青的工人容易患皮膚癌,同時,還發現野外工作和喜好「日光浴」者亦多發皮膚癌。


皮膚癌生長在體表,容易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無論是手術、放療、激光和冷凍等其他治療方法,對其均有很好的療效,治癒率達94%以上。但他好發於頭面部,治癒後對面容損傷程度較大,加上皮膚的附件腫瘤如汗腺癌、皮脂腺癌等治療效果極差,提高對此類癌瘤的識別能力,仍然是改善皮膚及其附件惡性腫瘤預後的關鍵。


皮膚癌發病的年齡以50~60歲最為多見,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2大類型。我國皮膚癌的發病率大約為1.53%/10萬,其中男性為1.5/10萬,女性為0.9%/10萬。以鱗狀細胞癌最多見,其次為基底細胞癌、基底鱗狀細胞癌、乳頭狀瘤癌變及汗腺癌。下面就最常見的2大類皮膚癌癥的早期臨床表現逐一介紹。


鱗狀上皮細胞癌的早期癥狀:
1) 年齡和部位
好發於中老年男性,多見於顳顬、頭皮和手背等部位。

2) 發生方式
通常在老年性角化過度、慢性潰瘍及燒傷疤痕等病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3) 臨床特徵
早期鱗狀細胞癌為紅斑樣皮損,伴有不同程度的鱗形脫屑和痂皮形成;當其表面角化層脫落後即出現紅色的糜爛面,伴有滲液、滲血,反復出現潰爛與結痂交替進行,最終形成伴有惡臭味的潰瘍或菜花樣腫塊。

4) 轉移
鱗狀細胞癌發展較快,容易轉移至附近的區域淋巴結。


基底細胞癌的早期癥狀:
1) 年齡和部位
好發於中年男性,多見於鼻翼、內外眦、顏面部等部位。

2) 發生方式
多以表皮菲薄富有皮脂腺及經常受陽光照射的暴露部位,接受外界的刺激而形成。

3) 臨床特徵
早期基底細胞癌為淡黃色或粉紅色略高於皮面的小結,表面光滑,伴有毛細血管擴張,一般無疼痛。經過長期的發展階段,其表面出現鱗片狀脫屑,之後出現反復,中心結棕色痂皮、脫屑,表面出現糜爛、滲血。最終形成伴有惡臭味的潰瘍或菜花樣腫塊。

4) 轉移
生長較緩慢,主要呈局部浸潤性生長,可破壞軟骨及顱骨,一般無區域淋巴結轉移和血行轉移。


上述兩種類型的早期皮膚癌不太容易區別,而且通常與牛皮癬、濕疹、炎癥等良性的皮膚病相混淆,但它們有皮膚丘疹樣皮損、長期反復潰爛結痂的特癥。所以說,皮膚反覆潰爛結痂者應引起高度的警惕。因此,當你高度懷疑時,應該到醫院的皮膚科或外科進行治療。

多發性骨髓瘤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多發性骨髓瘤:全身骨痛易骨折者當心

多發性骨髓瘤是因為骨髓裏面的漿細胞發生惡變而來,所以又稱漿細胞骨髓瘤。此漿細胞由於專司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根據上述情況,可以想象該病主要是骨骼出現癥狀和免疫球蛋白出現異常,事實上亦覺如此,而且有各種不同表現類型的骨髓瘤。


骨髓瘤單發病很少,最終會形成多發性的。根據目前臨床及動物實驗的研究,發現該病的發生與遺傳、電離輻射、炎癥及慢性抗原刺激等有關。其發病率在歐美國家為2/10萬~4/10萬,在我國也不少見,並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本病多見於40~60歲中老年人,男性較女性多。大多數起病隱匿,個別病人血中免疫球蛋白出現異常而數年甚至數十年均無癥狀,生存很好。但大多數典型臨床表現,早期會出現骨骼疼痛,影響患者的活動,並進行性加重,易發生病理性骨折,如全身骨骼疼痛,並逐漸加重且易出現輕度活動就骨折者應當心這種疾病的發生。該病到了病程中晚期會出現免疫球蛋白異常、貧血、反復感染和腎功能損害。本病未經治療的中位生存期為7~11個月,不宜手術治療,經化療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生存期可延長3~7倍。


怎樣才能在早期的癥狀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迹,幫助我們提高認識此病呢?
1) 骨骼損害
全身多處出現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癥狀,有60%的病例為首發癥狀,是骨髓中瘤細胞浸潤的表現。部位以腰背部脊椎最多見,也可以在顱骨、胸骨、肋骨和四肢骨骼。病變部位有腫脹和壓痛,隨活動而疼痛加重,容易發生病理性骨折。血液檢查會出現血鈣明顯增高;X綫檢查可以有多處溶骨性破壞。例如椎體變形,顱骨呈鑿狀缺損或蟲噬樣病變,形如「地圖」狀。

2) 貧血
早期病人就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貧血,這是由於病變在骨髓瘤中影響造血功能所致。隨著病情的加重而貧血嚴重,會出現皮膚紫癜、粘膜滲血甚至內臟出血,如顱內出血就是引起該病死亡的原因之一。所以,早期有不明原因的貧血,尤其伴有多處骨痛的人應該查查骨髓方面是否有問題。

3) 腎臟損害
通常在起病時就可發生,也是本病的顯著特徵,出現尿液濃縮、尿酸值高、蛋白尿;有50%的病人尿本周氏實驗呈陽性,該項檢查簡單易行,病人在家中也可以做:將不易爆破的盛有尿液的玻璃管加熱至50~60℃,管底出現蛋白凝固沉澱,繼續加熱至90℃以上時,沉澱的蛋白又溶解,即是陽性反應。出現高血尿素氮等尿毒癥是晚期致死的原因之一,因而,重度重視尿酸過高和蛋白尿,是早期發現的法寶。

4) 高粘滯性綜合癥
早期可出現毛細血管滲血或出血、頭昏、眼花、肢體麻木等,血清蛋白電泳出現M蛋白高峰,這是由於免疫球蛋白異常而引起血液粘滯性增加造成,甚至出現微循環障礙造成心律紊亂和昏迷。
儘管多發性骨髓瘤上述4點主要的癥狀不一定會發生,尤其早期有不易明確的癥狀,但具備以下3項中的2項,即可建立本病的診斷。

1) 骨髓中漿細胞佔20%以上,或其他組織出現病理証實的漿細胞瘤。
2) 血清中出現M蛋白或尿液中本周氏蛋白實驗陽性。
3) X綫檢查有典型的多發性溶骨性破壞。


以上的診斷指標是一定要到醫院進行檢查才能得到。因此,當你出現全身骨骼疼痛,逐漸加重,易發生骨折,以及上面提及的不明原因貧血等癥狀時,應及時到大醫院腫瘤科或血液科進行必要的檢查(如血尿蛋白測定、X綫檢查和骨髓穿刺檢查),早期診斷以得到積極的治療。

惡性骨瘤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惡性骨瘤:從無痛到不明原因的劇痛要警惕

目前,對骨的原發性惡性腫瘤病因不清楚,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可轉移到骨,我們稱之為轉移性骨腫瘤或轉移性骨癌。不同年齡有不同的骨腫瘤發生,有人認為年齡可成為決定性因素。由於骨腫瘤有不同的組織來源,臨床上病人所表現的典型癥狀也不完全一樣。骨癌的常見癥狀有:

1) 疼痛
2) 局部腫大(腫脹)
3) 發燒
4) 肢體活動受限


在惡性骨腫瘤中,最常見的為漿細胞癌,其次為骨肉瘤,再其次為軟骨肉瘤、尤文氏肉瘤和惡性纖維組織肉瘤。漿細胞瘤是起源於骨髓的一種原發性和全身性惡性腫瘤。該病早期可無疼痛,衹有輕微的或不明顯的體徵,這種狀況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在臨床上,如40歲以上的患者出現骨骼隱痛或彌漫性下腰痛、乏力、蒼白、輕度體重下降,應懷疑漿細胞瘤的可能。


骨肉瘤是起源於骨內間充質細胞的惡性腫瘤,好發於快速長高的年輕人(10~30歲)。腫瘤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骨,但發生率不同,最常發生於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和肱骨近端(即骨肉瘤好發於膝關節或肩關節周圍)。


骨肉瘤初期癥狀無特異性,可僅有疼痛,一般位於膝關節周圍,程度輕或間歇性疼痛,活動時會加重疼痛。由於骨肉瘤患者多為青少年,活潑好動,疼痛常於創傷後開始,因此,骨肉瘤患者常被當做創傷或風濕治療。疼痛一般在幾周之內變成劇烈和持續疼痛,出現局部紅腫,腫瘤表面皮膚發燙,觸之疼痛,鄰近關節活動障礙。


軟骨肉瘤組織來源於軟骨,是一種生長較慢的惡性腫瘤。多見於30歲以上成人。臨床表現為輕痛,腫塊逐漸增大。


尤文氏瘤起源於骨髓小圓細胞,是一種生長速的惡性腫瘤。約90%的尤文氏瘤發生於5~25歲。最早的癥狀是疼痛,呈進行性加劇,腫脹也很快發生,同時還有一些常見的癥狀:發熱、貧血、臉色蒼白、體重下降、局部疼痛、肢體關節活動障礙。


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是一種起源於組織細胞性骨腫瘤,多見於成人和老年人,常見癥狀為四肢骨的疼痛和腫脹。


如發現不明原因的骨痛、腫脹、發燒、消瘦、貧血、蒼白、無力等癥狀,應及時去醫院找骨科醫師進行檢查。常見的檢查方法有X綫攝影檢查、化驗室檢查。

睪丸腫瘤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睪丸腫瘤:與隱睪密切相關的惡性腫瘤

睪丸腫瘤佔泌尿生殖系統腫瘤的3%~9%,在15~35歲的青年人當中,睪丸腫瘤的發病率僅次於白血病、惡性淋巴瘤、腦腫瘤而居第四位。


根據睪丸腫瘤的病理,分為生殖細胞和非生殖細胞兩大煩,其中睪丸生殖細胞性腫瘤佔95%,包括精原細胞癌、胚胎癌、畸胎瘤和絨毛膜細胞癌4類,分別佔睪丸腫瘤的60%、20%、10%和1%;非生殖細胞腫瘤包括間皮瘤等在內,種類繁雜。


大量的醫學資料證實,隱睪與睪丸腫瘤密切相關。我國文獻報導隱睪丸腫瘤佔睪丸腫瘤的20%~30%,特別是腹腔隱睪的惡變率大大高於正常下降的睪丸。有報道,隱睪的惡變率為正常為正常睪丸的15倍,其他國外報道,3%~8%隱睪惡變為睪丸腫瘤。目前認為,隱睪惡變可能與睪丸所處的環境溫度升高、血液供應障礙、生殖細胞發育不全、內分泌紊亂失調等因素有關,而與遺存、感染等關係不大。


既然隱睪與睪丸腫瘤密切相關,那麼我們是否就此可以說睪丸腫瘤能夠早期發現呢?答案是否定的,總的來說,不少人對自己的生理生殖醫學知識還缺乏足夠的了解,少年兒童時期對隱睪這一缺陷並不引起重視,而睪丸腫瘤多發生在20~40歲的青壯年,病程緩慢且長。因此,只能夠從以下的癥狀中間發現其早期信號:

1) 陰囊中逐漸增大的無痛性腫塊,多在洗澡或體檢中發現。

2) 盆腔內或腹股溝區逐漸增大的腫塊,體側發現同側睪丸缺如。

3) 陰囊或下腹部、腹股溝處有牽拉感,或睪丸沉重下墜感,活動後或站久後加重。

4) 睪丸隱痛不適感,偶然碰擊或擠壓時加重。

5) 出現類似急性睪丸炎或附睪丸癥狀,抗炎後腫塊仍不消退。

6) 兒童出現性早熟、女性化或男性乳房肥大等內分泌紊亂癥狀。

7) 腹腔、肺部轉移癌癥狀,如腰背部疼痛、咳嗽、痰血、氣急等癥狀,多為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早期即出現轉移所致。


早期睪丸腫瘤的治癒率是令人鼓舞的,單純經腹股溝高位摘除術或放射化療均可達到滿意的療效。臨床I期特別是睪丸生殖細胞癌的5年生存率目前已達到90%~98%,但廣泛擴散的病例仍低於50%。因此,預防和早期發現睪丸腫瘤是關鍵,我國隱睪發生率與國外相似,但隱睪腫瘤的比例明顯高於國外,這與我國尚未對6歲以下的隱睪兒童進行睪丸牽引固定術有關。對於陰囊出現異常腫塊或陰囊內無睪丸而腹腔、腹股溝出現增大的腫塊,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高度懷疑,需要進一步到醫院泌尿外科或腫瘤科檢查,必要時做HCG、B超、CT、同位素掃描等檢查,一旦確診宜盡快治療。

絨毛膜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絨毛膜癌:與妊娠有關的癌

絨毛膜癌,簡稱絨癌,是一種與妊娠有密切關係且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絨癌繼發於葡萄胎、流產或足月分娩,少數可繼發於異位妊娠。患者絕大多數為生育年齡婦女。在60年代以前,死亡率很高,近年來應用化學治療且在方法學和藥理學上都有很大進展,使絨癌的預後有了顯著改觀。


如有下列情況應警惕絨癌發生的可能。
1) 葡萄胎史
絨癌來自正常和異常妊娠,但至少50%有明顯葡萄胎病史。如前次妊娠為流產或足月產,但既往有葡萄胎史者,大多來源於葡萄胎,則絨癌來源於葡萄胎者為69.1%。因此,有葡萄胎史的婦女應高度警惕絨癌發生,按醫生的要求定期去醫院檢查,以便將癌癥消滅在早期。

2) 陰道流血
在產後或流產後,特別是葡萄胎流產後不規則陰道流血是絨癌最早和最常見的癥狀。陰道流血可表現為產後或流產後淋灕不盡;亦可與流產或分娩間隔一段時間出現。如葡萄胎流產後一年以上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應高度警惕絨癌。

3) 產後或流產後子宮不能如期復舊,甚至增大。此因滋養細胞分泌激素所致。


此現以上情況的育齡婦女,應進一步檢查血HCG,並進行肺部X線正側位攝片檢查和盆腔B超檢查,以明確診斷。

外陰鱗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外陰鱗癌:外陰結節不可忽視

外陰鱗狀細胞癌簡稱外陰鱗癌或外陰癌,約佔外陰惡性腫瘤的85%~90%,佔女性生殖器惡性腫瘤的3%~5%。發病年齡分布較廣。但常見於絕經後的老年婦女,以60~70歲最為多見。典型臨床表現有外陰瘙癢,外陰結節狀質地較硬腫物或小潰瘍,有時伴有外陰白色病變。晚期則表現為潰爛狀腫塊或不規則的菜花狀腫瘤,且伴有一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增大。


影響外陰癌預後的因素很多,其中癌竈大小和有無淋巴結轉移,是影響5年生存率的重要因素。過去外陰癌患者多數為晚期。據資料分析,自癥狀出現至就診,50%病例長達1年以上。腫塊存在至就診在半年以內的僅佔30%。延誤診治的主要原因是對該病缺乏認識,或誤以為外陰部良性疾患而遲遲不願意作婦科檢查。以致失去早期診斷的機會。


外陰癌的危險信號主要有:
1) 絕經後老年婦女。

2) 慢性外陰營養不良,又稱外陰白色病變,亦指舊稱「外陰白斑」。文獻報道,50%左右外陰癌患者伴發外陰白斑。


在慢性外陰營養不良病例中,5%~10%不典型增生者將發展為癌。慢性外陰營養不良的典型臨床表現為:
a) 外陰瘙癢
b) 局部皮膚粘膜色素減退變白
c) 增厚或變薄
d) 表面水腫
e) 皺裂或淺表潰瘍


3) 梅毒和腹股溝淋巴內芽腫。13%~50%外陰癌患者有梅毒史。早期國外資料統計,60%的外陰癌患者有淋巴肉芽腫,這些資料提示外陰癌與上述性病有關,應引起注意。

4) 外陰部慢性炎癥或潰瘍。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中常伴有外陰部慢性炎癥或潰瘍,若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亦可能發生癌變。

5) 外陰部出現小結節、小潰瘍或小的乳頭狀贅生物。


當出現上述情況,一是積極治療與外陰癌有關的原發病,二是進行局部活組織檢查。為了提高取材的準確性,可採用甲苯胺藍檢查法或應用陰道鏡,以提高早期診斷的準確率。

Thursday, December 13, 2007

卵巢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卵巢癌:不可輕視盆腔包塊

卵巢癌死亡率居婦科惡性腫瘤之首,其特點是發現晚,擴散快,種類多,療效差。早期時可無癥狀或僅有輕微腹脹不適等。多數病人出現典型癥狀和體徵(如消瘦、盆腔包塊、腹水)時才來就診,此時病情已至中晚期。雖然採用綜合治療措施,但效果不佳,5年生存率衹有30%左右。故衹有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注意危險信號的發生,才能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改善預後。


以下人群可視為卵巢癌的高危人群:
1) 卵巢癌家族史者
2) 40歲以上婦人
3) 未婚婦女或未產婦
4) 青春期前後風疹病毒感染者
5) 經前期緊張綜合徵者


以下情況可列為卵巢癌的危險信號:
1) 胃腸道癥狀如腹脹、腹痛
2) 較長時間卵巢功能障礙
3) 青春前期陰道出血或絕經後陰道出血
4) 生育年齡婦女卵巢增大,觀察2~3個月經周期,腫物不縮小者。
5) 青春期前發現卵巢增大者
6) 妊娠早期發現卵巢腫物,至妊娠16周仍不縮小者。
7) 絕經後仍能捫到卵巢者
8) 卵巢有實性腫物,不論年齡大小者。


如存在以上危險信號,應及時到醫院婦科進一步檢查,可選做盆腔B超、CT檢查、CA125測定、腹水細胞學檢查等,必要時剖腹探查。

子宮內膜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子宮內膜癌:老年婦女應警惕陰道出血


子宮內膜癌80%發生於50歲以上婦女。在歐美國家,其發生率略低於、甚或等於子宮頸癌。在我國,據報道兩者之比為1:13.3。但預計隨著我國婦女老齡化、生活改善和婦女保健專業的發展,其發病率也有增加趨勢。面對這一現狀,積極防治子宮內膜癌,是保障老年婦健康的重大問題。


以下人群可列為子宮內膜癌的高危人群:
1) 肥胖
體重超過正常的15%,其危險性增加3倍。

2) 未孕
未孕者至少比生過一個孩子的婦女增加1倍的危險性。

3) 絕經延遲
52歲或52歲以後絕經者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比49歲以前絕經者增加2.4倍。

4) 糖尿病
糖尿病人或糖耐量不正常者患子宮內膜癌之危險比正常人增加2.8倍,脆性糖尿病者尤為顯著。

5) 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患此病的危險性比血壓正常者增加1.5倍。高血壓------肥胖-----糖尿病常稱為子宮內膜癌的三聯癥。

6) 多囊卵巢綜合徵
表現為閉經或月經不規則、不育、多毛、男性化、肥胖、高血壓癥候群者。

7) 卵巢腫瘤
主要是指產生過多雌激素的卵巢腫瘤的患者。

8) 長期使用外源性雌激素者
這是當前最值得重視的問題。從1960年到1975年,美國50~54歲婦女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增加91%,這和普遍使用雌激素有關。但是,其發生與用藥劑量大小、時間長短、是否合用孕激素、是否中間停藥和病人特點有關。

注意發覺子宮內膜癌的危險信號,有助於早期診斷,從而獲得較滿意的療效。


其危險信號一般包括:
1) 子宮出血
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患者的主要危險信號,大多數早期癌患者即出現此癥。未絕經者表現為月經持續時間長或經間期出血;已絕經者則為絕經後出血。

2) 陰道排液
部分病人有陰道排液增加,開始為水樣,以後才為血性。

3) 子宮不萎縮
老年婦女被發現子宮不萎縮、反顯豐滿,應警惕子宮內膜癌的可能。

4)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者,其病變機會為正常內膜者的10倍,因此,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被認為是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


如老年婦女出現以上危險信號,不要因為年齡大了,顧忌婦科檢查,而應抓緊時間去醫院婦科就診,進行分段診刮或宮腔鏡檢查,這樣才能及時診斷和治療。

宮頸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宮頸癌:陰道接觸性出血和白帶增多應注意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佔女性生殖惡性腫瘤的一半以上,甚死亡率曾為婦女惡性腫瘤的首位,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衛生條件的改善,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宮頸癌的發病年齡較大,且有後延的趨勢。宮頸癌原位癌多發於35~55歲,宮頸浸潤癌多發於40~70歲,平均年齡為65歲。山區的發病率是平原地區的3倍。根據幾十年的研究與調查發現,宮頸癌的發病率與性生活過早或紊亂、早婚(20歲以前結婚)、多產、男性包皮過長、性病(滴蟲性陰道炎)、病毒和真菌感染等有關。


宮頸癌一般有一個漫長的病變過程,可分為4個階段:
1) 宮頸非典型增生
2) 宮頸原位癌
3) 早期宮頸浸潤癌
4) 晚期宮頸浸潤癌


最早表現的是宮頸非典型增長和宮頸原位癌,這兩種病變是宮頸浸潤癌的癌前期病變。它們一般無明顯癥狀,早期輕度不典型增生可自然消退自癒,但隨著外界環境因素的刺激,可進一步發展為重度不典型增生。宮頸原位癌階段一般無明顯癥狀,或有一般宮頸炎的表現,如白帶增多,有時也有白帶帶血、性生活後少量陰道流血等,此時婦科檢查可見宮頸光滑或有宮頸充血或糜爛等慢性宮頸炎特徵。若進一步發展成宮頸浸潤癌,這一階段早期也無明顯的癥狀和體徵,特別是位於宮頸管內,其宮頸口外觀仍表現正常,容易漏診和誤診。有的患者可出現陰道出血,白帶明顯增多。到了晚期,則侵犯周圍臟器,並出現一系列癥狀,如腫瘤壓迫盆腔結締組織、骨盆壁、直腸和坐骨神經等,出現下腹部疼痛、腰痛、尿頻、尿急、肛門有下墜感和大便排不淨感,下肢腫痛坐骨神經痛;壓迫或侵犯輸尿管,可引起輸尿管梗阻,腎盂積水,腎功能損害或尿毒癥;最後出現消瘦、貧血、發熱、惡液質、全身衰竭而死亡。


宮頸癌的發展較慢,其女性死亡率僅次於胃癌居第二位,平均為14.61/10萬。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手術和放射治療效果肯定。早期治癒率為90%~100%,甚至10~20年都無一例復發死亡。


下列出現的早期信號需引起足夠重視和警覺:
1) 高危人群
體檢或婦科檢查發現有慢性宮頸炎、宮頸糜爛、宮頸裂傷、宮頸不典型增生和宮頸原位癌者,多為癌前病變。

2) 陰道出血
表現為接觸性出血,通常發生在性交後或婦科檢查後,出血量較少。

3) 白帶增多
表現為白帶稀薄似水樣或米泔水樣,可為白色、淡黃、淡紅色,有時有腥臭。

4) 月經異常
多為年輕女性出現經期延長,月經周期縮短,經量增多;老年婦女停經後出現重新來「月經」。
一旦出現上述癥狀,特別是高危人群包括宮頸非典型增生和宮頸原位癌患者,應每半年至1年定期進行婦科檢查一次。包括宮頸脫離細胞塗片檢查、宮頸或陰道壁碘試驗、熒光檢查法、宮頸錐形切除術、宮頸造影術、陰道鏡檢查、宮頸管刮診術及活檢術等。以利早期確診和早期治療。

乳腺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乳腺癌:自我檢查發現的三個部驟

乳腺癌是婦女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我國發病率逐年上升,已佔我國城市女性惡性腫瘤的第1至第2位,發病年齡多集中在40~49歲,較西方國家發病高峰要早,嚴重威脅我國婦女的健康和生命。


有統計資料表明,女性得乳腺癌的概率是男性的幾十倍乃至幾百倍,這是因為乳腺癌與女性的雌激素有密切關係。一般來說,乳腺一生都處於女性內分泌雌激素的影響下,獨身婦女、結婚但未生育、生育後但未哺乳、哺乳期過短或過長、家族中有乳腺癌史者,均是乳腺癌的高發人群。


乳腺癌典型臨床表現有以下方面:
1) 患側乳房出現無痛的、單發的小腫塊,多位於乳腺的外上象限,佔45%~50%。

2) 乳房外形改變,有的乳房表面皮膚凹陷,有的出現局部水腫,形成「橘皮樣」變化,乳房表皮可出現暗紅、破潰成潰瘍。

3) 乳房裏面的腫塊固定在胸壁上面,不易推動,也可以局部隆出於皮膚表面。

4) 乳頭出現上翹、內陷、裂口,晚期可出現糜爛、破潰或溢液。

5) 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多個可以融合成團,質硬,晚期在鎖骨上和同側腋窩也可以摸到。


以上的癥狀在乳腺癌的病期中會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來,但出現上述典型癥狀時可能就到了晚期。有文獻報道,早期無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患者10年生存率為80%~100%,而有淋巴結轉移者為25%~47%,可以看出兩者的差距是多麼的大。其實,乳腺癌是少數幾種可以通過自我檢查而早期發現的癌癥,這就大大提高了早期發現乳腺癌的概率,為臨床的徹底治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下面三個步驟介紹乳腺的自我檢查。
1) 在洗澡的時候,用指尖輕輕撫摩兩側乳房和腋下部位,注意有無異常包塊。
這一步驟簡單方便,但青年婦女單純的乳房包塊要區分乳腺囊性增生和乳腺纖維瘤這兩大良性腫瘤。

腺腺增生與乳腺纖維瘤的分別:
a) 乳腺囊性增生(俗稱小葉增生)的包塊大小多與月經周期有關,有的有脹痛,觸膜較柔韌或細顆粒結節感。

b) 乳腺良性纖維瘤多為單個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不會與皮膚和胸肌發生粘連,更不會有淋巴結腫大。


2) 脫去上方,在鏡前自我觀察乳房有無異常。
這一步驟要求光綫充足,最好面對光綫,將手臂自然下垂、叉腰,仔細觀察乳房是否對稱及發育情況,是否有局部降起或下陷等情況;乳暈和乳房的皮膚是否有粘連、水腫,局部是否發紅或破潰;乳頭是否大小正常,有無凹陷、裂口、糜爛、破潰、溢液等現象。


3) 祼露上身,水平仰臥,用一側手指觸摸對側乳房進行檢查。
這一步驟可以採用一衹手臂彎曲枕著頭,也可以對側肩下墊一平枕頭,另一衹手檢查對側乳房,檢查時應該睡較硬的床,不能睡在「席夢思」上,檢查時手指靠攏伸平,輕輕平放在乳房上面,然後按下,以同心圓的方式在乳房上面移動,不能用手抓捏,否則會誤將腺體當腫塊,重點是乳房的外上方,爾後是四周,最後是腋窩,按順序認真進行,乳腺癌的腫塊一般質地較硬,與周圍乳腺組織明顯不一樣,外形不規側,邊界不清楚,而且增大較迅速,與周圍組織粘連,甚至出現形似「橘皮樣」皮膚。


以上的自我檢查應該每1~2月檢查一次,最好在兩次月經之間乳房最少充血時進行,有月經的婦女一般選擇每月月經來潮後9~10天,已停經的婦女可自己選擇某一天為自查日期。通過上述三個步驟的自我檢查,基本可以早期發現乳房腫瘤,對於自己不能確定良性還是惡性或沒有這方面經驗的婦女,建議到醫院用「紅外綫乳腺掃描儀」進一步檢查。對於在醫院進行乳房腫塊穿刺證實患乳腺癌的病人,或進行「單純乳腺腫塊切除術」後病理證實為乳腺癌的患者,應該最好在一周內行根治性手術。對於妊娠者要先做人工流產或引產,以免妊娠期間所產生的內分泌紊亂加重病情。術後要根據病情進行放療、化療、內分泌等綜合治療。

腦腫瘤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腦腫瘤:間歇性頭痛者應警惕

腦腫瘤簡稱腦瘤,是顱內一種嚴重的病變。腦腫瘤分為來自顱內各種組織的原發性腫瘤和由身體他處轉移到顱內的繼發性腫瘤兩大類。從生物學特徵來看,又可分生長緩慢具有完整包膜不侵犯周圍組織的良性腫瘤和生長較快、沒有完整包膜及明顯界限、呈浸潤生長的惡性腫瘤。


腦腫瘤的發病率在我國為每年10萬人口中有7例左右,根據上海的調查統計得出,腦腫瘤引起的死亡率為每年1.01/10萬~5.62/10萬。在全身惡性腫瘤中,腦的惡性腫瘤佔1.5%,居全身惡性腫瘤的第11位。在兒童中,腦腫瘤所佔的比重較大,約為全身腫瘤的7%,佔全部腦瘤病例的20%,是僅次於白血病的第二種嚴重疾病。在死亡率方面,腦腫瘤居第一位,佔12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12%。


在成人則居第10位。以上數據足以表明,腦腫瘤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之大,應予以高度的重視。
腦腫瘤的早期表現,歸納起來主要有兩方面:
1) 腫瘤逐漸長大引起顱內壓升高帶來的癥狀。
2) 腫瘤所在部位壓迫附近腦組織而帶來的癥狀,又稱為局部癥狀。


主要有以下幾種需要重視的徵象:
1) 頭痛
此癥狀可能是最早的唯一癥狀,程度各人不同。開始是間歇性,以早晨清醒時及晚間頭痛較多,部位多數在額部、後枕部、雙顳部(太陽穴區),頭痛程度逐漸加重。小兒病人因顱骨縫未閉,腦內壓力高時骨縫分開,所以可以不出現頭痛,衹有頭昏癥狀,更應引起家長的注意。

2) 嘔吐
隨著腫瘤逐漸增大,腦內的壓力增高,成人嘔吐常常在頭痛加重時出現,而小兒常以反復發作的嘔吐為其惟一的癥狀。

3) 腦瘤的局部癥狀
可因部位不同其表現也各不同。可以出現性格、人格方面的改變;可出現記憶力減退,學習能力下降等痴呆現象;可出現情緒不穩,容易激動,狂躁等精神癥狀;甚至出現各種幻覺,如看見不存在的人與事,聽到沒有的聲音,聞到什麼怪味等。

4) 抽搐
突然發生抽搐,尤其是成年人無其他疾病的基礎上出現的一側面部或肢體抽搐,這也可能是腦腫瘤的最早的表現。

5) 共濟失調
逐漸出現走路不穩,手腳不靈巧,說話不清,伴有頭昏、眩暈、嘔吐等癥狀常常是小腦腫瘤的表現。

6) 頭暈、耳鳴和聽力下降
這一般是腦腫瘤的徵象。


因此,凡小兒反復發作頭昏、嘔吐及頭圍進行性增大,成人進行性頭痛、抽搐、癱瘓或原因不明的越來越重的視力障礙及其他一些逐漸加重的精神癥狀,記憶障礙等,都應考慮腦腫瘤的可能。應盡早去條件較好的大醫院看神經外科或神經內科,通過現代化的設備,做頭顱CT或核磁共振等檢查,較早地明確診斷,給予及時的手術或其他治療,大部分病人是可以得救的。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07

視網膜母細胞瘤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視網膜母細胞瘤:警惕幼兒「貓眼」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原發於眼睛視網膜的高度惡性腫瘤。1~7歲兒童佔85%,成人罕見。單眼發病為多見,兩眼同時患病也有25%~30%。醫學文獻上報道,早期患者的治癒率高達90%以上,晚期的治癒率僅為5%~35%。因此,我們要通過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進一步提高治癒率。


視網膜母細胞瘤在病程發展中可分為4期:
1) 眼內期
2) 繼發性青光眼期
3) 眼外蔓延期
4) 全身轉移期


在眼內期時,腫瘤呈灰黃色或灰白色隆起,表面有新生血管,其發病從某一小點開始逐漸長大,可佔據大部分玻璃體腔,從黑瞳仁看進去可見黃色反光,形似貓眼,在這一時期將眼球摘除,尚可保存生命;若該腫瘤繼續生長,可使眼內壓升高而出現青光眼癥狀,患者會出現同側眼睛脹痛、頭痛,甚至惡心嘔吐,有這些癥狀實際上已進入青光眼期,此時摘除眼球,大部分不能夠保存生命;若腫瘤沿著視神經向顱內蔓延或穿破眼球壁向外發展,便為眼外期,腫瘤細胞隨血流或淋巴道向顱內、骨骼、肝、膽、脾、淋巴結等處轉移,終至死亡。當然,整個病程不完全在肉眼上分得那麼清楚,也許在眼內期就已通過血液播散到顱內。總之,該腫瘤是一種高度惡性腫瘤,早期發現對挽救生命至關重要。


以下幾方面供大家進行觀察判斷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發生。
1) 年齡
該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小兒,有醫學報道出生後26天即發現此病,單側多見,在5歲以內的小兒難以表達自己視力狀況,因此,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發現異常舉動的時候,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2) 家族史
有統計資源表明,該腫瘤具有明確的遺傳因素,雙側眼睛發病的100%和單側發病的10%~15%為遺傳型,其中10%有陰性家族史。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其後代發生率為40%~50%,因而凡是在兄弟姐妹和前輩中如有此病患者,其後代或兄弟姐妹要定期找眼科醫生作眼底檢查。

3) 視力降低或一眼斜視
如果出生後小孩兩眼對稱,會行走的小孩由步態穩健而逐漸變得一眼外斜或行走不穩,就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最簡單的方法是讓小孩遮住一眼,問他能否看清楚5米以外的某項物體,這是家庭視力檢測的一項基本方法。如果小孩不能看清,又出現眼睛歪斜,應趕緊找眼科醫生檢查眼底。

4) 「貓眼」表現
由於腫瘤的灰黃色或灰白色隆起,在黑瞳仁區可見到黃白色反光(又稱白瞳癥),很像夜間瞳孔散大的貓眼,故把這種黃白色反光又稱作為「貓眼」。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眼睛有這種反光現象,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請眼科醫生作鑒別診斷。一經確診,應及早摘除患眼,以保存或延長生命。總之,因患兒年齡關係,無法自訴癥狀,早期診斷要依靠父母的細心觀察和定期檢查。

惡性淋巴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惡性淋巴癌:重視全身無痛性淋巴結腫大

惡性淋巴瘤是起源於淋巴結或淋巴造血組織的一種實體瘤。它是一種疾病的統稱,以前的醫學書上稱為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病,現在國際上統一的醫學疾病名稱為霍奇金氏、非霍奇金氏病兩大類型。且從1832年英國病理學家霍奇金氏發現並報道這種獨特的腫瘤以來,我國每年該病的病死人數約2萬人,與白血病相仿。


惡性淋巴瘤廣乏存於胸腺、脾臟、全身淺表或各個臟器周圍的淋巴結、其他淋巴細胞集結處。大量的科研成果表明,此病多因全身淋巴免疫系統遭諸如EB病毒等侵入引起。該病多發於青壯年男性,往往因早期出現淺表處淋巴結腫大,而且多為無痛性,故常誤認為「慢性淋巴結炎」或「淋巴結結核」,乃至出現全身的淋巴結腫大、各個臟器受浸潤、全身衰竭等晚期癥狀。


一般來說,早期的惡性淋巴瘤經過正規的抗腫瘤治療,5年的生存率非常高,特別是霍奇金氏病I期可達92.5%,故臨床上生存二三十年以上的癌癥患者人在。惡性淋巴瘤的診治關鍵是從不經意的癥狀中早期發現,下面就是要引起注意的早期信號。

1) 40歲左右男性,出現淺表性淋巴結進行性腫大,一般沒有疼痛,尤其先出現在頸部,繼而在腋下、肘關節等其他部位的續續出現這樣的癥狀,是應警惕。

2) 診斷「慢性淋巴結炎」或「淋巴結結核」經正規抗炎或抗結核治療無效時。

3) 夜間盜汗,皮膚瘙癢,身體明顯消瘦,不明原因的長期低熱,體溫一般在38℃左右,呈周期性或持續性。

4) 喝啤酒幾分鐘後出現腫大的淋巴結和骨骼疼痛。

5) 不明原因的進行性貧血、乏力,爾後出現第一項癥狀,在醫院常規檢查中發現血沉一次比一次增快,乳酸脫氫酶一次比一次增高。有時候伴有脾臟腫大。

6) 出現乾咳、胸悶、聲音噗啞,或單位體檢時發現X綫片中有中縱隔和前縱隔的分葉狀陰影。

7) 不明原因的腹脹不適、腹部隱痛或脹痛,B超檢查發現肝脾腫大,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腫大。

8) 全身皮膚瘙癢,而且是病人難以忍受的、持續的,肢體或軀幹皮膚出現紅斑、脫屑、苔蘚樣變,繼而出現圓形或類圓形的局部隆起,扁平狀,表面有色素沉著,逐漸演變成腫塊。


由於淋巴系統同血液系統一樣,存在於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因而惡性淋巴瘤不能單純地進行手術治療。特別是兒童非霍奇金氏病通常合併有白血病,故發現上述癥狀時,就要到醫院的腫瘤科或血液科做進一步檢查,局部腫塊手術活檢取得病理診斷是必須要做的,一經確診,正規的放療和化療等綜合治療是保證長期生存的有效手段。

前列腺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前列腺癌:排尿不暢的男性老人要警惕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統腫瘤最重要的一種,是人類特有的疾病,其他哺乳動物極為罕見。在歐美國家,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癥,美國每年新診斷的癌癥中,前列腺癌約13萬例,為男性癌癥死因的第二位,僅次於肺癌,每年死於前列腺癌的患者約3.5萬人。據專家統計,前列腺癌發病率在美國、加拿大、南美為30~50人/10萬男性,歐美多數國家為20人/10萬男性,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低於10人/10萬男性。我國前列腺癌發病率雖低於西方國家,但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也呈顯著增長趨勢。


從我國前列腺癌的發病情況來看,50歲以後明顯增加,81~91歲出現高峰。因而,前列腺癌多發於50歲以上的老年男性。


典型的前列腺癌的表現為:
1) 排尿不暢
患者可能出現逐漸加重的尿流緩慢、排尿不淨等感覺,也可出現尿頻、尿急、尿流中斷、排尿困難等癥狀,這與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癥狀極為相似,但病程進展較快。

2) 少尿、無尿,甚至尿失禁

3) 骨骼疼痛
典型部位在腰骶部及盆腔,表現為持續性疼痛,臥床時更加強烈。可有腰部、會陰部、腿部牽拉性和放射性疼痛,到醫院攝X綫片可發現病理性骨折。

4) 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多為晚期表現,甚至因腫瘤壓迫可引起下端肢體浮腫。

5) 全身癥狀
出現消瘦、乏力、低熱、進行性貧血和惡液質表現。


上述這些危險信號一旦發生,往往是晚期前列腺癌的表現。根據專業文獻報道,早期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為78%~95%,晚期為27%~64%。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前列腺癌早期偶有不適癥狀,且部分前列腺癌患者最早的癥狀通常並不是尿道阻塞和排尿困難,常見的卻是局部擴散和骨轉移癥狀。


因此,為了早期發現前列腺癌,在美國有前列腺癌日,每年在這一天,年齡在50歲以上的男性,均要進行體格檢查。直腸指診是首要的、簡單的檢查方法,還有抽血檢查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游離PSA和前列腺特異性磷酸酶(PAP)以及經直腸腔道B超檢查方法。在這裏要提醒老年男性,特別是有前列腺增生癥狀者,要定期到醫院泌尿外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病變,及早治療,提高治癒率。

甲狀腺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甲狀腺癌:生存期不一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甲狀腺癌是比較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佔全身惡性腫瘤的2%左右,絕大多數的甲狀腺癌發生在青壯年,女性多見。由於它的病理類型較多,生物學特性有較大的差異。其中低度惡性的甲狀腺癌有時可以自然生存10多年以上,但惡性程度高的甲狀腺癌可以在短期內死亡。值得注意的是20~30歲的年輕女性一般患分化比較好的乳頭狀腺瘤和濾泡狀癌,因而生存期較長;而中老年男性一般患分化差的未分化癌和髓樣癌,故此年齡段的死亡率較高,這是否說明,此類疾病與激素水平有關,值得進一步研究。


甲狀腺癌的病程較長,生長緩慢,有時原發竈很小,患者往往忽視,從而延誤就診。加上甲狀腺癌與良性的甲狀腺瘤、甲狀腺結節腫、亞急性甲狀腺炎、淋巴濾泡性甲狀腺炎很難鑒別,為了做到了早期發現,提高此疾病的診斷率,以下提供一個簡單的思路給大家參考:

1) 頸前區無意發現腫塊,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包膜感不明顯,質地較硬,邊緣不清。

2) 有輕度吞咽困難、聲嘶、特別是下項部出現哽噎感,耳頸區域有牽拉隱痛感者。

3) 甲狀腺區邊緣出現單個或多個腫大淋巴結,臨床誤診為淋巴結結核,進行抗癆治療無效者。

4) 頸側出現一囊性腫塊,臨床誤診為先天性囊腫,近期有增大趨勢者。

5) 患者有慢性腹瀉史,並伴有面色潮紅,醫院檢查血清降鈣濃度較正常人高出4倍以上者。

6) 有第一項同時合併陣發性高血壓、高血鈣者。


甲狀腺癌單個結節較常見,在臨床要與腺瘤、惡急性甲狀腺炎等鑒別,可以到大醫院同立素室做131I素描、B超檢查。確診後應到醫院外科進行手術切除,手術範圍不宜為手術後的美觀而縮小,手術後還應該根據病情到腫瘤專科進行放療、化療。手術後的患者需要終身服用甲狀腺片,以防止甲狀腺功能降低。

膀胱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膀胱癌:間斷性肉眼血尿時應警惕

膀胱腫瘤是泌尿系腫瘤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國均佔泌尿系統腫瘤的首位。據專家統計,全世界膀胱腫瘤發病率佔惡性腫瘤的第8位,1985年我國統計,共發病數為25500例,發病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男多於女,其比例為4:1。


據研究發現,膀胱腫瘤的發病有2個方面的因素:
1) 內在的遺傳學因素
2) 外在的環境因素

其中環境因素即外界的影響更為主要。


目前已明確與膀胱腫瘤有關的危險因素有:
1) 職業
從事染料、紡織、橡膠、油漆、化學、石油、鋁製品行業人員以美髮、卡車司機等人易患膀胱癌。

2) 化學致癌物質
2-萘胺、4-氨基雙聯苯、亞硝胺等。

3) 感染和慢性刺激
膀胱結石、膀胱憩室、埃及血吸蟲病。

4) 吸煙

5) 化學藥物環磷酰胺、非那西丁和盆腔照射。

早期的膀胱腫瘤並不一定致命,部分可能治癒並長期生存。


典型的膀胱腫瘤有如下表現:
1) 血尿
這種血尿具有4個特點:
a) 間斷血尿
b) 全程血尿
c) 無痛血尿
d) 肉眼血尿

通常表現為出現一次血尿或兩三天血尿之後,血尿發生發展過程中不伴有疼痛。患者還能看到尿液變紅碗如洗肉水,或有鮮血,或混有血凝塊,出現這種血尿應該高度警惕,這是膀胱腫瘤的主要表現。

2) 尿頻、尿急、尿痛
常為膀胱瘤的晚期病癥

3) 尿中排出過「腐肉」
常為壞死脫落的腫瘤。

4) 排尿困難,尿潴留

5) 下腹部出現包塊
在膀胱部位出現堅硬腫塊,排尿後不消失

6) 腎功能不全
為膀胱腫瘤晚期癥狀

7) 嚴重貧血,惡液質
為膀胱腫瘤晚期表現


上述這些危險信號一旦出現,應該引起高度警惕。有些癥狀是晚期表現,特別是晚期浸潤性膀胱腫瘤,雖經積極治療但仍有50%在1~2年內發生腫瘤遠處轉移。而早期淺表性膀胱腫瘤5年生存率為60%~90%,少數可以完全治癒。所以早期信號值得重視,膀胱腫瘤的早期信號多為間斷性血尿,因不伴有疼痛、血尿可自行停止或減輕,容易造成患者「治癒」或「好轉」的感覺,不少病人忽視了檢查,以致延誤診治。因此,一旦出現一次無痛性血尿,特別是年齡在40歲以上者,應及早到醫院找泌尿外科或腎內科醫生診治,可進行尿細胞學檢查、超聲檢查和膀胱鏡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膀胱腫瘤的治療率。

腎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腎癌:無痛性全程血尿忽視不得

腎腫瘤在我國泌尿外科腫瘤中佔第二位,僅次於膀胱腫瘤。腎癌是最常見的腎臟惡性腫瘤,約佔腎腫瘤的75%。發病年齡多數超過40歲,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男性多見,男女之比約為2:1。


據專家統計,1995年美國腎癌新病例數28000例,死亡11000例。我國北京市城區居民中,1985~1987年腎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男性為3.66/10萬人口和1.83人/10萬人口,女性為1.56人/10萬人口和0.75人/10萬人口。


腎癌病因至今尚不清楚,經過大量的調查,發現與下列因素可能有關:吸煙、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輸血史、放射、藥物、家族史等。


腎癌早期無特殊表現,病人可無自覺癥狀,偶爾因其他健康體檢或其他原因進行B超或CT檢查時發現。傳統所稱的由血尿、疼痛和腹部包塊構成的「腎癌三聯癥」均是病變發展到較晚期的表現。實際上,大多數病人僅表現出三聯癥中的一項或兩項癥狀,三項都有約佔10%。典型的腎癌有如下表現:

1) 血尿
血尿是腎癌最常見的癥狀,40%~60%的病人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血尿,通常為突發性全程肉眼可見血尿,間歇性發作,有時有條索狀血塊,可自行停止。

2) 疼痛
多出現在腰部,性質為鈍痛,發生率為20%左右。血尿嚴重形成血塊引起輸尿管梗阻時可發生腎絞痛。

3) 腹部包塊
早期腎癌不易發現腹部包塊,當腎腫瘤增長到一定的程度後,可觸及到腫塊,質硬且堅實,不易活動。腎癌出現腹部腫塊的病人也有20%左右。

4) 精索靜脈曲張
特點是男性病人平臥位後也不消失。

5) 全身表現
50%的病人生化檢查會有血沉加快;20%的病人會有發熱;還有20%有高血壓;10%有高血鈣,還會出現紅細胞增多癥、肝功能異常、貧血、體重下降等。

6) 遠處轉移
腎癌發生轉移往往較早,當原發?很小時就可出現轉移,而且轉移位置多變,幾乎見於人體任何部位。20%~35%的腎癌病人在就診時即已發生了轉移。


上述這些危險信號一旦發生往往是晚期的表現。腎癌的預後與腫瘤的分期有明顯的關係,早期腎癌5年生存率為68%~90%,晚期5年生存率為13%~51%。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預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病人衹要出現任何一項癥狀,均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便早期發現提高治癒率。


由於腎癌早期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在這裏要提醒年齡在40歲以上的朋友,定期體檢和B超檢查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腎癌的有效方法。

胰腺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胰腺癌:別誤認為胃炎

胰腺癌多發生在中老年,尤其是40歲以上,男性明顯多於女性。該病在初起時常常沒有明顯的癥狀,即使原來出現一些癥狀,如食欲不振、腹脹腹痛等,也常因表現不典型而被誤診為胃炎、消化道潰瘍、膽囊炎和慢性胰腺炎等疾病,到病人出現明顯黃疸、腹部包塊等癥狀體徵,臨床能夠確診時,大多數已屬晚期病例,治療效果很不理想,手術後能存活5年者僅僅在1%左右。一般從以確診到死亡平均存活時間為6個月,可見胰腺癌惡性程度高,進展速度快,且預後較差。衹有提高對病早期表現的認識,警惕危險信號的發生,才能對胰腺癌作出早期診斷,進行早期治療,提高存活率。


那麼,哪些癥狀和體癥是胰腺癌最早的表現呢?從大量的醫學資料的統計分析看,以下情況應該屬於胰腺癌的危險信號:

1) 40歲以上,尤其是男性,長期吸煙、飲酒者如出現下列2~7項中的一項。

2) 不明原因的上腹悶脹不適,或腹部隱痛,既無消化道潰瘍病的疼痛特點和規律,按胃炎、膽囊炎等治療效果又不好。

3) 食欲減退,或進食後腹脹不敢多吃,並伴有乏力。

4) 不明原因的消瘦,體重進行性下降,腰圍越來越小。

5) 發現眼球白色部分發黃,尿黃並越來越加深,伴有皮膚瘙癢,大便色澤變深。

6) 不明原因的腰背痛,夜間更明顯。

7) 近期體檢發現血糖升高,血澱粉酶高於正常值,或大便潛血出現陽性。

如發現上述危險信號應立即到醫院消化內科或普外科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做B超,電子計算機斷層攝影(CT),經皮肝穿刺膽管造影(PTC)及引流(PTCD),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早治療。

大腸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大腸癌:排便習慣和性狀改變要注意

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大腸癌的發病率是最高的。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大腸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這提示大腸癌與環境因素、生活習慣、飲食方式有明顯關係。


現代研究證實,有腸癌與高脂肪飲食代謝有密切關係,年齡大於40歲、長期飲酒、肥胖、精神刺激,平常動物脂肪攝入較多,少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有腸腺瘤、腫瘤家族史者患大腸癌的危險性高,而常攝入粗纖維素、維生素A、維生素C及新鮮蔬菜多的人群,患大腸癌的危險性相對較少。因此,臨床上觀察該病生活條件好,體型較肥胖的人為多見。


大腸癌發生部位以直腸最多,佔56%~70%,乙狀結腸佔12%~14%,其他部位較。故其發生的臨床癥狀也以下消化道為主:

1) 排便習慣改變
多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加,有的人平均甚至排便20~30次,腹瀉、排便意識強而往往不能順利解出,僅解粘液樣便,或便秘、排便困難,或兩者交替進行。這種情況如超過3周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2) 大便性狀改變
大便的形狀變細、變扁,出現粘液便和血便,大便帶鮮血而又不能用痔瘡來解釋。

3) 腹部隱痛不適
多數人出現下腹部不適或腹脹感,常有定位不準持續性隱痛,甚至會陰區也出現隱痛。

4) 腹部腫塊
有的患者可以無意中觸到腹部腫塊,但有20.1%依為一期病人。

5) 腸梗阻癥狀
主要表現為腹脹和便秘,腹部脹痛或陣發性絞痛。

6) 大便反復出現潛血
患者出現低熱、消瘦、進行性貧血等癥狀,大便反復多次或持續性出現潛血陽性。


大腸癌早期一般無明顯的自覺症狀,為早期診斷和發現,我們提倡要因癥就診,特別是有過血吸蟲病、慢性結腸炎、出血性潰瘍性結腸炎、多發性家族性腺癌等高危人群,一旦出現上述癥狀,如較長期的腹瀉與秘交替、腹部隱痛不適、腹部腫塊、不明原因的進行性貧血等癥狀,應盡快到綜合性醫院普外科或消化內科去進行檢查。


大腸癌常被誤認為痔瘡,但其便血多伴有粘液和直腸刺激癥,與大便混在一起。一般距肛門6~7cm內的腫塊可以通過直腸指檢這種簡單易行的檢查方法發現。


對於年齡在40歲以上,有不明原因的進行性貧血或大便潛血試驗持續性陽性者,更應該到醫院進行鋇灌腸、纖維結腸鏡檢查,血清CEA檢測以及CT、B超等影像學檢查。


大腸癌一旦得到確診,應該盡快到大醫院外科進行手術治療。早期大腸癌手術加放療等綜合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93.9%,對於許多病人來說,都希望能夠保留肛門,但對於腫塊距肛門綫上面6cm以內的直腸癌,目前的治療技術和科技水平都不支持這一想法。所以,應該聽從醫務人員的指導合理安排好綜合治療方案。

肝外膽管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肝外膽管癌:進行性黃疸、腹痛要警惕

肝外膽管癌是膽道系統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病發病年齡多為50~70歲,40歲以下少見。男女發病率為各個醫院報道不一致,總的以男性多見。


下列因素在膽管癌發病中可能起著一定的作用。
1) 膽管結石
根據臨床資料顯示,有16%~50%的膽管癌合併有膽管結石。提示膽管長時間受到結石的刺激,上皮發生增生性改變,可能與膽管癌的發生有關。

2) 原發性硬化性膽囊炎
可能與膽汁淤滯和感染,使膽汁中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長期傷害膽管上皮誘發癌變有關。

3) 膽管的其他慢性炎癥。
膽管長期的慢性炎癥可誘發膽管癌。

4) 慢性潰瘍型結腸炎的患者發展為該病的亦較為多見。

5) 華支睪吸蟲病也常伴發膽管癌。


膽管癌的臨床表現包括下列一組癥狀。
1) 黃疸
是肝外膽管癌特殊癥狀,表現為進行性加深的黃疸。少數可呈波動性黃疸,可合併膽管炎有關。當膽管癌併發膽管炎時,黃疸加深,經抗炎治療後黃疸可暫時減輕。

2) 腹痛
開始常位於右上腹或劍突下,為隱痛不適,也可出現脹痛和絞痛,並向腰背部放射。

3) 皮膚瘙癢
由於膽總管內膽紅素含量升高,刺激皮膚末梢神經,引起皮膚瘙癢。可出現在黃疸前,也可出現在黃疸之後。

4) 消化道癥狀
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乏力、消瘦、體重減輕、尿液深黃、糞便呈白陶土樣顏色等。

5) 腹部可觸到包塊和腫大的肝臟(淤膽性),肝臟質地較硬,腹水見於晚期。

由於膽管癌的梗阻發生較早,病人很快出現黃疸,如延誤診治,病人可死于阻塞性黃疸所致的合
併癥。因此,及早診斷和合理的治療對延長病人生命,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及預後有重要意義。


當出現以下表現時,要警惕肝外膽管癌的發生。

1) 中年以上的病人,尤其是男性,出現厭油,、納差,抽煙者出現厭煙,消化不良並有輕度黃
疸時,如排除了黃疸型肝炎,要高度懷疑膽管癌。

2) 高齡膽管炎病人,經抗炎治療,體溫下降,而黃疸加深者應考慮為膽管癌。

3) 逐漸加深的黃疸或波動性黃疸,尿色深黃,糞便呈白陶土色,伴隨著體重減輕,提示有梗阻
性黃疸,如中年以上患者要特別警惕膽管癌。

4) 不明原因的間歇性黑便伴黃疸,排除了消化性潰瘍病和腸道疾病。

5) 肝臟短期內腫大、質硬,有時可摸到腫大的膽囊並伴有進行性潰瘍者,揭示膽汁淤積所致的
肝臟腫大。

6) 膽石癥手術時,如發現肝膽管壁增厚,狹窄明顯,要考慮膽管癌。


上述可疑患者要及時去醫院外科就診,進一步檢查,B超檢查價格合適,無創傷,可首選。如B超發現肝內膽管擴張,膽管內有不伴聲影的光團時,則應進一步做CT檢查肝膽管造形檢查,甚至PTC等檢查以確診,爭取早日手術延長病人生命。

膽囊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膽囊癌:腹痛、進行生消瘦應重視


膽囊癌是膽道系統中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發病率為0.08%~0.4%。該病多見於女性,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亦有所提高,平均年齡約50歲。


膽囊癌的病因目前不太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 膽囊結石的慢性刺激
膽囊癌的發生與膽囊結石有密切關係,臨床上觀察到大部分膽囊癌合併有膽囊結石;在手術切除的膽囊標本中,膽囊癌合併結石者佔56.5%。

2) 膽囊結石的慢性刺激
膽囊癌變可能與膽汁中有較高濃度的具有致癌毒性的石膽酸長期刺激有關。

3) 膽囊息肉的癌變
膽囊息肉惡變佔膽囊癌的3.6%,當息肉大於10mm時,其惡變的可能性較大。

4) 胰管膽管的先天性畸形,膽囊慢性傷寒菌感染。膽囊癌偶爾有家族發病傾向。


膽囊癌在臨床上的表現隨發病時間的早晚而表現不一。早期當癌腫位於原位未穿越膽囊壁時,通常無臨床癥狀,或僅有膽結石所致的癥狀。當腫瘤侵犯膽囊或膽囊管時,可產生類似結石梗阻的癥狀,如腹痛、發熱等。腹痛常表現為膽囊區持續性過敏性壓痛及上腹部疼痛;性質多為先陣發性絞痛,以後轉為持續性鈍痛或刺痛,強度也逐漸加劇,這點和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的間歇性絞痛相區別。至晚期病人出現惡心、嘔吐、黃疸、體重減輕。甚至出現腹部包塊和腹水以致消化道出血(黑便),這些癥狀的出現往往表明腫瘤已不可能切除。因此,膽囊癌關鍵在於早期診斷。


凡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視為膽囊癌的早期信號,予以高度重視。

1) 40歲以上的病人,特別是女性,患有膽囊結石,予以高度重視。

2) 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病史的患者,自覺疼痛性質有所改變,轉為局限而持續性加重,或由絞痛轉為持續性鈍痛或刺痛,經數周仍不緩解。

3) 既往有膽囊結石者,如伴有持續的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體重明顯減輕等症狀。

4) 慢性膽石炎、膽囊結石患者,在定期B超檢查中發現膽囊有變化:形態不規則,膽囊壁不規則增厚等。

5) 膽囊息肉,尤其年齡大於50歲,息肉已經大於10mm,或基底部大合併結石或有炎癥者。

6) 慢性萎縮性膽囊炎、慢性鈣化性膽囊炎,臨床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者。

7) 膽囊腺肌瘤。

一旦高度懷疑膽囊癌時,應盡早去醫院腫瘤科、消化內科、外科等進一步檢查,B超可作首選,必要時作膽囊造影與CT檢查,或內窺超聲等確診。早期手術探查可獲根治的機會。

Sunday, December 9, 2007

肝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肝癌:肝區疼痛應提防


原發性肝癌系指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發生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在消化系惡性腫瘤中列第三位,僅次於胃癌和食道癌,惡性程度很高。肝癌好發於40~50歲中壯年男性,肝癌是多病因協同致病,其發病主要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攜帶者、肝硬化)、丙型或丁型肝炎病毒感染、黃曲霉毒素、寄生蟲(血吸蟲)感染,酒精等密切相關。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肝癌病人合併肝硬化者高達84.6%。


肝癌起病隱匿,早期缺乏典型癥狀,也可以毫無癥狀,有一個相對較長的自然病程(約1年半左右),往往因化驗檢查如AFP(甲胎蛋白)、B超普查或腹部其他手術時偶然發現,即所謂的亞臨床肝癌。也可能因表現不典型而被誤診為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膽囊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到病人出現明顯黃疸、上腹部包塊等癥狀,臨床能確診時,大多數已屬晚期病例,治療的難度非常大,在現有的醫療科技水準下,出現晚期癥狀者一般衹能夠生存3~6個月。因此,衹有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肝癌(包括小肝癌或亞臨床肝癌),及時手術切除或介入治療,才能夠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


那麼哪些表現是肝癌的危險信號?從醫學資料統計和分析看,以下情況應該提防:
1) 高危人群
40歲以上男性,慢性乙肝5年以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

2) 肝區或上腹部疼痛
多呈持續型脹痛或鈍痛,輕者可類似肝炎、肝硬化,重者因癌腫生長部位不同而類似膽絞痛、右下胸痛、胃痛、腎區痛等,有時向右肩背部放射。

3) 肝腫大
開始表現為肝區或右上腹部飽滿,進行性加重,晚期可在右肋下面觸及肝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結節或巨塊,邊緣鈍而不整齊,常有壓痛。

4) 腹脹
上腹部脹滿,特別是飯後有加重的感覺。

5) 發熱
一般在37.5℃~38℃之間,不伴寒戰,炎癥型肝癌患者體溫可高達39℃。

6) 乏力、消瘦
早期時可能僅有全身乏力、消瘦、眼黃等表現;晚期可出現皮膚和眼鞏膜黃染、腹瀉、腹水等。

7) 肝硬化的癥狀
食道靜脈曲張、脾腫大、上消化道出血、手掌皮膚如豬肝色、皮膚出現蜘蛛痣等。

8) 肝功能化驗
GPT(谷丙轉氨酶)正常但AFP(甲胎蛋白)低濃度持續增高,往往是亞臨床肝癌的主要表現。


如出現以上情況應立即到綜合性醫院消化內科或腫瘤科就診,進一步做以下檢查以便確診。
1) AFP(甲胎蛋白)測定;
2) 血清酶測定(如r-GT、鐵蛋白等);
3) B超影像學檢查;
4) X綫肝血管造影;
5) CT或MRI;
6) 肝穿刺活檢等。

一旦診斷為肝癌則應立即手術治療或進行介入治療。

肺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肺癌:要重視刺激性咳嗽


在我國肺癌是最近發現較快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的重工業城市上海,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從80年代起就高居惡性腫瘤的首位。吸煙和空氣污染是肺癌的主要元凶之一,發達國家吸煙人口卻以每年1.5%的速度下降,而我國吸煙人口卻以每年2%的速度遞增,WHO(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肺癌和愛滋病是下世紀初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的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兩種疾病。由此可見,肺癌在我國仍然是呈上升的趨勢。


通過臨床的大量資料總結,肺癌的典型臨床癥狀有以下幾方面:
1) 咳嗽
咳嗽為肺癌的首發癥狀,尤其是中央型肺癌最為多見,多為陣發性刺激性咳嗽,僅有少量白泡沫痰,伴有感染時可能有粘液膿痰。

2) 血痰和咯血
多為間斷性反復少量痰中帶血絲,或出現大口咯血。

3) 胸悶
多見於腫塊阻塞引起支氣管狹窄,或發展到晚期出現心包積液,上腔靜脈阻塞等情況。

4) 胸痛
多提示有胸膜或胸壁受侵,一般為晚期表現。

5) 發熱
可以由阻塞性肺炎引起,也可以是不明原因的所謂「癌性熱」,後者抗炎治療無效。

6) 腫瘤壓迫或侵犯鄰近臟器組織引起的癥狀。如胸水、腫瘤侵犯胸膜所致,多為血性胸水;心包積液;上腔靜脈阻塞;聲音嘶啞;吞嚥困難;上肢及肩關節疼痛或感覺異常。

7) 肺外表現
如杵狀指(趾)和肥大性骨關節病、內分泌異常、高血鈣癥等。


90%的早期肺癌病人或多或少有上述的異常癥狀,剩下大約有5%~10%的病人是沒有任何癥狀的,衹是在X綫體檢中才被發現。早期肺癌手術切除成功率很高,但是臨床往往只有20%的病人適合手術治療。所以,如何提高早期肺癌的診斷是關鍵。


下面就肺癌的癥狀談談如何發現早期肺癌。
1) 如果你有慢性咳嗽的歷史,特別是40歲以上長期吸煙者,出現持續性乾咳,由開始時的幾聲咳嗽變為次數頻繁,而且轉變成持續性乾咳,這種咳嗽難以用止咳藥控制,這時所謂的「痰」是少量白色粘痰,當出現夜間咳嗽,特別是痰中帶血絲時,就該到醫院檢查去。最好是在家中先將早晨第二口痰(先咳出第一口,然後盡力吸出肺部中間的痰液)用洗乾淨的瓶子盛好,在上午就送到醫院檢查,痰中有血絲或小血凝塊者陽性率高。

注:一般要連續三天以上,以排除誤診。


2) 如果被醫院診斷為某肺葉或肺段炎癥,而經過抗炎治療無效或反復發作,或者如果你患感冒或支氣管炎後,出現咳嗽、聲音嘶啞,久治不癒,且有加重趨勢。這時候你就得去攝胸部X綫片,98%病人可以就此發現異常現象。

3) 如果你是肺結核患者,經抗癆治療無效,或者胸片發現病竈反而增大,你就該注意進一步做有關肺癌的檢查。

4) 有的人出現骨關節處肥大,手指或腳趾呈擀面杖狀,而內分泌科檢查沒有發現其他異常者,最好到呼吸內科或腫瘤去檢查。

5) 如果你的吸煙史長達二三十年,並且每天吸煙一包以上者,或是工礦職工,或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以及有肺癌家族史者,都應列為肺癌高危人群。


以上情況的肺癌高危人群,應該重視單位或自身的每年體檢,應該每半年至1年定期攝胸部X片。如果以上的檢查中發現可疑癥狀者,應該在條件許可情況下,進一步到大醫院做纖維支氣管鏡、CT或核磁共振檢查。如果以上檢查得以確診,應該及早進行手術治療,並且在手術後配合放療、化療、中醫藥等綜合治療,治癒率就會大大提高。

胃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胃癌:胃癌與慢性胃病莫混淆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及死亡率為惡性腫瘤之首,多在中老年發病,但青年人也可患病,而且逞上升的趨勢。男性多於女性。從病因來看,胃癌是多因素致病的。吸煙、飲食、環境因素、遺存因素、生長因素均很重要。


高鹽飲食、亞硝酸鹽(腌製或霉變食物)及缺乏新鮮蔬菜、維生素C、維生素E等因素,都可促使胃癌形成。新近研究表明,胃內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與胃癌形成密切相關。胃良性病變,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腺瘤樣息肉、肥厚性胃炎、胃潰瘍及手術後殘胃,由於它們誘發胃癌的發病率較高,故稱之為胃癌前病變。


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癥狀,常常易誤診為慢性胃病(慢性胃炎、胃潰瘍),到病人出現鎖骨上包塊、腹部包塊、嘔血、柏油樣黑便,並明顯消瘦時已屬晚期。胃癌的預後取決於診斷和治療時胃癌發展的程度,關鍵在於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早期胃癌手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90%~95%,而中晚期胃癌大約在30%左右。根治胃癌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以下情況應屬於胃癌的危險信號,對有消化道癥狀特別是有下列表現者,應考慮胃癌的可能性,切勿與「慢性胃病」相混淆。

1) 40歲斷上男性,過去無胃病史,而最近反復覆出現不明原因的上腹部胞脹不適、上腹隱痛、食慾減退、厭食等消化不良癥狀,以及反復嘔血、排黑便等情況。

2) 原有慢性胃病史,但近期癥狀明顯加重,失去原有的規律,且服藥治療不能緩解。

3) 胃潰瘍患者,經4~6周的嚴格正規內科治療後癥狀仍然無好轉者,或X綫、胃鏡復查發現潰瘍不癒反而增大者。

4) 多年前因胃潰瘍等良性疾病曾做胃大部分切除手術,近年又出現消化道癥狀者。

5) 已確診為胃潰瘍、胃息肉(尤其是多發性菜花樣息肉)、萎縮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胃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胃酸缺乏、惡性貧血患者應定期復查、伴有幽門螺旋杆菌感染者應密切隨訪。

6) 上腹壓痛、飽滿或觸及包塊者。


如果出現上述的危險信號,應立即到正規醫院的消化科或普外科治療,進行上消化道鋇餐檢查或胃鏡加胃粘膜活組織細胞學檢查,後者可以確定病變的性質。如屬胃癌則應選擇手術治療,這是胃癌的首選治療方法。

食道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食道癌:吞咽時有異常感覺要重視


早在2000年前,我國就有關於食道癌的記載,中醫稱之為「噎嗝」、「嗝中」。我國食道癌發病率在惡性腫瘤死亡率佔22.4%,僅次於胃癌,是世界上食道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


誘發食道癌因素:
1) 有長期喜進燙食、粗食、多食乾辣椒等刺激性食物習慣
2) 吸煙、豪飲烈性酒,使食管粘膜損傷、增生
3) 喜食含亞硝胺類的腌製酸菜
4) 地區缺少微量元素鉬
5) 家族史


本病多發於60~70歲的中老年男性,生活在北方或農村地區,並有吸煙史,飲食習慣不良史者尤應注意。


食道癌一般發病病程較長,早期出現的一些吞嚥異常癥狀可以時隱時現,持續數月甚至2~3年,當發展到中晚期的時候,才出現進行性吞嚥困難、胸骨後區疼痛、吐血及黑便、聲音嘶啞、消瘦等癥狀。由於食道癌的病情較長,因此日常生活中間捕捉到一些蛛絲馬迹是完全可能的,以下的三大表現是應該重視的早期信號。

1) 吞咽食物有輕微哽噎感
在早期,病人吃東西時有輕微滯留、遲緩的感覺,但這種癥狀可以自行消退,爾後數日可以再反復出現,時重時輕,可以持續1~2年甚至數年之久,並逐漸加重。這一癥狀應引起重視,但均被大多數病人忽視。

2) 吞咽時胸骨後面有疼痛感
在吞咽口水或吃東西的時候,總感覺胸骨後面有疼痛感或摩擦感,這種疼痛定位感很強,與吞咽食物有明顯的關係,吞咽過後,這種疼痛感可以逐漸消退。還可能出現劍突下隱痛不適,胸骨後悶脹不適,咽部疼痛等。

3) 食道裏面有異物感
平常總感覺食道內好像有殘存的菜屑、顆粒物附貼在食道壁上面,而且這種感覺不會輕易消退,會隨著病情的進行而加重。


當病人自己察覺到有上述早期信號以後,應當主動就醫,直接看胸外科、消化內科或腫瘤科門診,醫生會根據你的病情進一步做「X綫吞鋇檢查」或「纖維食道鏡檢查」。食道癌早期手術切除率達80%~90%,但對頸段的食道癌,由於手術的難度較大多採用放療方法,對於中胸段多採用手術加放療等綜合治療方式,對於下胸段多採取手術治療方法。

扁桃體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扁桃體癌:早期易與咽喉炎相混淆


扁桃體癌是頭頸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佔頭頸部惡性腫瘤的3%~10%。大家都知道,扁桃體位於口咽部起始兩側壁,是一個免疫相關的器官,小孩容易發生扁桃體炎,隨著人的生長發育,免疫功能的提高,扁桃體發生炎癥的幾率越來越少了,但扁桃體腫瘤的發生率卻越來越高了,這與吸煙、病毒感染、長期食物吞咽的摩擦可能誘發此病有關。扁桃體癌多見於男性,男女比為2~7:1,發病年齡以50~70歲為最高峰。


扁桃體癌多見於鱗狀上皮細胞癌,低分化和未分化癌也常見。一旦發生此病,由於口咽部的位置特殊,癌癥極易向鄰近結構蔓延,侵犯到舌根、軟腭和口咽側壁等,也極易發生上頸深處淋巴結轉移。目前該病的治療因手術方式受一定的限制,多採用單純放射治療手段。一旦臨近組織受浸潤,則5年生存率明顯由60%下降到40%左右。因此,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扁桃體癌治癒率的根本。


根據大量的臨床資料,下列癥狀是扁桃體癌早期的信號:
1) 咽喉部異物感
可以由感冒等誘因引起,開始總覺得咽喉部有不適的感覺,吞咽口水或食物時有異物感,感冒治
癒後仍有此感覺存在。

2) 咽喉部疼痛
初診時有65$的患者有此癥狀,開始是隱痛不適,有燒灼樣感,逐漸影響進食,嚴重時可放射
至耳部。

3) 咽部腫物
早期46.5%的患者就發現扁桃體區有腫大的外生物,局部變硬、增大,或發生表面小潰瘍。到
了晚期可以出現吞咽困難、呼吸困難、咽喉出血等癥狀。

4) 上頸部淋巴結腫大。佔54%~85%。有時扁桃體窩內小的病竈沒有被發現,就可能出現上頸淋巴結轉移。


上述早期癥狀常常被臨床醫生所忽視,而誤診為咽喉炎。有醫學專家統計,患扁桃體癌的人在得到正視治療前都不同程度地按咽喉炎或扁桃體炎治療過,因此,該病常常難以及時發現。另外,扁桃體鱗狀細胞癌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40~69歲年齡組),而扁桃體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多發生在中青年人身上(20~49歲年齡組),中青年人對咽喉部出現異常情況敏感,但病變惡性程度高,一旦出現扁桃體區內有腫塊,質地較硬,表面出現潰瘍時,應及時到綜合性醫院進行活體組織病理檢查,有上頸部淋巴結腫大時也可切除並進行活檢。確診後首選放射治療,其次是手術治療。

喉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喉癌:聲音嘶啞應重視


喉癌是原發於喉部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喉癌的發病率大約為全身腫瘤的1%~2%,佔耳鼻喉科癌腫的11%~12%,男女發病率的差別較大,國外資料統計,男女之比為8.4~25. 6:1。在我國,男女比例約為6.7:1,但在我國東北地區,女性喉癌病人的比例較國內外報道的高。無論男女,喉癌最多見於50~70歲。發病率城市高於農村,空氣污染的城市高於空氣污染輕的城市。


喉癌的發病原因尚不明了,以下因素可能與誘發喉癌有關:
1) 吸煙,煙草燃燒時,焦油中的苯芘有致癌作用;
2) 空氣污染,如二氧化硫、鉻、砷等的長期吸入,有致癌可能;
3) 癌前期病變,如喉白斑病、喉乳頭狀瘤等;
4) 性激素水平的異常。


喉癌在解剖上分為三個區:
1) 聲門上區
2) 聲門區
3) 聲門下區


喉癌的表現因發病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1) 聲門上區喉癌,早期癥狀僅表現為喉部異物感或咽部不適,以後,癌腫表面潰爛時,則可出現咽喉痛,可反射至耳部,甚至影響吞咽;晚期侵蝕血管後,則痰中帶血、味臭,侵及聲帶時,則有聲嘶、呼吸困難等;

2) 聲門區喉癌,主要表現是聲音嘶啞,且持續加重,腫瘤增大時,可引起呼吸困難;

3) 聲門下區喉癌,早期可無癥狀,以後可發生咳嗽、血痰,且常有呼吸困難等。


由於喉癌無固定的典型表現,加之喉部位置深而隱蔽,要借助特殊器械才能窺視。所以稍不注意,很容易誤診與漏診。


若出現下列情況,應提高警惕。
1) 講話時突然出現聲音嘶啞現象,而且嘶啞呈持續性,對於聲音嘶啞持續超過2~4周,年齡超過40歲者,尤應引起高度重視,因為聲音嘶啞是喉癌早期的一個主要癥狀;

2) 喉部不適或異物感,即總感覺咽喉部不舒服或有異物存在;

3) 出現帶血的痰或咳嗽,或同時伴有異物感;

4) 逐漸出現呼吸困難或呼吸不暢;

5) 頸部正中或頸側部出現原因不明的無痛性腫塊;

6) 喉部出現不明原因的增大或變形。


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到醫院耳鼻喉科進行檢查,特別要進行喉鏡檢查,可視條件進行間接喉鏡、直接喉鏡、纖維喉鏡、喉部CT掃描等檢查,若發現喉部有新生物,應及時做活體組織切片檢查,一旦確診,應及時採取手術、放射等治療手段。

唇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唇癌:警惕紅唇上長硬結樣疙瘩


唇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長在嘴唇上的癌癥,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男性。據臨床資料統計,約有90%以上的唇癌侵犯下唇,且多位於1/3唇紅處,較少發生於上唇及口角。

唇癌的病程一般較長。病變初起時在下唇粘膜處出現粘膜增厚,之後逐漸演變形成小疙瘩樣的增生物。進一步則發生糜爛、皺裂、白斑等病變,在唇紅表面慢慢變成局限性硬結或潰瘍。基底部較硬,表面結有痂皮,如果撕揭則容易出血。

唇癌除了自覺瘙癢外,一般不會有其他癥狀。合併感染形成潰瘍時可出現疼痛,晚期可累及全唇、頰粘膜、頦部皮膚及下頷骨。之後,潰瘍向深部及周圍擴展,其邊緣高低不平,並有惡臭分泌物。此時,病人頜下及頦下淋巴結腫大。倘若應用抗生素治療,腫大的淋巴結非但不縮小而且增大,變硬,甚至轉移至重要臟器,威脅生命。

唇癌發生的確切原因,到目前為止尚未完全搞清。但可以肯定的是,與長期受日光照射、吸煙、損傷、慢性刺激等有關。其中慢性刺激是最重要、最明顯的誘因。吸煙是導致唇癌的罪魁禍首。齦齒殘冠、殘根的銳利邊緣和不良的假牙刺激,都有可能使唇部正常細胞轉變成癌細胞。另外,還有的人對局部的疙瘩經常反復摳抓,這種長期的慢性刺激最終亦有可能導致唇癌。

盡早掌握和發現唇癌的表現或信號,對預後是十分有利的。出現以下信號,不妨盡早找口腔科醫生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1) 凡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紅唇部位出現白斑不能退者。
2) 唇粘膜出現小疙瘩,不痛不癢,且有增大趨勢。
3) 反復發作的潰瘍,動之易出血,經抗生素治療4周以上仍不見好轉。
4) 有假牙、蟲牙或殘根、殘冠長期刺激部位粘膜出現硬結,且有擴大趨勢者。
5) 既往正常的唇粘膜漸漸長出色素樣或突起樣組織。
6) 經常吸煙,又出現上述兩種情況者。


值得提出的是,上述信號袛要能及時發現,治療效果是比較好的,年齡大體質差者可採用電化療不必大動干戈。

口腔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口腔癌:不要忽視經久不癒的小潰瘍

口腔癌是頭頸部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國內有關資料統計結果來看,大約佔頭頸部惡性腫瘤的4.7%~20.3%,居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第二、第三位,在國外某些地區,如斯里蘭卡、印度等國家則高達40%~50%。如此高發病率主要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口腔癌患者有長期吸煙、飲酒史,有咀嚼煙葉或檳榔習慣,口腔衛生差,長期牙齒殘根或假牙磨擦口腔粘膜和缺乏維生素A等,與口腔粘膜白斑或增生性紅斑等癌前病變有關。


口腔癌主要是指口腔粘膜上皮發生的一系列癌癥,其包括:
1) 舌癌
2) 頰粘膜癌
3) 牙齦癌
4) 口底癌
5) 硬腭癌


其中大部份是分化較好的鱗狀細胞癌,少數來自唾液腺的腺癌和腺樣囊性上皮癌等。發病年齡多在30~60歲,男性佔多數,隨著近年來女性的吸煙人數增加,男女發病的差距逐步縮小了。
口腔癌出現的癥狀早,容易觀察,易於早期發現。但由於病人和醫生重視不夠,往往對口腔出現的一些早期病變如小潰爛或潰瘍沒有採取對癥治療,導致病情的延誤,根據醫學資料的統計分析,早期口腔癌患者僅佔10. 9%~25.4%。


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下面口腔癌的一些早期癥狀進行分析,提高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水平,從而相應地提高病人的治癒率。

1) 疼痛
早期有異常感覺或伴有輕度疼痛感,逐漸加重,不像患炎癥時那種灼樣劇痛,查看疼痛區域會發現口腔中出現小潰瘍或小結節,並逐漸擴大。

2) 潰瘍
口腔中出現小潰瘍,經抗炎2~4周仍不癒合。此潰瘍質地較硬,邊緣隆起不規則,繼續發展到晚期,會出現基底凹凸不平的浸潤腫塊。

3) 斑塊
舌背部出現白斑,在無吸煙史及局部刺激情況下出現白斑,或出現鮮紅色中夾雜白色斑點、天鵝絨樣斑塊,或邊緣不整齊顆粒狀紅斑或黑斑時,應該高度壞疑癌變。

4) 腫塊
口腔鱗癌形成的腫塊一般較表淺,其粘膜上可見到癌組織病變;口腔腺癌形成的腫塊較深,表面粘膜可以正常,但腫塊一般質地硬、固定。發展到晚期可伴有疼痛、潰瘍和壞死。


口腔癌早期治療應該採取放射治療,據我國上海腫瘤醫院報道,對早期舌癌放療後,其10年生存率為84. 5%~92. 3%。如此高的療效及保持美容和正常功能是其優點。對中晚期病變採取手術加放療為宜,其5年生存率也祇有42%。因此,當你高度懷疑自己口腔出現經久不癒的小潰瘍、小結節或紅白斑塊時,一定要到口腔專科診所、腫瘤或口腔專科醫院診治。

鼻咽癌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鼻咽癌:警惕回縮性涕血和上頸部腫塊


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冬春季節鼻子通氣不暢,用力吸氣使鼻腔後面的鼻涕吸出,再從口腔中吐出,如果帶少許血絲,這就是回縮性涕血。如果連續出現此癥狀,你就要注意是否患了鼻咽癌。


鼻咽癌俗稱「南方癌」、「廣東癌」,它多分布在我國的廣東、廣西、湖南等南方省市,其中廣東省的鼻咽癌發病率為30~50/10萬。有趣的是這些地區僑居在東南亞的後裔發病率也高,它提示鼻咽癌與種族、環境、遺傳有關。


鼻咽癌發生部位隱蔽,通常與鄰近的重要器官如眼、鼻、耳、顱底骨和腦神經等發生直接浸潤或轉移,癥狀多變或不明顯,常被病人或醫生所疏忽,許多病人常到內科、神經科、眼科就診,幾經周折才到耳鼻喉科或腫瘤科。


典型的鼻咽癌臨床癥狀有以下幾方面:
1) 回縮性涕血或鼻腔出血
多為早晨起床出現,鼻咽癌內腫瘤血管比較脆,且外表沒有粘膜覆蓋,故多出現涕血癥狀。首發癥狀佔26.4%,治療時該癥狀出現佔70.2%。

2) 頸部淋巴結腫大
多位於頸側上方或耳後下方。根據醫學統計資料表明,其首發癥狀佔36.5%~45%,治療時癥狀佔70.6%~77.4%。

3) 耳鳴、耳悶和聽力下降
這是早期鼻咽癌壓迫煙鼓管口所致。

4) 頭痛
腦神經損害或顱底骨破壞是頭痛的原因之一。20%的早期病人也有此癥狀。

5) 鼻塞
多為鼻咽腫瘤侵犯鼻腔或後鼻孔所致。

6) 面部麻木
多為腫瘤侵犯三叉神經引起面部皮膚麻木或感覺異常。

7) 復視、眼球斜視或固定
腫瘤侵犯眼眶的外展神經、動眼神經以及視神經。

8) 伸舌偏斜或舌肌萎縮
腫瘤侵犯舌下神經所致。


那麼,怎樣才能夠從上述癥狀中發現早期鼻咽癌?
1) 年齡超過40歲,出現持續2周以上的單側鼻塞,鼻涕中帶血,特別是清晨起來出現回縮性涕血,甚至鼻腔出血。這就是你就得考慮去醫院五官科用間接鼻咽癌鏡檢查鼻咽部,這是最直觀最有效的檢查方法。

2) 出現一側耳悶、耳鳴、耳背甚至聽力逐漸減退,需要與慢性中耳炎區別,如果在醫院未發現中耳有疾患,自己可以要求醫生仔細檢查一下鼻咽部。

3) 經常出現持續性一側頭部隱痛,逐漸加重,多位於額部、顳部和枕部,可以是脹痛、針刺樣痛,不能用偏頭痛等來解釋,而且治療無效。

4) 頸側上方或耳後下方無痛性的淋巴結腫大,觸摸其質地較硬且固定。

5) 生活在南方地區,年齡30歲以上,特別家族中有鼻咽癌病史者,在有上述幾個癥狀之一的
情況下,應進行重點的定期觀察和檢查。


鼻咽癌是少數幾種採用單純根治性放射治療就可以取得明顯療效的腫瘤病之一。廣東和上海等地
的腫瘤醫院均有報道,早期鼻咽癌的治癒率達94%以上。因此鼻咽癌患者在確診後,應訊速到
有放射治療設備的綜合性醫院或腫瘤專科醫院進行治療。

Saturday, December 8, 2007

病毒性腦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病毒性腦炎:發熱、精神錯亂、抽搐、昏迷


腦炎是指腦組織實質內的炎癥,絕大部分的病因是病毒。引起腦炎的病毒有多種多樣,有引起流行性大發病的病毒,如人們比較熟悉的的夏天蚊蟲叮咬傳染的乙型腦炎病毒;也有非流行性的分散發病的腦炎,如比較常見的單純性疱疹病毒腦炎。有急性腦炎,也有慢性病毒感染性腦炎。但不管是什麼腦炎,都會造成腦組織不同程度的充血腫脹,嚴重者出血壞死,從而引起腦的功能障礙帶來一系列表現。其共同的持徵是不同程度的發熱、神志障礙或精神錯亂,或昏迷、抽搐、或偏癱、失語等等。




下面主要談談單純疱疹病毒腦炎:
單純疱疹病毒腦炎是比較常見的腦炎。其病毒稱為單純疱疹病毒是因為這種病毒可以引起皮膚疱疹,平時就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細胞中,與神經細胞並存而維持下來,當人體抵抗力下降或內在因素發生變化後導致發病引起腦炎。引起的病理改變肉眼看為大腦皮層出血壞死,以顳葉、額葉、邊緣系統(與人的記憶有關的腦組織結構)病變突出為其重要特徵。大多數病變在一側大腦,或以一側為主雙側都有損害。




單純疱疹病毒腦炎的臨床表現特徵是:
1) 成年人主要為急性壞死性腦炎,病前有1~2天頭痛頭昏、惡心、嘔吐。發病後即出現達38~40℃。早期以精神癥狀突出,主要為精神錯亂,答非所問,言語不連貫,定向和記憶障礙,出現幻聽、幻嗅、狂躁等。中期出現抽搐發作,偏癱昏迷。後期昏迷加深,出現腦疝致死。經診治後部分好轉,但會留有反應遲鈍、呆滯、偏癱、說話不清等後遺症。



2) 輕型病人可僅有頭痛、發熱、輕度的脖子發硬,腦損害的局部癥狀。


3) 1歲以下嬰兒尤其是早產的新生兒,可以廣泛的內臟壞死為主,而腦炎的癥狀不明顯。大多由於產婦產道感染了單純疱疹病毒而引起嬰兒感染。




本病的診斷除了以上表現外還可以通過CT,做腰穿化驗腦脊液(腦水),做腦電圖,有條件做病毒學檢查來確診。




本病雖屬嚴重疾病,後果不是太好,但現在有了針對性的抗疱疹病毒藥物,早期發現及時上醫院檢查確診,及時用藥還是能夠大部分好轉的。




當早期發現下列癥狀應警惕是否患病毒性腦炎。
1) 有感冒癥狀者出現人事糊塗、記憶障礙、定向障礙、偏癱等應及時上醫院檢查。


2) 曾有口唇疱疹、突發高熱、抽搐、昏迷、肢體強直,沒有其他感染、中毒的原因,要想到腦炎的可能。


3) 雖無發熱、感冒癥狀,但出現精神差、少語、嗜睡、或出現幻覺、狂躁等精神癥狀,不要簡單地當作精神病去治療,應及時找神經科醫師檢查。

化膿性腦膜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化膿性腦膜炎:發熱、頭痛為先兆


化膿性腦膜炎是嚴重的顱腦內炎癥之一,主要是表現在腦膜上的化膿炎癥,也同時存在化膿生腦炎或腦膿腫。


化膿生腦膜炎是各種引起化膿的細菌侵入腦膜所致。與腦炎一樣,可以大流行發病,如冬春季易發病的流行性腦膜炎;也可以因肺部炎癥、鼻竇炎、中耳炎,或皮膚癤腫、敗血癥而發生腦膜炎。本病病變在腦子的改變是大量的膿性滲出物覆蓋在腦表面,常沉積於腦溝、腦池,還有腦子中間的腦室內,病變後期造成腦膜粘連而引起腦積水,壓迫腦子使病人發生走路不穩,痴呆後遺癥。


化膿性腦膜炎大多為暴發性或急性發病,主要表現為:
1) 早期主要為畏寒、發熱、全身不適等感冒癥狀,繼而頭痛、嘔吐、頸脖子發硬等。

2) 常有精神癥狀如激動、精神混亂、狂燥,以後發展為神志模糊、昏睡甚至昏迷不醒。

3) 嬰兒常發生抽搐、偏癱。

4) 還可以出現眼皮下垂、斜視、覆視、嘴歪、耳聾等。

5) 病情嚴重者可出現皮膚出血點,出血斑甚至皮膚血管炎,造成皮膚大片壞死。


本病的後果並不太好。衹要診斷正確及時使用有效的抗菌消炎藥,大部份病人恢復較好,僅少數病人殘留一定的後遺癥如腦積水(嬰幼兒常見),眼球轉動不寧、耳聾、走路不穩、抽搐發作、輕度偏癱、智能低下等。


因此,一旦考慮化膿性腦膜炎,就應盡早化驗腦脊液(腦水),做有關細菌學檢查,以查明是哪種細菌感染。


該病的預防:
1) 冬春季節要預防感冒尤其是兒童,在腦膜炎流行季節要少外出,多曬太陽,加強營養,增強體
質。

2) 有全身部位的感染如膿毒敗血癥、癤腫、中耳炎流膿,鼻竇炎流膿鼻涕等炎癥要及時治療,徹
底根治。一旦出現發熱、頭痛、嘔吐、脖子發硬要警惕腦膜炎發生,應盡早到醫院找有關專科檢查治療。

鈎端螺旋體病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鈎端螺旋體病:眼結膜充血、小腿肌肉疼痛為早期癥狀


鈎端螺旋體病簡稱鈎體病,是一種由致病性鈎端螺旋體引起的急生全身性傳染性疾病。鼠類和豬是其主要傳染源。

在我國此病多發生在秋收稻和暴雨或洪水泛濫之後,鈎體通過皮膚侵入人體內成鈎體敗血癥,在臨床上可分為早期的鈎端螺旋體敗血癥,中期的各器官損害及功能紊亂,以及病程後期的各種變態反應性併發癥。表現為急性發熱與全身痠痛,輕者於數日內治癒。重者可併發肺出血、黃疸出血、腎功能衰竭或腦膜炎,甚至死亡。


由於早期應用抗生素治療可以顯著縮短鈎體病的病程,減少嚴重內臟損害的併發癥,降低病死率,故早期發現,及早期診斷與及時治療非常重要。早期發現就是要對鈎體病敗血癥期的臨床癥狀進行及早的判斷。


鈎端螺旋體病敗血癥的典型癥狀有:
1) 發熱
2) 頭痛
3) 全身乏力
4) 眼結膜充血
5) 小腿肌肉痠痛和觸痛
6) 以及腋下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由於上述癥狀屬一般感染中毒表現,缺乏特異性,加上不少病例未完全具備上述癥狀,使鈎體病的早期診斷有一定困難,常易誤診。但如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鈎體病患者是有一點特有的癥狀:

1) 病患者的眼結膜充血,不伴明顯畏光,亦無分泌物
2) 患者小腿肌肉疼痛以腓腸肌明顯
3) 患者腫大淋巴結質軟,有輕觸痛等。


結合流行病學資料,如患者來自鈎體病流行地區或有確切疫水接觸史等,對早期診斷有較大幫助,也有利於對鈎體病及早進行抗菌治療和相應的對癥治療,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鼠疫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鼠疫:早期癥狀易與扁桃體炎、腸炎相混淆


鼠疫是鼠疫耶合森菌(舊稱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過感染此菌的鼠蚤為媒介,經人的皮膚或呼吸道傳染而致病,該病傳染性強、病死率高,易釀成大流行,是危害人類最嚴重的烈性傳染病之一,是國際檢疫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法定甲類傳染病之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01號病。


臨床上鼠疫常見三種類型:
1) 腺鼠疫
腺鼠疫最為常見,除驟起寒戰、高熱、頭痛外,繼而見淋巴結腫大,多見於腹股溝淋巴結、腋下淋巴結和頸部淋巴結。因淋巴結腫大劇痛而不能活動,怕觸碰,表面潮紅,若未及時治療,易於出現淋巴結潰破化膿,並合併發生敗血癥而死亡。

2) 肺鼠疫
可為原發性者亦也可繼發於腺鼠疫,有畏寒、高熱、胸痛、呼吸促迫、發紺、咳嗽、痰量漸增,並有粘性或血性泡沫痰,病情發展迅速,常發展為敗血癥而致死亡。

3) 敗血癥型鼠疫
為鼠疫中最凶險的一型,多繼發於肺鼠疫,並可繼發於腺鼠疫,可出現高熱寒戰、譫妄或昏迷,進而發生感染性休克、DIC以及廣泛皮膚出血和壞死。


上述3種鼠疫常見臨床類型由於癥狀相對典型,易於發現和診斷。但臨床上鼠疫尚有幾種少見類型,由於其癥狀不典型,因而易於忽視而導致誤診。


癥狀不典型的鼠疫類型主要有:
1) 皮膚鼠疫
在細菌侵入之局部皮膚出現紅斑,數小時後形成水泡或膿泡,表面覆蓋有黑色痂皮,所屬淋巴結腫大不嚴重,全身毒血癥癥狀輕或無癥狀。

2) 腸鼠疫
除全身中毒癥狀外,突出表現有嘔吐、腹痛、裏急後重、腹瀉和粘液血性糞便等。

3) 眼鼠疫
細菌由眼部侵入引起結膜充血、腫脹、疼痛顯著,迅速發展為化膿性結膜炎。

4) 扁桃體鼠疫
細菌從口腔侵入,表現為急性扁桃體炎而無明顯的全身癥狀。


鼠疫的及時診斷和早期應用抗生素治療是降低其病死率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對癥狀不典型鼠疫的鑒別診斷。


特別要重視流行病學資料,患者在起病至10日內,是否曾到過鼠疫流行區,是否有與鼠疫動物或鼠疫病人的接觸史,若有上述情況的患者出現皮膚潰破結痂,或嘔吐、腹瀉,解粘液血便,或結膜炎及急性扁桃體炎時,均應首先考慮到是否有鼠疫存在,應立即做細菌學和血清學檢查,以便盡早確定診斷,及時治療,早期給予抗生素治療,以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癒率。

重型病毒性肝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重型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引起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病情最為嚴重的臨床類型。臨床表現有嚴重肝功能損害,常發展為肝功能衰竭,病情發展迅速,病死率高達80%。重癥肝炎的病源常見有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可以由普通型發展為重型肝炎,以下誘因為臨床癥狀對病情的轉化和監測具有較大意義:
1) 病後未及時休息和過度疲累。
由於臥位較立位肝臟血流量增加40%,而較立位伴勞動的肝臟血流量增加
80%~85%,肝血流量增加有助於肝炎病變的恢復,同時,休息狀態機體代謝明顯降低,可以減輕有病肝炎的負擔。臨床上可見到不少病毒性肝炎(包括急性及慢性)病人,因病後未及時休息或過度勞累,使病情加重,發展為重型肝炎。

2) 酗酒
酒精可引起嚴重肝損害,發生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長期酗酒者發生病毒性肝炎時易發展為重型肝炎。

3) 感染
各種感染尤其是細菌感染,可以產生毒素如內毒素及由病原體和毒素誘發的各種細胞因子如TNF等,可以促進和加重肝壞死而誘發重型肝炎。

4) 妊娠
孕婦尤其是妊娠末期常有肝功能變化如ALT、AKP等升高,因此,孕婦(尤其是妊娠末期)患病毒性肝炎可使肝炎加重而發展成重型肝炎。

5) 服用肝損藥物
患病毒性肝炎前後,使用損肝藥物,如雷米封、利福平、保泰鬆、氯丙嗪等均可使肝炎病變加重。

6)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可造成肝臟損傷,故可使肝類病情惡化,易致重型肝炎。

7) 不同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某些肝炎病毒,如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重叠感染時,肝炎病情圱,發展為重型肝炎的發生率明顯上升。


除了導致重型肝炎的原因外,臨床上某些臨床表現常預示病毒性肝炎向重型肝炎發展。而抓住這些向重型發展的先兆,常可早期發現及診斷重型肝炎,及時合理治療,降低病死率。


病毒性肝炎有以下表現者,須警惕發生重型肝炎:
1) 重度和迅速加深黃疸。

2) 全身情況極差和嚴重消化道癥狀:如精神萎靡,極度乏力,頻繁惡心嘔吐、腹脹等。

3) 精神神經癥狀:有性格改變,行為反常,計數力及定向力障礙。

4) 有出血傾向。可出現牙齦出血、鼻衄。皮膚有瘀點和瘀斑。嚴重者有消化道出血。

5) 腹水及浮腫。


總之,當病毒性肝炎患者病程中有上述誘因和臨床癥狀中的一項和幾項時,應高度警惕病情向重型肝炎發展的可能性,並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按重型肝炎給予適當的治療,則有可能使病人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治療,爭取時間,從而提高治癒率。

Friday, November 30, 2007

流行性出血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流行性出血:面紅、「頸紅」、「三痛」


流行性出血熱又稱為腎綜合徵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引起的以鼠類為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一組以發熱、休克、充血出血和腎臟損害為主要臨床特徵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


流行性出血熱臨床典型病例呈五期經過:
1) 發熱期
2) 低血壓休克期
3) 少尿期
4) 多尿期
5) 恢復期


而起病初期(發熱期)的典型臨床癥狀主要為:
1) 「三紅」
顏面、頸部及上胸部皮膚潮紅,呈酒醉貌。

2) 「三痛」
頭痛、腰痛、眼眶痛。

3) 出血和滲出水腫
上軟腭可見針尖樣出血點,眼結膜呈片狀出血、眶下和胸背部可見搔抓樣或條索點狀出血,水腫表現在球結膜水腫。

4) 腎臟損害
明顯蛋白尿和尿中出現管型等。


該病毒流行範圍廣泛,危害十分嚴重。過去其病死率較高(達20%~30%),90年代後下降至6%~10%。


流行性出血熱病死率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起病早期的臨床癥狀有時非常不典型,易被誤診,從而延誤治療時機。


在出血發熱病初期主要表現為發熱、全身痛、頭痛、乏力等酷似重感冒的表現。而部分病人也可表現為發熱伴全身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解稀水便每日3~5次至10餘次,重者可出現脫水,酷似急性胃腸炎的臨床癥狀,因而具有上述初期癥狀的出血熱常易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胃腸炎。


有資料表明:流行性出血熱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汓和急性胃腸炎者幾乎佔50%。輕者貽誤治療,拖延病情;重者可造成不良後果。


因此,將出血熱的初期癥狀與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胃腸炎相鑒別,有助於我們對出血熱進行早期診斷並及時治療,從而提高治癒率,降低病死率。


對出血熱早期癥狀的鑒別診斷應注意如下幾點:
1) 注意發熱的病人是否在流行性出血熱疫區,是否適值出血熱流行季節,若是,則應首先想到它
是不是流行性出血熱。

2) 注意其起病形式: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起病較緩和,而出血熱發病急驟,發冷發熱,很快進入初期,此時病人出現全身困倦乏力,站立不穩,平素身體愈好,這種反應愈明顯,很具特點。

3) 注意其臨床癥狀:
上感一般有流鼻涕、鼻塞、打噴嚏、咳嗽等癥狀,而出血熱則上述癥狀不明顯,但有典型的「三紅」、「三痛」等癥狀。

4) 注意其眼部異常情況:
上感病人可有眼結膜充血,但出血熱除眼結膜充血外,尚有球結膜水腫、出血、眼眶痛等癥狀。

5) 注意其治療反應:
上感病人熱退後,癥狀輕快,精神食慾均好轉,而出血熱退燒後,癥狀反而加重,出現尿少、惡心、嘔吐、呃逆等。

6) 注意腹瀉及其伴隨癥狀:
急性胃腸炎病人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而出血熱的病人除上述癥狀外,還有明顯的全身中毒癥狀,大便多為稀水便,糞檢多無異常。


衹要我們注意了上述幾點,並到具有一定規模的醫院就診,進行細致的檢查,就能對流行性出血熱進行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從而挽救病人的生命。

嬰幼兒肺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嬰幼兒肺炎:體質弱為主要病因

嬰幼兒肺炎是指3歲以下小兒患的肺炎。在我國,肺炎患兒佔兒內科住院總中數的1/4~1/2,其中嬰幼兒肺炎住院數為學齡兒童的39.5倍,可能與此期間小兒免疫力低下及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有關。營養不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低出生體重為嬰幼兒肺炎的高危因素。


嬰幼兒肺炎大多起病較急,一般在上呼吸道感染數日後發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和氣促,有的患兒可無發熱或體溫上升,新生兒、早產兒則表現為口吐白沫,肺部早期可無乾濕羅音,以後可聽到較固定的中細濕羅音,如未及時治療,或起病急,除上述呼吸系統的表現外,可影響到其他系統而危及生命。


嬰幼兒肺炎一般有以下癥狀:
1) 循環系統
最常見為心肌炎及心力衰竭,前者患兒表現為面色蒼白,心動過速,心率不齊;後者患兒表現為突然極度煩躁、明顯發紺、面色蒼白、發灰、尿少或浮腫。

2) 神經系統
輕者煩躁、嗜睡,重者出現昏睡、昏迷、抽搐及呼吸不規則。

3) 消化系統
常有納差、嘔吐、腹脹,嚴重者出現中毒性腸麻痹、嘔血或解柏油樣大便。


家長要重視嬰幼兒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尤其應注意不伴有發熱的肺炎的存在,以免患兒因未得到及時診治而危及生命。

Tuesday, November 27, 2007

過敏性紫癜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過敏性紫癜:雙下肢對稱紫癜並非單純皮膚病


過敏性紫癜又稱許蘭-----享諾(Schonlein-Henock)綜合徵,是一種主要累及毛細血管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為血管炎綜合徵中最常見的類型,多見於3~14歲兒童,男女比例為2:1。


該病原因不明,相關的因素有感染(細菌、病毒或寄生蟲等)、藥物(抗生素、磺胺藥、異烟胼、水楊酸類、苯巴比妥鈉等)、食物(魚、蝦、蟹、蛋、牛奶等)及其他(花粉吸入、蟲咬、疫苗注射等)。


該病多為急性起病,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典型的臨床表現為:
1) 皮膚紫癜
最多見於雙下肢及臀部,對稱分布,分批出現,嚴重者累及上肢及軀幹,皮疹高於皮面,壓之不褪色,起初為淡紅色,逐漸顏色加深,變成紫褐色,可融合成片,消退後不留痕亦,可伴有局部腫痛,為血管性水腫;

2) 消化道癥狀
半數以上的病例出現腹痛,多為反覆突發性腹痛,常伴惡心、嘔吐或便血,偶爾發生腸套叠、腸梗阻或腸穿孔。

3) 關節疼痛或腫脹
多見於膝、踝、腕關節,但不會遺留關節畸型。

4) 腎臟癥狀
30%~60%的患兒在病程1~8周出現血尿,有蛋白陽性,伴血壓增高及浮腫,稱為紫癜性腎炎,多數數日恢復正常,有的持續2~3年,約6%發展為慢性腎炎。

5) 其他如偶可發生顱內出血、鼻衄或牙齦出血。
該病的首發癥狀以皮膚紫癜為主,當父母一旦發現小兒下肢或四肢對稱性出現皮疹,不要輕視為單純的皮膚病而不予理會。特別是有關節痛、腹痛、解黑便時,應帶患兒及時到兒科或血液科就診,以獲得及時診治。


絕大部分患兒預後良好,約1/3病例有復發傾向,發生腎功能衰竭或伴有顱內出血者預後不良,有嚴重消化道併發癥者,如未得到及時妥善處理,亦可危及生命。

溶血性貧血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溶血性貧血:孩子面色突然變黃不一定是肝炎


溶血性貧血是指由於某些使紅細胞壽命(正常為120天左右)顯著縮短(常短於25天),破壞增多,超過骨髓代償能力所致的一類貧血。臨床上分為急性和慢性溶血性貧血兩種,這裏主要指急性溶血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的原因有多種,主要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兩大類,小兒以遺傳性較多見,主要缺陷在紅細胞本身,例如蠶豆病。但在出生不久的小兒以母嬰(ABO系統或RH系統)不合,母嬰對胎兒紅細胞發生同種免疫反應所引起的溶血病為多見。


該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急性溶血性貧血往往起病急,除皮膚發黃外,還發現貧血,但如皮膚黃疸明顯往往會遮蓋貧血的表現,尿呈醬油色,常出現畏寒、發熱、惡心、嘔吐、腹痛等。如處理不及時或病情危重可出現神志不清,急性腎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新生兒黃疸重者可發生核黃疸,就是指未結合膽紅素升高時通過血腦屏障導致膽紅素腦病。


上海有過報道,新生兒溶血病經隨訪後有9.5%發生膽紅素腦病,表現為黃疸突然加深時,出現嗜睡、肌無力、喂養困難,經歷半天至一天後出現凝視、眨眼、尖叫、抽搐。


有些病兒可發生呼吸衰竭、DIC、肺出血,甚至死亡,部分在生後2個月左右出現後遺癥,表現為聽力障礙、眼球運動障礙、智能落後等。


有的孩子平時一般情況很好,突然面色變黃,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是肝炎,除了肝炎外,還應注意溶血性貧血。一般來說黃疸出現越早,進展越快,反映病情越重,如不及時處理,可能危及生命。


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一些特殊的檢查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家長帶患兒到醫院查尿常規、血常規,如檢查發現患兒貧血、黃疸,就應高度警惕溶血性貧血,及時到兒科診治,以免延誤治療。 


溶血性貧血的種類較多,治療方法有所不同,主要根據不同種類去除不同的誘因,如蠶豆病應立即停止進食蠶豆或有關藥物(含G6PD)。新生兒溶血病尤其應重視黃疸和貧血的嚴重程度,必要時需換血治療。

急性壞死性腸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急性壞死性腸炎:易與普通腸炎相混淆


急性懷死性腸胃炎的主要病變是小腸急性壞死性炎癥,多見於3~9歲兒童,亦可見於新生兒及嬰兒,農村的發病率高於城市,全年均可發病,以夏秋季為多見,病情輕重不等。


急性壞死性腸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由於C型產氣莢膜狀芽胞杆菌及其所產生的耐熱B毒素所引起,蛔蟲感染可能是本病的誘發因素。


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起病急,突然腹痛,初起時病癥較輕。逐漸加重,腹痛時並出現惡心嘔吐或腹瀉,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可含膽汁,嚴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樣物,腹瀉的次數多少不定,初為黃色浠便或蛋花湯樣,後轉為血便,典型的大便呈暗紅色糊狀或赤豆湯樣血水便,具有腥臭味。患兒大便常規化驗有大量紅細胞、少量白細胞,大便穩血試驗一般為強陽性。


多數患兒有腹脹、腹部有壓痛,隨著病情加重腹脹加重,嚴重者可引起腸穿孔。該病患兒易出現口乾、尿少等脫水表現。大部份患兒起病時即有:

1) 發熱,常為中等熱或高熱
2) 精神差
3) 煩躁
4) 嗜睡
5) 面色蒼白


重癥病情發展迅速,常在起病1~2天就出現休克而危及生命。嬰幼兒易發生廣泛性腸壞死、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


診斷主要依靠:
1) 臨床表現
2) 攝腹部平片
3) 大便常規檢查


當小兒突然腹痛、嘔吐、腹脹、腹瀉並伴有發熱、精神差時,家長就應及時帶小兒到兒科就診,特別是當患兒解赤豆湯樣大便時就應高度警惕為患該病,以便患兒及時獲得合理治療。


該病主要採用內科治療,少數須外科手術治療。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氣道異物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氣道異物:異物誤入氣道引起


氣道異物(這裏指外源性異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某種原因造成異物進入人體氣道,從而引起呼吸困難的一種疾病。氣道異物是一種急癥,多發生於5歲以下的兒童,異物的種類多見於花生、瓜子、豆類,由於此病引起呼吸困難突然,加上小兒呼吸道狹小,若不及時作出診斷與治療,可能會引起窒息,危及生命。


引起氣道異物的主要原因有:
1) 小兒對異物的危害性無經驗
2) 小兒咀嚼功能不夠完善,磨牙尚未完成等
3) 兒童本性喜歡將小型物品放入口中玩耍
4) 小兒的喉保護作用尚不健全
5) 吃東西時,受某種因素的影響,小兒常有哭鬧、嬉笑、叫喊等行為。


氣道異物的典型表現大致可分為四期:

1) 異物進入期
異物經喉進入氣管時常有噎氣如劇烈性嗆咳。

2) 安靜期
異物停留於氣管或支氣管內,此時癥狀消失,小兒像往常一樣,能嬉笑、玩耍。

3) 局部刺激期或炎癥期
由於異物在氣道內移動,可以引起陣發性咳嗽,或由於異物在氣道內嵌頓,引起肺不張或肺氣腫癥狀。

4) 併發癥期
可出現咳嗽、發燒、多膿痰、呼吸困難加重,甚至窒息。但有些小兒癥狀體徵可表現不典型,如小兒發生異物嗆入時,家長不在場,小兒又不能自己描述,因而不能提供確切的情況。加之異物進入氣道後或阻塞停頓於某個部位,小兒可無明顯的異常表現,或偶有咳嗽,小兒仍然照常玩耍跑跳,這很容易造成漏診。


氣道異物會對小兒生命構成極大威脅,因而及時診斷,盡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若出現下述情況,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到醫院五官科檢查。
1) 小兒在吃東西時,特別是在吃花生、瓜子、豆類等食品時突然出現嗆咳,面色漲紅,紫紺合併呼吸困難。

2) 小兒吃食品嗆咳後 ,基本恢復正常,能玩耍、能跑跳,但此後經常出現陣發性刺激性咳嗽或呼吸困難。

3) 出現不明原因的肺不漲、肺氣腫、支氣管肺炎,內科治療效果不佳者。

4) 小兒口中含物玩耍時,因某種原因引起哭笑而突然引起嗆咳。


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帶小兒到醫院耳鼻喉科進行詳細的檢查,一旦確診,應及時採取措施將異物取出。專家同時提醒家長注意,最好不要讓小兒單獨吃花生、瓜子、豆類等食物,教小孩不要將物品含在口中玩耍,當小兒在吃東西時,不要逗小兒玩,以免突然引起哭笑,造成氣道異物意外。

聾啞癥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聾啞癥:嬰幼兒時期聽力損害所致


聾啞癥指是在嬰幼兒時期,由於各種原因,損害了聽力。因為聽不見別人的聲,因而失去了學習語言的機會,這種既聽不見,又不會說話的人被稱為聾啞人。


引起聾啞的主要原因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兩類。

先天性原因包括:
1) 胚胎時聽覺器官沒有發育或發育不全。

2) 母親在妊娠3個月內患風疹或其他傳染病,影響胎兒聽覺器官的發育,或母親在妊娠時期接受過氨基甙類抗生素,如鏈霉素、慶大霉素等,導致胎兒聽神經中毒,而影響聽力。

3) 產傷,嬰兒在出生時顱腦損傷或使用產鉗不當,造成損傷。

4) 遺傳性因素所致。


後天性原因主要有:

1) 嬰幼兒出生時聽力正常,對聲音有明顯的正確反應,但後來由於某種原因引起嚴重的聽力障礙,聽不見聲音。因而失去模仿學習語言的機會而成為聾啞人。最常見的是氨基甙類抗生素耳中毒和急性傳染病。

2) 聾啞癥的典型表現是耳朵聽不見,對聲音刺激基本無反應,同時不會說話,無語言社交能力。由於聾啞癥多發生於嬰幼兒,這將對人一生的身心形成極大的影響。


因此,及時發現、診斷並採取相應的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若有下列情況或信號,應引起高度重視。
1) 嬰幼兒出生後對聲音的刺激無任何反應。對於突然的聲音,如拍手、擊掌、鈴聲、電子音響等聲音無任何反應,不會產生突然的身體警動、啼哭、眨眼等動作,顯得木訥、呆板。

2) 嬰幼兒出生後聽力反應正常,但因患某種疾病後,如急性傳染病、感冒高熱等,患兒突然失去對聲音的明顯反應,從活潑變成呆板、木訥。

3) 嬰幼兒因某種疾病,使用過氨基甙類抗生素,如鏈霉素、慶大霉素等後,突然對聲音失去反應,如對大人的叫喊無明顯動作反應,如轉頭、啼笑等,這要高度懷疑耳藥物中毒影響聽力。


一旦出現上述表現,應及時到醫院耳鼻喉科進行檢查,如詳細詢問病史,檢查嬰幼兒對聲音的反應,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做相應的聽力學檢測,如腦乾電反應測聽檢查等,一旦確診,應盡早採取相應的聾啞康復措施。

兒童髋關節結核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兒童髋關節結核:膝部疼痛要重視


根據有關資料,骨與關節結核仍是我國現階段常見的多發病。病因以人型結核杆菌為主。結核杆菌95%由呼趿道感染而來,而極少為消化道初染源發病竈。在機體特異性防御機制尚未形成的兒童期,感染5~6周後,可經淋巴、血液循環播散到全身各臟器(其中包括骨與關節)。在播散竈中多數結核菌被消滅,約有10%可形成原發病竈,若乾年以後至青春期,或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如果初染播散潛在骨骼中原發後病竈的結核菌繁殖起來,就會致使患病,即使以往接種過卡介苗的兒童也有可能發生骨關節結核。國內報道有0.1/10萬~3/10萬例中發生骨關節結核。


患有骨關節的結核的病人,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常常造成骨與關節的損壞,造成肢體畸形、關節功能喪失,進而造成勞動能力喪失。


骨關節結核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脊柱結核最多,其次是髋關節結核。髋關節結核在疾病早期初起病常較隱匿,人們容易忽視或遺漏,所以我們著重介紹兒童髋關節結核。


兒童骨髋關節結核的典型癥狀常有:
1) 病孩多有食欲減退、發燒、消瘦、盜汗、小兒日夜啼哭、脾氣暴躁等全身結核中毒癥狀。

2) 一側髋關節疼痛,行走跛行。

3) 後期一側髋關節屈曲內收內旋畸形、關節活動出現障礙。


但在臨床上有相當一部分兒童早期全身結核中毒癥狀輕微或不明顯。患兒常投訴一側膝關節內側隱痛、行走稍微跛行。病兒家長往往認為小孩摔傷所致。休息幾天就會好,即使部分家長帶小孩去醫院檢查,由於各種原因衹注重膝關節檢查,往往沒有發現問題而延誤治療。所以,如發現下述臨床癥狀,家長應帶小孩去醫院找骨醫師進行檢查和治療。


在進行膝關節檢查沒有發現問題後,應當首先想到這對同側的髋關節檢查。


臨床上常規的檢查方法有:
1) 骨科醫師進行體格檢查。
2) 普通X綫攝影檢查。尤其應拍攝骨盆平片進行兩側髋關節對比檢查。
3) 有關化驗檢查。如血象分析、血沉等。


通過以上常規檢查,基本上可以確定診斷,如診斷有困難,還可作進一步檢查,如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簡稱CT)或病理穿刺活檢。

先天性心臟病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先天性心臟病:口唇青紫、生長發育滯後要注意


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是兒童常見的先天畸形之一,據上海1998年調查,其發病率為活產新生兒的6.65%。先心病的種類有多種,有時可能為復合畸形,過去認為它是不治之癥,自50年代以來,由於醫療技術的迅速發展,多數先心病患兒經過內外科積極治療,可較健康地發育成長,故應及早診斷,明確類型,合理治療,不失手術時機,爭取最良好的療效。


先天性心臟病種類很多,根據有無青紫可分為三大類:

1) 潛伏青紫型
這種小孩平時不出現青紫,當劇哭、屏氣或其他原因時可出現暫時性青紫,如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和房間隔缺損等。

2) 青紫型
患這種先心病的孩子可出現持續性青紫,最常見的有法洛四聯癥和大動脈錯位等。

3) 無青紫型
一直無青紫,如肺動脈狹窄和主動脈狹窄等。


輕癥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可無特殊癥狀,典型患兒常有口唇、四肢一過性或持續性青紫,易疲倦、氣促、咳嗽、生長發育緩慢,體檢心臟時可聽到雜音,有的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亦可遲至3~6個月才出現心臟雜音。


有下列情況之一出現時,父母應警惕先天性心臟病的可能(特別是母親在孕期最初3個月曾患過感冒、接觸過放射性物質或服過藥物),應及時帶小兒到醫院兒科就診,做進一步檢查。

1) 小兒喂養困難,吃奶時吸吮數口就停竭,氣促,易嘔吐及大量出汗。
2) 自幼器聲嘶啞,易氣促、咳嗽。
3) 活動或器吵後出現暫時青紫或持續性青紫。
4) 哺乳、哭鬧或大便時突然昏厥。
5) 較大兒童易疲勞, 出現蹲踞現象。


診斷先天性心臟病目前用得最多的是多普勒超聲心動圖,這是一項無痛、非侵入性檢查方法,能顯示心臟內部結構的精確圖象,易被廣大家長接受。另外,還有一些特殊診斷方法,去醫院診斷時,可向醫生諮詢。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小寶寶特別「乖」應警覺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曾又稱呆小病,是由於甲狀腺先天缺陷致甲狀腺素缺乏所致,本病發病率在我國部分城市的調查為1/3067~1/8250,在巴基斯坦發病率最高,為1/1000,男女之比為1:2。


典型的臨床表現有:
1) 特殊面容和體態、頭大、頸短,皮膚蒼黃、乾燥,毛髮稀少、眼瞼浮腫、眼距寬、眼裂小、鼻梁寬平,舌大,常伸出口外、腹部膨隆,常有臍部突出,身材矮小,上身長而四肢短小。

2) 智能發育低下,表情呆板、淡漠;

3) 生理功能低下,精神、食欲差,不喜活動,安靜少哭,聲音嘶啞,怕冷,便秘。


臨床表現典型時往往診斷不困難,但多已失去了早期治療機會,留下智能低下的缺陷。有調查表明,本病如能在出生後一個月內開始治療,患兒的智能及體格發育基本達到正常水平;在出生3個月以後開始治療者,大部分有智力減退的表現,治療越晚智力減退越明顯,且影響身高。但臨床多數典型患兒均失去了早期治療機會,留下終生遺憾。


因為本病在遺傳、代謝性疾病中發病率最高,因此,自70年代初已將其列入篩查計劃,我國於1995年6月亦將其列入篩查內容之一,目前國內外對出生2~3天的新生兒,大都採用血滴紙片檢測TSH濃度的方法進行初篩,檢測結果大於20mu/L時,再採血樣測血清T4和TSH以確診,故本病的早期診斷尚有賴於家長提高警惕,以避免患兒神經發育嚴重缺陷。


該病早期表現無特異性,多表現為小寶寶出生後特別「乖」,不吵,很少啼哭,喜歡睡覺,往往伴喂養困難,大便硬結,不易解,體溫偏低,特別是皮膚黃染持續時間長,應高度警惕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及時到醫院進行甲狀腺功能的檢查。


這裏提供一種評分法,做父母的不妨對自己的孩子評價一下,以供早期診斷的參考,總計13分,如評分超過3分,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請兒科醫師檢查,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小兒90%超過4分。

1) 喂養困難 1分
2) 皮膚乾燥 1.5分
3) 便秘 1分
4) 後窗大(大於1cm,後窗指小兒頭後面的一個三角形間隙)1.5分
5) 不活潑 1分
6) 典型面容 3分
7) 四肢無力 1分
8) 臍部凸出 1分
9) 大舌     1分
10) 皮膚斑點  1分


治療主要是在醫師指導下終生服用甲狀腺制劑,以補充甲狀腺激素分泌量的不足。

Friday, November 16, 2007

先天性疾病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先天性疾病:產前診斷是關鍵


作為父母,總是希望生下的寶寶健康、聰明、漂亮,但目前國內的初步統計表明,活產嬰兒中約1.3%出生時有缺陷,如智力低下、先天性心臟病、唇裂等、孕母的健康、肧胎或胎兒環境的改變,都會影響胎兒在子宮內的生長發育。胎兒的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家庭的重視,隨著產前診斷技術的發展,為防止嚴重先天畸形,和嚴重遺傳病患兒的出生提供了手段。

這裏提到的產前檢查,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懷孕期間的檢查,而是指產前針對不同病所採取的一些特殊檢查,以達到診斷胎兒是否畸形、是否患有遺傳性及非遺傳性疾病的目的,然後跟據診斷結果進行選擇性流產或宮內治療。產前診斷已成為世界各國當今應用最廣、實用價值最為顯著的預
防性優生措施。

1) 高齡孕婦
指孕婦的年齡超過35歲。據統計,普通年齡孕婦分娩的的活產嬰兒染色體異常者為0.5%,而孕婦年齡超過35歲時,胎兒染色體異常風險率為1%~2%,超過40歲,染色體異常的風險率上升為8%。

2) 父親年齡大於或等於50歲
有統計表明,如父親年齡超過55歲時,生先天性愚型孩子的可能性較普通年齡增加2倍。

3) 有過一次流產,流產兒診斷為染色體異常或有過2次孕早期自發流產的孕婦。
50%~60%的孕早期自發性流產兒有染色體異常。

4) 曾分娩過1例先天性愚型的患兒。
有統計認為同胞再次出現先天愚型的風險率為1%。

5) 孕婦為X連鎖隱性遺傳病基因攜帶者。
如血友病及假性肥大性肌營養不良等,其遺傳規律是男性發病,若產前不能做出疾病診斷者,可測胎兒性別,選擇保留女胎,流產男胎。

6) 有遺傳性代謝缺陷病。

7) 父母一方有染色體異常。

8) 一級中屬(父母、兄弟、姐妹)有神經管缺陷畸形兒史。
有統計認為其子代再顯風險率為1%~5%。

9) 懷孕早期(前三個月)曾患高熱或嚴重病毒性感染史。如懷孕早期患風疹可使胎兒發生先天性心臟病。

10) 懷孕前後曾長期服用不適當的藥物或接觸大量X綫照射。

11) 曾生育過血型不合性溶血病的小兒。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孩子夏季高熱不一定是感冒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普通細菌性痢疾大家了解較多,一般發生在夏季,起病急,有發熱,腹瀉頻繁,大便呈粘凍樣並含膿血,常伴有惡心、嘔吐、腹痛和病前往往有不潔飲食史,大便可培養出痢疾桿菌。但當小兒僅有高熱而暫時未出現嘔吐、腹瀉等腸道癥狀時,易被誤認為「感冒」而延誤治療。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多見于2~7歲體質較好的小兒,臨床表現為:
1) 高熱
2) 全身中毒癥狀嚴重
3) 反覆抽搐
4) 昏迷或迅速出現休克
5) 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亡


故對在夏秋季小兒突起高熱,特別是體溫超過40℃,且不易退,儘管無腹瀉、嘔吐等胃腸道表現,不要草率地看將它看成是「感冒」,僅服一些感冒退熱藥。特別是除發熱外小兒表現為精神差、呻吟、氣促、面色蒼白、抽搐時,家長應高度警惕該病,立即送孩子到醫院請兒科醫師診斷,並取糞便化驗,以免延誤搶救時機。

小兒急性腎小球腎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小兒急性腎小球腎炎:警惕血尿、水腫、高血壓

急性腎腎炎(簡稱急性腎炎),是國內小兒常見的一種疾病,為泌尿系統住院患兒的首位,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大部份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小兒以鏈球菌感染為多見,四季均可發病,每年有1~2月及9~10月兩個發病高峰,多見於5~10歲兒童,男多於女,男女之比為2:1。


起病前1~3周,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膿皮病,起病急,臨床以血尿、少尿、水腫和高血壓為主要表現。病情輕重不一,輕者甚至無臨床癥狀,僅在尿檢時發現異常,重者短期內出現循環充血、高血壓腦病、急性腎功能衰竭,如不及時搶救,將迅速危及生命。因此對急性腎炎的患兒,尤其在2周內,一旦出現以下徵兆,應送醫院及時治療,以免延誤及危及生命。


1) 尿量明顯減少,甚至無尿。

2) 腎炎患兒突然出現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以及煩躁不安等表現,較大兒童腹痛或胸悶不適。

3) 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眼花或一過性失明,甚至抽搐。該病在急性期1~2周內宜臥床休息,密切監測血壓及尿量,適當限制飲食中蛋白質及鹽和水的攝入。

佝僂病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佝僂病:由缺乏維生素D引起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由於維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癥,主要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由於維生素D缺乏,使體內因鈣、磷代謝失常,鈣鹽不能正常地沉著在骨骼的生長部份,而引起骨骼病變,同時可影響神經、肌肉、造血及免疫等組織器官的功能,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該病為我國重點防治的小兒多發病「四病」之一。


早期臨床表現有:
1) 易驚
2) 煩躁
3) 多汗
4) 枕秃等

逐漸出現骨骼肌肉癥狀,如:
1) 顱骨軟化
2) 窗門晚閉
3) 出牙遲
4) 胸廓畸形
5) 脊柱側彎
6) 下肢變形
7) 骨折等

肌張力低下時,易患肺炎、腸炎,伴有低鈣,還可出現全身警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痙攣等病癥危及生命。

典型的佝僂病診斷不難,必要時可結合測血液中鈣、磷、鹼性磷酸酶及攝X綫骨片協助診斷。
治療方法主要採取綜合治療,供給豐富營養,儘量母乳餵養,多曬太陽,不要久坐,久站及走,以防止骨骼畸形,在醫師指導下補充維生素D製劑及鈣劑。

如對於常規量維生素D治療無效的佝僂病患兒,應警惕因遺傳性疾病或肝腎疾病所致的非營養性佝僂病,也叫抗維生素D佝僂病。它不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而是由於代謝紊亂所引起的一組疾病,臨床上均有生長遲緩、身材矮小的表現,常規量維生素D不能預防和治療這類佝僂病,常需作特殊治療。


以下幾點提示有抗維生素D佝僂病的可能,應及早到醫院找兒科醫師診治,以免引起嚴重骨骼畸形。
1) 常規量維生素D治療無效的佝僂病患兒。
2) 2歲以後仍有較明顯的佝僂病表現,特別是父母為近親婚配。
3) 身材矮少,合併發生多尿等其他癥狀者。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別忽視孩子脾氣的突然感染


這裏說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指病毒、細菌或結核菌等侵入大腦引起的各種腦膜炎的總稱,包括細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和結核性腦膜炎等。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典型的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頸強直、精神行為改變,部分出現抽搐、嗜睡、昏迷,亦可出現跛行、手腳不便、口角歪斜、流涎及伸舌等歪斜等。年齡越小,臨床表現越不典型,有的僅表現為雙眼凝視,看著一個地方不動,不活潑,前窗膨隆,且併發癥多,死亡率高。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特別是化膿性和結核性腦膜炎,早期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是決定預後的關鍵,但有的小兒由於早期癥狀不典型,未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往往誤了早期治療。治療得晚,即使治好了,大多也遺有嚴重的後遺症,如腦積水、癲癇、耳聾、視力障礙及運動智力方面的缺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必要的負擔。


當孩子感冒發熱後(也可無明顯發熱),脾氣突然變了,如以往活潑的孩子變得精神淡漠,表現為不活潑、凝視、總想睡,或變得脾氣暴躁、易怒、好哭,做父母的不要把它看作是孩子一般的脾氣改變,而應想到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早期表現,孩子越小越要提高警惕,特別是伴嘔吐或搖頭,用手打頭,頭痛時更應高度警惕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應立即到綜合醫院檢查,以明確診斷,爭取盡早得到及時治療。


該病後遺癥和死亡率的發生各家報道不一,這裏值得一提的是頭顱CT不能代替腦脊液的檢查,部分家長因懼怕腰部穿刺,拒絕進行腦脊液檢查,往往貽誤診治。


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主要是針對不同病因治療和對癥治療。

腸套叠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腸套叠:常見於小寶寶一陣陣地哭鬧


腸套叠是指腸管的一部分及其附著的腸系膜套入到鄰近腸腔內的一種腸梗阻,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一種急腹癥,以4~10個月嬰兒最多見,2歲以後逐漸減少,男孩發病率較女孩高,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認為是飲食的改變、腹瀉、腸炎、全身病毒感染等引起的腸蠕動功能紊亂,產生了不規則的腸蠕動,使腸管的一段套入另一段。


典型的表現是腹痛、嘔吐、便血和腹部腫塊。


腹痛時由於小寶寶小,尚不會訴說,故表現為一陣陣哭鬧不安、屈腿、雙臂亂動或用手抓按腹部,面色蒼白或出汗。以上癥狀反復發作,早期全身情況尚好,不發熱,但有食欲不佳或拒吃奶,如未及時發現處理,可發生腸壞死或腹膜炎,小兒可出現高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有的小寶寶平時健康活潑,卻突然哭鬧不安,持續10~20分鐘,轉安靜或入睡後又反復發作,特別是哭鬧時用一般方法如餵奶、抱、哄,但仍啼哭不止,此時應警惕腸套叠的可能,家長須及時帶孩子就診,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典型的跟據病史及體檢即可診斷,對於早期不典型病兒應到醫院檢查,可做空氣或鋇劑灌腸檢查。治療在早期可進行非手術治療,後期祇有採用手術治療。

輸卵管妊娠 (宮外孕一種)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輸卵管妊娠:致命性的腹痛


輸卵管妊娠是異位妊娠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即精子和卵子結合後形成孕卵,這個「結晶」在向子宮腔移行的過程中,停留在輸卵管內發育,直接植入管壁肌層,破壞肌層微血管,造成腹腔內出血,嚴重者陷入失血性休克,處理不當可危及生命。

以下病史有助於輸卵管妊娠的早期診斷:
1) 慢性輸卵管炎
輸卵管腔常因炎癥而變得狹窄,導致孕卵運行受阻而滯留管腔內。

2) 輸卵管周圍炎
流產後或足月經後的感染、闌尾炎引起的盆腔腹膜炎均可產生輸卵管周圍炎,使輸卵管功能和結構改變。

3) 輸卵管手術史
輸卵管吻合術和成形術後遺留的手術疤痕,可致管腔通暢不良。輸卵管結紮術後偶有再通,但結
紮部位狹窄,影響孕卵輸送。

4) 宮內節育器避孕
採用宮內節育器避孕者較用其他工具避孕者,輸卵管妊娠發生率高12倍,但亦有持不同意見者。


輸卵管妊娠時,最可怕的是發生失血性休克,但在此之前,常有以下表現:
1) 腹痛
孕齡婦女下腹疼痛是輸卵管妊娠的最早信號,表現為下腹一側隱痛或酸脹感。如輸卵管破裂或發生流產,腹痛則突然發生,較劇烈,常伴有惡心嘔吐。開始疼痛局限於下腹部,以後才蔓延至全腹。當血液積聚在盆腔最低處------子宮直腸窩時,患者常有肛門墜脹和排便感,為此,有時容易將輸卵管妊娠誤認為腸道疾病。

2) 停經
多數患者出現腹痛或陰道流血前有短暫停經史,一般在6周左右。停經後少數患者有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偏食等。

3) 陰道不規則出血
常表現為不規則點滴狀,淋漓不盡,深竭色,量少,一般不超過月經量。

4) 下腹部包塊
反復腹痛、病程遷延者多見。

當一個已婚孕齡婦女出現以上早期信號時,就必須立即到醫院婦產科進一步檢查,根據病情選擇B超檢查、後穹隆或腹腔穿刺、血液ß-HCG測定等。切不可掉以輕心,否則一旦出現反復暈厥和失血性休克,則後果嚴重,直接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