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07

流行性出血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流行性出血:面紅、「頸紅」、「三痛」


流行性出血熱又稱為腎綜合徵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引起的以鼠類為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一組以發熱、休克、充血出血和腎臟損害為主要臨床特徵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


流行性出血熱臨床典型病例呈五期經過:
1) 發熱期
2) 低血壓休克期
3) 少尿期
4) 多尿期
5) 恢復期


而起病初期(發熱期)的典型臨床癥狀主要為:
1) 「三紅」
顏面、頸部及上胸部皮膚潮紅,呈酒醉貌。

2) 「三痛」
頭痛、腰痛、眼眶痛。

3) 出血和滲出水腫
上軟腭可見針尖樣出血點,眼結膜呈片狀出血、眶下和胸背部可見搔抓樣或條索點狀出血,水腫表現在球結膜水腫。

4) 腎臟損害
明顯蛋白尿和尿中出現管型等。


該病毒流行範圍廣泛,危害十分嚴重。過去其病死率較高(達20%~30%),90年代後下降至6%~10%。


流行性出血熱病死率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起病早期的臨床癥狀有時非常不典型,易被誤診,從而延誤治療時機。


在出血發熱病初期主要表現為發熱、全身痛、頭痛、乏力等酷似重感冒的表現。而部分病人也可表現為發熱伴全身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解稀水便每日3~5次至10餘次,重者可出現脫水,酷似急性胃腸炎的臨床癥狀,因而具有上述初期癥狀的出血熱常易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胃腸炎。


有資料表明:流行性出血熱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汓和急性胃腸炎者幾乎佔50%。輕者貽誤治療,拖延病情;重者可造成不良後果。


因此,將出血熱的初期癥狀與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胃腸炎相鑒別,有助於我們對出血熱進行早期診斷並及時治療,從而提高治癒率,降低病死率。


對出血熱早期癥狀的鑒別診斷應注意如下幾點:
1) 注意發熱的病人是否在流行性出血熱疫區,是否適值出血熱流行季節,若是,則應首先想到它
是不是流行性出血熱。

2) 注意其起病形式: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起病較緩和,而出血熱發病急驟,發冷發熱,很快進入初期,此時病人出現全身困倦乏力,站立不穩,平素身體愈好,這種反應愈明顯,很具特點。

3) 注意其臨床癥狀:
上感一般有流鼻涕、鼻塞、打噴嚏、咳嗽等癥狀,而出血熱則上述癥狀不明顯,但有典型的「三紅」、「三痛」等癥狀。

4) 注意其眼部異常情況:
上感病人可有眼結膜充血,但出血熱除眼結膜充血外,尚有球結膜水腫、出血、眼眶痛等癥狀。

5) 注意其治療反應:
上感病人熱退後,癥狀輕快,精神食慾均好轉,而出血熱退燒後,癥狀反而加重,出現尿少、惡心、嘔吐、呃逆等。

6) 注意腹瀉及其伴隨癥狀:
急性胃腸炎病人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而出血熱的病人除上述癥狀外,還有明顯的全身中毒癥狀,大便多為稀水便,糞檢多無異常。


衹要我們注意了上述幾點,並到具有一定規模的醫院就診,進行細致的檢查,就能對流行性出血熱進行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從而挽救病人的生命。

嬰幼兒肺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嬰幼兒肺炎:體質弱為主要病因

嬰幼兒肺炎是指3歲以下小兒患的肺炎。在我國,肺炎患兒佔兒內科住院總中數的1/4~1/2,其中嬰幼兒肺炎住院數為學齡兒童的39.5倍,可能與此期間小兒免疫力低下及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有關。營養不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低出生體重為嬰幼兒肺炎的高危因素。


嬰幼兒肺炎大多起病較急,一般在上呼吸道感染數日後發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和氣促,有的患兒可無發熱或體溫上升,新生兒、早產兒則表現為口吐白沫,肺部早期可無乾濕羅音,以後可聽到較固定的中細濕羅音,如未及時治療,或起病急,除上述呼吸系統的表現外,可影響到其他系統而危及生命。


嬰幼兒肺炎一般有以下癥狀:
1) 循環系統
最常見為心肌炎及心力衰竭,前者患兒表現為面色蒼白,心動過速,心率不齊;後者患兒表現為突然極度煩躁、明顯發紺、面色蒼白、發灰、尿少或浮腫。

2) 神經系統
輕者煩躁、嗜睡,重者出現昏睡、昏迷、抽搐及呼吸不規則。

3) 消化系統
常有納差、嘔吐、腹脹,嚴重者出現中毒性腸麻痹、嘔血或解柏油樣大便。


家長要重視嬰幼兒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尤其應注意不伴有發熱的肺炎的存在,以免患兒因未得到及時診治而危及生命。

Tuesday, November 27, 2007

過敏性紫癜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過敏性紫癜:雙下肢對稱紫癜並非單純皮膚病


過敏性紫癜又稱許蘭-----享諾(Schonlein-Henock)綜合徵,是一種主要累及毛細血管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為血管炎綜合徵中最常見的類型,多見於3~14歲兒童,男女比例為2:1。


該病原因不明,相關的因素有感染(細菌、病毒或寄生蟲等)、藥物(抗生素、磺胺藥、異烟胼、水楊酸類、苯巴比妥鈉等)、食物(魚、蝦、蟹、蛋、牛奶等)及其他(花粉吸入、蟲咬、疫苗注射等)。


該病多為急性起病,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典型的臨床表現為:
1) 皮膚紫癜
最多見於雙下肢及臀部,對稱分布,分批出現,嚴重者累及上肢及軀幹,皮疹高於皮面,壓之不褪色,起初為淡紅色,逐漸顏色加深,變成紫褐色,可融合成片,消退後不留痕亦,可伴有局部腫痛,為血管性水腫;

2) 消化道癥狀
半數以上的病例出現腹痛,多為反覆突發性腹痛,常伴惡心、嘔吐或便血,偶爾發生腸套叠、腸梗阻或腸穿孔。

3) 關節疼痛或腫脹
多見於膝、踝、腕關節,但不會遺留關節畸型。

4) 腎臟癥狀
30%~60%的患兒在病程1~8周出現血尿,有蛋白陽性,伴血壓增高及浮腫,稱為紫癜性腎炎,多數數日恢復正常,有的持續2~3年,約6%發展為慢性腎炎。

5) 其他如偶可發生顱內出血、鼻衄或牙齦出血。
該病的首發癥狀以皮膚紫癜為主,當父母一旦發現小兒下肢或四肢對稱性出現皮疹,不要輕視為單純的皮膚病而不予理會。特別是有關節痛、腹痛、解黑便時,應帶患兒及時到兒科或血液科就診,以獲得及時診治。


絕大部分患兒預後良好,約1/3病例有復發傾向,發生腎功能衰竭或伴有顱內出血者預後不良,有嚴重消化道併發癥者,如未得到及時妥善處理,亦可危及生命。

溶血性貧血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溶血性貧血:孩子面色突然變黃不一定是肝炎


溶血性貧血是指由於某些使紅細胞壽命(正常為120天左右)顯著縮短(常短於25天),破壞增多,超過骨髓代償能力所致的一類貧血。臨床上分為急性和慢性溶血性貧血兩種,這裏主要指急性溶血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的原因有多種,主要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兩大類,小兒以遺傳性較多見,主要缺陷在紅細胞本身,例如蠶豆病。但在出生不久的小兒以母嬰(ABO系統或RH系統)不合,母嬰對胎兒紅細胞發生同種免疫反應所引起的溶血病為多見。


該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急性溶血性貧血往往起病急,除皮膚發黃外,還發現貧血,但如皮膚黃疸明顯往往會遮蓋貧血的表現,尿呈醬油色,常出現畏寒、發熱、惡心、嘔吐、腹痛等。如處理不及時或病情危重可出現神志不清,急性腎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新生兒黃疸重者可發生核黃疸,就是指未結合膽紅素升高時通過血腦屏障導致膽紅素腦病。


上海有過報道,新生兒溶血病經隨訪後有9.5%發生膽紅素腦病,表現為黃疸突然加深時,出現嗜睡、肌無力、喂養困難,經歷半天至一天後出現凝視、眨眼、尖叫、抽搐。


有些病兒可發生呼吸衰竭、DIC、肺出血,甚至死亡,部分在生後2個月左右出現後遺癥,表現為聽力障礙、眼球運動障礙、智能落後等。


有的孩子平時一般情況很好,突然面色變黃,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是肝炎,除了肝炎外,還應注意溶血性貧血。一般來說黃疸出現越早,進展越快,反映病情越重,如不及時處理,可能危及生命。


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一些特殊的檢查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家長帶患兒到醫院查尿常規、血常規,如檢查發現患兒貧血、黃疸,就應高度警惕溶血性貧血,及時到兒科診治,以免延誤治療。 


溶血性貧血的種類較多,治療方法有所不同,主要根據不同種類去除不同的誘因,如蠶豆病應立即停止進食蠶豆或有關藥物(含G6PD)。新生兒溶血病尤其應重視黃疸和貧血的嚴重程度,必要時需換血治療。

急性壞死性腸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急性壞死性腸炎:易與普通腸炎相混淆


急性懷死性腸胃炎的主要病變是小腸急性壞死性炎癥,多見於3~9歲兒童,亦可見於新生兒及嬰兒,農村的發病率高於城市,全年均可發病,以夏秋季為多見,病情輕重不等。


急性壞死性腸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由於C型產氣莢膜狀芽胞杆菌及其所產生的耐熱B毒素所引起,蛔蟲感染可能是本病的誘發因素。


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起病急,突然腹痛,初起時病癥較輕。逐漸加重,腹痛時並出現惡心嘔吐或腹瀉,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可含膽汁,嚴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樣物,腹瀉的次數多少不定,初為黃色浠便或蛋花湯樣,後轉為血便,典型的大便呈暗紅色糊狀或赤豆湯樣血水便,具有腥臭味。患兒大便常規化驗有大量紅細胞、少量白細胞,大便穩血試驗一般為強陽性。


多數患兒有腹脹、腹部有壓痛,隨著病情加重腹脹加重,嚴重者可引起腸穿孔。該病患兒易出現口乾、尿少等脫水表現。大部份患兒起病時即有:

1) 發熱,常為中等熱或高熱
2) 精神差
3) 煩躁
4) 嗜睡
5) 面色蒼白


重癥病情發展迅速,常在起病1~2天就出現休克而危及生命。嬰幼兒易發生廣泛性腸壞死、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


診斷主要依靠:
1) 臨床表現
2) 攝腹部平片
3) 大便常規檢查


當小兒突然腹痛、嘔吐、腹脹、腹瀉並伴有發熱、精神差時,家長就應及時帶小兒到兒科就診,特別是當患兒解赤豆湯樣大便時就應高度警惕為患該病,以便患兒及時獲得合理治療。


該病主要採用內科治療,少數須外科手術治療。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氣道異物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氣道異物:異物誤入氣道引起


氣道異物(這裏指外源性異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某種原因造成異物進入人體氣道,從而引起呼吸困難的一種疾病。氣道異物是一種急癥,多發生於5歲以下的兒童,異物的種類多見於花生、瓜子、豆類,由於此病引起呼吸困難突然,加上小兒呼吸道狹小,若不及時作出診斷與治療,可能會引起窒息,危及生命。


引起氣道異物的主要原因有:
1) 小兒對異物的危害性無經驗
2) 小兒咀嚼功能不夠完善,磨牙尚未完成等
3) 兒童本性喜歡將小型物品放入口中玩耍
4) 小兒的喉保護作用尚不健全
5) 吃東西時,受某種因素的影響,小兒常有哭鬧、嬉笑、叫喊等行為。


氣道異物的典型表現大致可分為四期:

1) 異物進入期
異物經喉進入氣管時常有噎氣如劇烈性嗆咳。

2) 安靜期
異物停留於氣管或支氣管內,此時癥狀消失,小兒像往常一樣,能嬉笑、玩耍。

3) 局部刺激期或炎癥期
由於異物在氣道內移動,可以引起陣發性咳嗽,或由於異物在氣道內嵌頓,引起肺不張或肺氣腫癥狀。

4) 併發癥期
可出現咳嗽、發燒、多膿痰、呼吸困難加重,甚至窒息。但有些小兒癥狀體徵可表現不典型,如小兒發生異物嗆入時,家長不在場,小兒又不能自己描述,因而不能提供確切的情況。加之異物進入氣道後或阻塞停頓於某個部位,小兒可無明顯的異常表現,或偶有咳嗽,小兒仍然照常玩耍跑跳,這很容易造成漏診。


氣道異物會對小兒生命構成極大威脅,因而及時診斷,盡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若出現下述情況,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到醫院五官科檢查。
1) 小兒在吃東西時,特別是在吃花生、瓜子、豆類等食品時突然出現嗆咳,面色漲紅,紫紺合併呼吸困難。

2) 小兒吃食品嗆咳後 ,基本恢復正常,能玩耍、能跑跳,但此後經常出現陣發性刺激性咳嗽或呼吸困難。

3) 出現不明原因的肺不漲、肺氣腫、支氣管肺炎,內科治療效果不佳者。

4) 小兒口中含物玩耍時,因某種原因引起哭笑而突然引起嗆咳。


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帶小兒到醫院耳鼻喉科進行詳細的檢查,一旦確診,應及時採取措施將異物取出。專家同時提醒家長注意,最好不要讓小兒單獨吃花生、瓜子、豆類等食物,教小孩不要將物品含在口中玩耍,當小兒在吃東西時,不要逗小兒玩,以免突然引起哭笑,造成氣道異物意外。

聾啞癥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聾啞癥:嬰幼兒時期聽力損害所致


聾啞癥指是在嬰幼兒時期,由於各種原因,損害了聽力。因為聽不見別人的聲,因而失去了學習語言的機會,這種既聽不見,又不會說話的人被稱為聾啞人。


引起聾啞的主要原因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兩類。

先天性原因包括:
1) 胚胎時聽覺器官沒有發育或發育不全。

2) 母親在妊娠3個月內患風疹或其他傳染病,影響胎兒聽覺器官的發育,或母親在妊娠時期接受過氨基甙類抗生素,如鏈霉素、慶大霉素等,導致胎兒聽神經中毒,而影響聽力。

3) 產傷,嬰兒在出生時顱腦損傷或使用產鉗不當,造成損傷。

4) 遺傳性因素所致。


後天性原因主要有:

1) 嬰幼兒出生時聽力正常,對聲音有明顯的正確反應,但後來由於某種原因引起嚴重的聽力障礙,聽不見聲音。因而失去模仿學習語言的機會而成為聾啞人。最常見的是氨基甙類抗生素耳中毒和急性傳染病。

2) 聾啞癥的典型表現是耳朵聽不見,對聲音刺激基本無反應,同時不會說話,無語言社交能力。由於聾啞癥多發生於嬰幼兒,這將對人一生的身心形成極大的影響。


因此,及時發現、診斷並採取相應的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若有下列情況或信號,應引起高度重視。
1) 嬰幼兒出生後對聲音的刺激無任何反應。對於突然的聲音,如拍手、擊掌、鈴聲、電子音響等聲音無任何反應,不會產生突然的身體警動、啼哭、眨眼等動作,顯得木訥、呆板。

2) 嬰幼兒出生後聽力反應正常,但因患某種疾病後,如急性傳染病、感冒高熱等,患兒突然失去對聲音的明顯反應,從活潑變成呆板、木訥。

3) 嬰幼兒因某種疾病,使用過氨基甙類抗生素,如鏈霉素、慶大霉素等後,突然對聲音失去反應,如對大人的叫喊無明顯動作反應,如轉頭、啼笑等,這要高度懷疑耳藥物中毒影響聽力。


一旦出現上述表現,應及時到醫院耳鼻喉科進行檢查,如詳細詢問病史,檢查嬰幼兒對聲音的反應,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做相應的聽力學檢測,如腦乾電反應測聽檢查等,一旦確診,應盡早採取相應的聾啞康復措施。

兒童髋關節結核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兒童髋關節結核:膝部疼痛要重視


根據有關資料,骨與關節結核仍是我國現階段常見的多發病。病因以人型結核杆菌為主。結核杆菌95%由呼趿道感染而來,而極少為消化道初染源發病竈。在機體特異性防御機制尚未形成的兒童期,感染5~6周後,可經淋巴、血液循環播散到全身各臟器(其中包括骨與關節)。在播散竈中多數結核菌被消滅,約有10%可形成原發病竈,若乾年以後至青春期,或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如果初染播散潛在骨骼中原發後病竈的結核菌繁殖起來,就會致使患病,即使以往接種過卡介苗的兒童也有可能發生骨關節結核。國內報道有0.1/10萬~3/10萬例中發生骨關節結核。


患有骨關節的結核的病人,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常常造成骨與關節的損壞,造成肢體畸形、關節功能喪失,進而造成勞動能力喪失。


骨關節結核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脊柱結核最多,其次是髋關節結核。髋關節結核在疾病早期初起病常較隱匿,人們容易忽視或遺漏,所以我們著重介紹兒童髋關節結核。


兒童骨髋關節結核的典型癥狀常有:
1) 病孩多有食欲減退、發燒、消瘦、盜汗、小兒日夜啼哭、脾氣暴躁等全身結核中毒癥狀。

2) 一側髋關節疼痛,行走跛行。

3) 後期一側髋關節屈曲內收內旋畸形、關節活動出現障礙。


但在臨床上有相當一部分兒童早期全身結核中毒癥狀輕微或不明顯。患兒常投訴一側膝關節內側隱痛、行走稍微跛行。病兒家長往往認為小孩摔傷所致。休息幾天就會好,即使部分家長帶小孩去醫院檢查,由於各種原因衹注重膝關節檢查,往往沒有發現問題而延誤治療。所以,如發現下述臨床癥狀,家長應帶小孩去醫院找骨醫師進行檢查和治療。


在進行膝關節檢查沒有發現問題後,應當首先想到這對同側的髋關節檢查。


臨床上常規的檢查方法有:
1) 骨科醫師進行體格檢查。
2) 普通X綫攝影檢查。尤其應拍攝骨盆平片進行兩側髋關節對比檢查。
3) 有關化驗檢查。如血象分析、血沉等。


通過以上常規檢查,基本上可以確定診斷,如診斷有困難,還可作進一步檢查,如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簡稱CT)或病理穿刺活檢。

先天性心臟病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
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先天性心臟病:口唇青紫、生長發育滯後要注意


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是兒童常見的先天畸形之一,據上海1998年調查,其發病率為活產新生兒的6.65%。先心病的種類有多種,有時可能為復合畸形,過去認為它是不治之癥,自50年代以來,由於醫療技術的迅速發展,多數先心病患兒經過內外科積極治療,可較健康地發育成長,故應及早診斷,明確類型,合理治療,不失手術時機,爭取最良好的療效。


先天性心臟病種類很多,根據有無青紫可分為三大類:

1) 潛伏青紫型
這種小孩平時不出現青紫,當劇哭、屏氣或其他原因時可出現暫時性青紫,如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和房間隔缺損等。

2) 青紫型
患這種先心病的孩子可出現持續性青紫,最常見的有法洛四聯癥和大動脈錯位等。

3) 無青紫型
一直無青紫,如肺動脈狹窄和主動脈狹窄等。


輕癥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可無特殊癥狀,典型患兒常有口唇、四肢一過性或持續性青紫,易疲倦、氣促、咳嗽、生長發育緩慢,體檢心臟時可聽到雜音,有的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亦可遲至3~6個月才出現心臟雜音。


有下列情況之一出現時,父母應警惕先天性心臟病的可能(特別是母親在孕期最初3個月曾患過感冒、接觸過放射性物質或服過藥物),應及時帶小兒到醫院兒科就診,做進一步檢查。

1) 小兒喂養困難,吃奶時吸吮數口就停竭,氣促,易嘔吐及大量出汗。
2) 自幼器聲嘶啞,易氣促、咳嗽。
3) 活動或器吵後出現暫時青紫或持續性青紫。
4) 哺乳、哭鬧或大便時突然昏厥。
5) 較大兒童易疲勞, 出現蹲踞現象。


診斷先天性心臟病目前用得最多的是多普勒超聲心動圖,這是一項無痛、非侵入性檢查方法,能顯示心臟內部結構的精確圖象,易被廣大家長接受。另外,還有一些特殊診斷方法,去醫院診斷時,可向醫生諮詢。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小寶寶特別「乖」應警覺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曾又稱呆小病,是由於甲狀腺先天缺陷致甲狀腺素缺乏所致,本病發病率在我國部分城市的調查為1/3067~1/8250,在巴基斯坦發病率最高,為1/1000,男女之比為1:2。


典型的臨床表現有:
1) 特殊面容和體態、頭大、頸短,皮膚蒼黃、乾燥,毛髮稀少、眼瞼浮腫、眼距寬、眼裂小、鼻梁寬平,舌大,常伸出口外、腹部膨隆,常有臍部突出,身材矮小,上身長而四肢短小。

2) 智能發育低下,表情呆板、淡漠;

3) 生理功能低下,精神、食欲差,不喜活動,安靜少哭,聲音嘶啞,怕冷,便秘。


臨床表現典型時往往診斷不困難,但多已失去了早期治療機會,留下智能低下的缺陷。有調查表明,本病如能在出生後一個月內開始治療,患兒的智能及體格發育基本達到正常水平;在出生3個月以後開始治療者,大部分有智力減退的表現,治療越晚智力減退越明顯,且影響身高。但臨床多數典型患兒均失去了早期治療機會,留下終生遺憾。


因為本病在遺傳、代謝性疾病中發病率最高,因此,自70年代初已將其列入篩查計劃,我國於1995年6月亦將其列入篩查內容之一,目前國內外對出生2~3天的新生兒,大都採用血滴紙片檢測TSH濃度的方法進行初篩,檢測結果大於20mu/L時,再採血樣測血清T4和TSH以確診,故本病的早期診斷尚有賴於家長提高警惕,以避免患兒神經發育嚴重缺陷。


該病早期表現無特異性,多表現為小寶寶出生後特別「乖」,不吵,很少啼哭,喜歡睡覺,往往伴喂養困難,大便硬結,不易解,體溫偏低,特別是皮膚黃染持續時間長,應高度警惕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及時到醫院進行甲狀腺功能的檢查。


這裏提供一種評分法,做父母的不妨對自己的孩子評價一下,以供早期診斷的參考,總計13分,如評分超過3分,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請兒科醫師檢查,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小兒90%超過4分。

1) 喂養困難 1分
2) 皮膚乾燥 1.5分
3) 便秘 1分
4) 後窗大(大於1cm,後窗指小兒頭後面的一個三角形間隙)1.5分
5) 不活潑 1分
6) 典型面容 3分
7) 四肢無力 1分
8) 臍部凸出 1分
9) 大舌     1分
10) 皮膚斑點  1分


治療主要是在醫師指導下終生服用甲狀腺制劑,以補充甲狀腺激素分泌量的不足。

Friday, November 16, 2007

先天性疾病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先天性疾病:產前診斷是關鍵


作為父母,總是希望生下的寶寶健康、聰明、漂亮,但目前國內的初步統計表明,活產嬰兒中約1.3%出生時有缺陷,如智力低下、先天性心臟病、唇裂等、孕母的健康、肧胎或胎兒環境的改變,都會影響胎兒在子宮內的生長發育。胎兒的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家庭的重視,隨著產前診斷技術的發展,為防止嚴重先天畸形,和嚴重遺傳病患兒的出生提供了手段。

這裏提到的產前檢查,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懷孕期間的檢查,而是指產前針對不同病所採取的一些特殊檢查,以達到診斷胎兒是否畸形、是否患有遺傳性及非遺傳性疾病的目的,然後跟據診斷結果進行選擇性流產或宮內治療。產前診斷已成為世界各國當今應用最廣、實用價值最為顯著的預
防性優生措施。

1) 高齡孕婦
指孕婦的年齡超過35歲。據統計,普通年齡孕婦分娩的的活產嬰兒染色體異常者為0.5%,而孕婦年齡超過35歲時,胎兒染色體異常風險率為1%~2%,超過40歲,染色體異常的風險率上升為8%。

2) 父親年齡大於或等於50歲
有統計表明,如父親年齡超過55歲時,生先天性愚型孩子的可能性較普通年齡增加2倍。

3) 有過一次流產,流產兒診斷為染色體異常或有過2次孕早期自發流產的孕婦。
50%~60%的孕早期自發性流產兒有染色體異常。

4) 曾分娩過1例先天性愚型的患兒。
有統計認為同胞再次出現先天愚型的風險率為1%。

5) 孕婦為X連鎖隱性遺傳病基因攜帶者。
如血友病及假性肥大性肌營養不良等,其遺傳規律是男性發病,若產前不能做出疾病診斷者,可測胎兒性別,選擇保留女胎,流產男胎。

6) 有遺傳性代謝缺陷病。

7) 父母一方有染色體異常。

8) 一級中屬(父母、兄弟、姐妹)有神經管缺陷畸形兒史。
有統計認為其子代再顯風險率為1%~5%。

9) 懷孕早期(前三個月)曾患高熱或嚴重病毒性感染史。如懷孕早期患風疹可使胎兒發生先天性心臟病。

10) 懷孕前後曾長期服用不適當的藥物或接觸大量X綫照射。

11) 曾生育過血型不合性溶血病的小兒。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孩子夏季高熱不一定是感冒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普通細菌性痢疾大家了解較多,一般發生在夏季,起病急,有發熱,腹瀉頻繁,大便呈粘凍樣並含膿血,常伴有惡心、嘔吐、腹痛和病前往往有不潔飲食史,大便可培養出痢疾桿菌。但當小兒僅有高熱而暫時未出現嘔吐、腹瀉等腸道癥狀時,易被誤認為「感冒」而延誤治療。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多見于2~7歲體質較好的小兒,臨床表現為:
1) 高熱
2) 全身中毒癥狀嚴重
3) 反覆抽搐
4) 昏迷或迅速出現休克
5) 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亡


故對在夏秋季小兒突起高熱,特別是體溫超過40℃,且不易退,儘管無腹瀉、嘔吐等胃腸道表現,不要草率地看將它看成是「感冒」,僅服一些感冒退熱藥。特別是除發熱外小兒表現為精神差、呻吟、氣促、面色蒼白、抽搐時,家長應高度警惕該病,立即送孩子到醫院請兒科醫師診斷,並取糞便化驗,以免延誤搶救時機。

小兒急性腎小球腎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小兒急性腎小球腎炎:警惕血尿、水腫、高血壓

急性腎腎炎(簡稱急性腎炎),是國內小兒常見的一種疾病,為泌尿系統住院患兒的首位,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大部份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小兒以鏈球菌感染為多見,四季均可發病,每年有1~2月及9~10月兩個發病高峰,多見於5~10歲兒童,男多於女,男女之比為2:1。


起病前1~3周,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膿皮病,起病急,臨床以血尿、少尿、水腫和高血壓為主要表現。病情輕重不一,輕者甚至無臨床癥狀,僅在尿檢時發現異常,重者短期內出現循環充血、高血壓腦病、急性腎功能衰竭,如不及時搶救,將迅速危及生命。因此對急性腎炎的患兒,尤其在2周內,一旦出現以下徵兆,應送醫院及時治療,以免延誤及危及生命。


1) 尿量明顯減少,甚至無尿。

2) 腎炎患兒突然出現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以及煩躁不安等表現,較大兒童腹痛或胸悶不適。

3) 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眼花或一過性失明,甚至抽搐。該病在急性期1~2周內宜臥床休息,密切監測血壓及尿量,適當限制飲食中蛋白質及鹽和水的攝入。

佝僂病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佝僂病:由缺乏維生素D引起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由於維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癥,主要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由於維生素D缺乏,使體內因鈣、磷代謝失常,鈣鹽不能正常地沉著在骨骼的生長部份,而引起骨骼病變,同時可影響神經、肌肉、造血及免疫等組織器官的功能,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該病為我國重點防治的小兒多發病「四病」之一。


早期臨床表現有:
1) 易驚
2) 煩躁
3) 多汗
4) 枕秃等

逐漸出現骨骼肌肉癥狀,如:
1) 顱骨軟化
2) 窗門晚閉
3) 出牙遲
4) 胸廓畸形
5) 脊柱側彎
6) 下肢變形
7) 骨折等

肌張力低下時,易患肺炎、腸炎,伴有低鈣,還可出現全身警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痙攣等病癥危及生命。

典型的佝僂病診斷不難,必要時可結合測血液中鈣、磷、鹼性磷酸酶及攝X綫骨片協助診斷。
治療方法主要採取綜合治療,供給豐富營養,儘量母乳餵養,多曬太陽,不要久坐,久站及走,以防止骨骼畸形,在醫師指導下補充維生素D製劑及鈣劑。

如對於常規量維生素D治療無效的佝僂病患兒,應警惕因遺傳性疾病或肝腎疾病所致的非營養性佝僂病,也叫抗維生素D佝僂病。它不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而是由於代謝紊亂所引起的一組疾病,臨床上均有生長遲緩、身材矮小的表現,常規量維生素D不能預防和治療這類佝僂病,常需作特殊治療。


以下幾點提示有抗維生素D佝僂病的可能,應及早到醫院找兒科醫師診治,以免引起嚴重骨骼畸形。
1) 常規量維生素D治療無效的佝僂病患兒。
2) 2歲以後仍有較明顯的佝僂病表現,特別是父母為近親婚配。
3) 身材矮少,合併發生多尿等其他癥狀者。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別忽視孩子脾氣的突然感染


這裏說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指病毒、細菌或結核菌等侵入大腦引起的各種腦膜炎的總稱,包括細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和結核性腦膜炎等。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典型的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頸強直、精神行為改變,部分出現抽搐、嗜睡、昏迷,亦可出現跛行、手腳不便、口角歪斜、流涎及伸舌等歪斜等。年齡越小,臨床表現越不典型,有的僅表現為雙眼凝視,看著一個地方不動,不活潑,前窗膨隆,且併發癥多,死亡率高。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特別是化膿性和結核性腦膜炎,早期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是決定預後的關鍵,但有的小兒由於早期癥狀不典型,未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往往誤了早期治療。治療得晚,即使治好了,大多也遺有嚴重的後遺症,如腦積水、癲癇、耳聾、視力障礙及運動智力方面的缺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必要的負擔。


當孩子感冒發熱後(也可無明顯發熱),脾氣突然變了,如以往活潑的孩子變得精神淡漠,表現為不活潑、凝視、總想睡,或變得脾氣暴躁、易怒、好哭,做父母的不要把它看作是孩子一般的脾氣改變,而應想到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早期表現,孩子越小越要提高警惕,特別是伴嘔吐或搖頭,用手打頭,頭痛時更應高度警惕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應立即到綜合醫院檢查,以明確診斷,爭取盡早得到及時治療。


該病後遺癥和死亡率的發生各家報道不一,這裏值得一提的是頭顱CT不能代替腦脊液的檢查,部分家長因懼怕腰部穿刺,拒絕進行腦脊液檢查,往往貽誤診治。


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主要是針對不同病因治療和對癥治療。

腸套叠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腸套叠:常見於小寶寶一陣陣地哭鬧


腸套叠是指腸管的一部分及其附著的腸系膜套入到鄰近腸腔內的一種腸梗阻,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一種急腹癥,以4~10個月嬰兒最多見,2歲以後逐漸減少,男孩發病率較女孩高,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認為是飲食的改變、腹瀉、腸炎、全身病毒感染等引起的腸蠕動功能紊亂,產生了不規則的腸蠕動,使腸管的一段套入另一段。


典型的表現是腹痛、嘔吐、便血和腹部腫塊。


腹痛時由於小寶寶小,尚不會訴說,故表現為一陣陣哭鬧不安、屈腿、雙臂亂動或用手抓按腹部,面色蒼白或出汗。以上癥狀反復發作,早期全身情況尚好,不發熱,但有食欲不佳或拒吃奶,如未及時發現處理,可發生腸壞死或腹膜炎,小兒可出現高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有的小寶寶平時健康活潑,卻突然哭鬧不安,持續10~20分鐘,轉安靜或入睡後又反復發作,特別是哭鬧時用一般方法如餵奶、抱、哄,但仍啼哭不止,此時應警惕腸套叠的可能,家長須及時帶孩子就診,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典型的跟據病史及體檢即可診斷,對於早期不典型病兒應到醫院檢查,可做空氣或鋇劑灌腸檢查。治療在早期可進行非手術治療,後期祇有採用手術治療。

輸卵管妊娠 (宮外孕一種)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輸卵管妊娠:致命性的腹痛


輸卵管妊娠是異位妊娠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即精子和卵子結合後形成孕卵,這個「結晶」在向子宮腔移行的過程中,停留在輸卵管內發育,直接植入管壁肌層,破壞肌層微血管,造成腹腔內出血,嚴重者陷入失血性休克,處理不當可危及生命。

以下病史有助於輸卵管妊娠的早期診斷:
1) 慢性輸卵管炎
輸卵管腔常因炎癥而變得狹窄,導致孕卵運行受阻而滯留管腔內。

2) 輸卵管周圍炎
流產後或足月經後的感染、闌尾炎引起的盆腔腹膜炎均可產生輸卵管周圍炎,使輸卵管功能和結構改變。

3) 輸卵管手術史
輸卵管吻合術和成形術後遺留的手術疤痕,可致管腔通暢不良。輸卵管結紮術後偶有再通,但結
紮部位狹窄,影響孕卵輸送。

4) 宮內節育器避孕
採用宮內節育器避孕者較用其他工具避孕者,輸卵管妊娠發生率高12倍,但亦有持不同意見者。


輸卵管妊娠時,最可怕的是發生失血性休克,但在此之前,常有以下表現:
1) 腹痛
孕齡婦女下腹疼痛是輸卵管妊娠的最早信號,表現為下腹一側隱痛或酸脹感。如輸卵管破裂或發生流產,腹痛則突然發生,較劇烈,常伴有惡心嘔吐。開始疼痛局限於下腹部,以後才蔓延至全腹。當血液積聚在盆腔最低處------子宮直腸窩時,患者常有肛門墜脹和排便感,為此,有時容易將輸卵管妊娠誤認為腸道疾病。

2) 停經
多數患者出現腹痛或陰道流血前有短暫停經史,一般在6周左右。停經後少數患者有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偏食等。

3) 陰道不規則出血
常表現為不規則點滴狀,淋漓不盡,深竭色,量少,一般不超過月經量。

4) 下腹部包塊
反復腹痛、病程遷延者多見。

當一個已婚孕齡婦女出現以上早期信號時,就必須立即到醫院婦產科進一步檢查,根據病情選擇B超檢查、後穹隆或腹腔穿刺、血液ß-HCG測定等。切不可掉以輕心,否則一旦出現反復暈厥和失血性休克,則後果嚴重,直接危及生命。

前置胎盤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前置胎盤:妊娠晚期無痛性出血


正常妊娠時,胎盤附著子宮體的前壁、後壁或側壁,如果胎盤部分或全部附著於子宮下段或覆蓋在子宮頸內口上,則稱為前置胎盤。其典型的臨床表現有:

1) 妊娠晚期無痛性陰道出血
2) 貧血
3) 產褥感染
4) 產後出血
5) 胎頭高浮
6) 胎位異常等

前置胎盤是妊娠晚期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部份患者發生急性大出血,嚴重威脅母兒生命。

前置胎盤可分為三種類型:
1) 完全性前置胎盤
2) 部份性前置胎盤
3) 低置胎盤


下列孕婦應視為前置胎盤高危人群:
1) 多產婦
2) 多次剖宮產者
3) 以前有產褥感染史者
4) 胎盤面積過大者


前置胎盤早期信號有:
1) 陰道出血
妊娠晚期無痛性陰道出血是前置胎盤的主要早期信號。初次出血量不多,以後一次比一次增多。出血常在不自覺中反復發生,有時患者半夜睡醒,才發現自己已臥在血泊之中。陰道出血發生時間的早晚、反復發作的次數、出血量的多少均與前置胎盤的類型有很大的關係。完全性前置胎盤初次出血的時間較早,約在妊娠28周左右,出血次數較頻,出血量較大,往往一次大量出血就使病人進入休克狀態;低置性前置胎盤初次出血多發生在妊娠37~40周或分娩開始時,量也較少;部份性前置胎盤初次出血的時間和出血量介於完全性和低置性兩種類型之間。

2) 貧血
因反復多次出血,孕婦常出現貧血。其貧血程度與出血量呈正比。

3) 胎頭高浮
因胎盤位置低,阻礙胎頭入盆。

4) 血管雜音
在耻骨聯合上方或兩側聽到與母體脈膊一致的風吹樣雜音。

如孕婦出現妊娠晚期無痛性陰道出血,一是不要驚慌,二是立即到醫院產科就診。若病情允許,可首選B超檢查,以明確前置胎盤及其類型的診斷。值得提出的是,若妊娠中期B超檢查發現胎盤位置較低,不要過擔心存在前置胎盤,應定期隨診,因部份位於子宮下段的胎盤可隨妊娠的繼續而變為正常位置的胎盤。

妊高徵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妊高徵:常發生在妊娠20周後


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簡稱妊高徵,是孕婦特有的疾病,常發生在妊娠20周後,臨床以水腫、高血壓、蛋白尿癥候群為特徵,重癥時出現抽搐、昏迷,也稱為子癇。嚴重者繼發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腦溢血和胎盤功能不全,是導致母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哪些孕婦易發生妊高徵?
1) 初產婦

2) 孕婦年小於20歲或大於35歲

3) 孕周大於32周

4) 身材矮胖者。一般按體重指定判定,體重指數等於體重(kg)被身高(cm)的平方
除,再乘以100。如體重指數大於0.24則為肥胖型。

5) 有家族高血壓史者

6) 重度貧血者

7) 妊娠合併血管疾病,如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炎和糖尿病者等。

8) 子宮過度膨大者,如巨大兒、多胎妊娠。

9) 重體力勞動或工作異常緊張者。

對上述因素,特別是數項並存者,應尤其注意妊高徵的危險信號,一旦得到診斷則能及時治療,這對於改善母兒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在文化教育較為普及的今天,仍有一部分孕婦認為妊娠至分娩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不願意進行產前檢查,甚至出現妊高徵危險信號時,仍視而不見,當病情發展到危及孕婦和胎兒生命時才來就診,這是多麼可怕的麻木。


妊高徵早期信號時主要有:
1) 水腫
其特點為孕婦休息後下肢浮腫仍不消失,或全身凹陷性水腫又無其他原因解釋。水腫由踝部開始,漸向小腿、大腿、腹壁、外陰部和全身蔓延。有時體表雖然無明顯浮腫而每周體重增加超過0.5kg時,稱為隱性水腫,應予以重視。


2) 高血壓
孕前無高血壓史,妊娠20周以後血壓增高至17.3/12kPa(130/90mmHg)以上,或與基礎血壓(妊娠前或妊娠20周以前的血壓)相比,收縮壓升高41Pa(30mmHg),舒張壓升高2kPa(15mmHg)以上,應診斷為血壓異常。


3) 蛋白尿
略遲於血壓升高,開始量微少。一旦發生蛋白尿,應予重視。


4) 妊娠中期平均動脈壓
在孕期第22周至第26周測量血壓,將舒張壓加上三分之一脈壓即得平均動脈壓。據報道,正常血壓的孕婦平均動脈壓高於12kPa(90mmHg)者,約50%在妊娠晚期發展為妊高徵;平時動脈壓等於或低於12kPa(90mmHg)者,91.27%可保持正常血壓。


5) 自覺癥狀
除有水腫、高血壓和蛋白尿外,孕婦出現一系列自覺癥狀,如頭痛、眩暈、嘔吐、眼花和視力障礙等,表示顱內血管病變進一步發展,此時是子癇的先兆階段。妊高徵的嚴重併發癥如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腦溢血、胎盤功能不全和胎盤早期剝離等亦多見於這一階段,即先兆子癇。


所以,孕婦一旦出現水腫、高血壓和蛋白尿應該到婦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檢查,如監測血壓變化,眼底檢查,肝功能測定,血、尿常規檢查,胎心監護和胎盤功能檢查等,積極預防和控制先兆子癇和子癇,減少併發癥的發生。

Thursday, November 15, 2007

垂體腺瘤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垂體腺瘤:巨人癥和異常肥胖者的發源地


許多人都夢想自己有著高大的身材、寬闊的肩膊、發達的四肢、健康的身體。但誰會想到當自己擁有「巨人」般的身材時,你可能就患有垂體腺瘤疾病了。垂體腺瘤的發病率約佔臚內腫瘤的10%,發病高峰年齡在20~50歲,病程較長且隱匿,早期常常表現為垂體微小腫瘤。


垂體腺瘤是包括一系列垂體部位腫瘤的總稱,國際上,1963年提出垂體腺瘤可分成有分泌功能和無分泌功能的腺瘤兩大類。其中有分泌功能的腺瘤包括泌乳素瘤、生長激素腺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瘤、促甲狀腺激素腺瘤和混合性腺瘤等,佔65%~80%;無分泌功能的腺瘤包括未分化細瘤和瘤樣細胞瘤等,佔20%~35%。


垂體腺瘤根據不同的類型,大小和其生長的方向而產生不同的癥狀,但主要有內分泌癥狀和神經功能障礙兩種,可以表現為女性閉經、無知覺的溢乳、結婚後久不能懷孕或流產,男性有陽痿、睪丸縮小、毛髮稀少、肥胖、乳房發育和溢乳;也可以表現為巨人癥和肢端肥大癥、向心性肥胖、甲狀腺腫大,或者是垂體功能低下而引起侏儒癥、尿崩癥;還有發現到晚期出現頭痛、視力減退、顳側偏盲、癲癇甚至偏癱。


垂體腺瘤的治療主要是靠手術、放射化療,而且治癒率較高,5年的控制率在80%~90%。儘管垂體腺瘤自然生存期長,大多為良性疾病,但它引起的內分泌紊亂可以併發其他疾病,從而影響患者的自然壽命。因此,對提高該病的認識,及早診治,可以阻止病情向晚期方向發展。

1) 閉經---溢乳---不孕三聯癥。
多發生在20~30歲的女性,早期可伴肥胖、減退性欲、月經紊亂或女性男性化(乳房萎縮、
毛髮增多、喉嚨增粗、聲音低沉)。

2) 巨人癥或肢端肥大癥。
青春發育期往往生長較快,表現為巨人癥,成年時期則為骨關節明顯粗大、大下巴、大鼻子、大
口唇等,表現為肢端肥大癥。早期還出現精力旺盛、性欲亢奮、毛髮增多。

3) 向心性肥胖。
因脂肪代謝紊亂導致頭面部及軀幹脂肪增多,而臉呈圓形,背頸部後面的脂肪層增厚,俗稱滿月
臉、水牛肩。這是一種病態的肥胖。

4) 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腫大伴有局部震顫,可有突眼、易激動、多汗、心動過度等。

5) 尿崩癥。
少數腫瘤壓迫垂體後葉或下丘腦所致。

6) 垂體功能低下癥狀。
多發在30~50歲的男性,多為無分泌功能的腺瘤。兒童患者有發育障礙、身材矮小、智力低
下的垂體性侏儒癥;成人患者表現為性欲減退、陽痿、外生殖器縮小、第二性徵不明顯,還有畏
寒、少汗、疲勞、乏力、精神萎靡、嗜睡、易產生低血糖和低鈉血癥。


大家從上面可以了解到垂體腺瘤早期信號一般是內分泌功能紊亂產生的一系列癥狀,大多數患者去看內分泌科較為合理,但如果是生長發育成為「巨人」或異常的肥胖體形,可能垂體裏面就有微小的或正在生長的腺瘤,可以醫院的內分泌科或腦外科進行PRL、GH、ACTH值興奮試驗,攝頭蝶鞍部X片、CT及MRI等檢查,一旦確定是垂體腺瘤,可根據病情在腦外科和腫瘤科進行經顱或經蝶竇手術或放射治療。

泌乳素瘤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泌乳素瘤:溢乳、閉經或陽痿、不育


泌乳素瘤是垂體瘤中最常見的有功能的腫瘤,女性患者遠多於男性,尤以20~30歲婦女為多。


早期女性表現為:
1) 閉經
2) 溢乳
3) 不育


男性則表現為:
1) 陽痿
2) 性欲減退
3) 不育
4) 溢乳等


及時發現,合理治療,療效會較好,如未及時治療至疾病晚期,隨著垂體腫瘤體積的增大,可出現頭痛,視力減退,眼科檢查發現視野缺損及視神經萎縮,尤其男性病人因忽視性功能減退癥狀,絕大多數病人被確診時已屬晚期。此時,治療效果差,手術不易完全切除乾淨而致復發。故應提高警惕,遇以下情況屬泌乳素瘤的危險信號:

1) 中、青年女性無誘因性經閉
2) 月經稀少
3) 性欲減退,陰道分泌減少;男性陽痿、不育
4) 非產後乳房可擠出白色液體
5) 男 、女青少年生長速度明顯減慢。
6) 排除藥物(如滅滴靈、甲氰咪胍、雌激素類避孕藥)等因素影響,血泌乳素>200um/L者。


有以上早期危險信號者,應及早到醫院找內分泌科醫生檢查,通過檢測血液中PRL或TRH興奮試驗,以及做垂體CT或磁共振等可明確診斷。及早治療預後較好,如任其發展,將產生嚴重後果,並增加治療困難。

骨質疏鬆癥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骨質疏鬆癥:全身骨痛、駝背、易骨折


骨質疏鬆癥多見於老年女性,它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其特點是低骨量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和易於骨折。其本質就是骨組織的退化。造成這種退化的原因一方面與年齡增加、生命機體的自然老化、衰老過程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後天的生長、發育、營養、運動以及疾病、生活習慣、生存環境等因素有關。


骨質疏鬆早期往往無明顯不適,當骨組織退化到一定程度時,可表現為全身性骨痛或腰背痛、駝背、身高縮短,在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其中上肢前臂遠端和椎體骨折最常見,髋部骨折是最嚴重的後果,是致殘和死亡的最重要原因。1年內有12%~30%的患者死亡。


有以下情況應考慮骨質疏鬆發生的可能:
1) 60歲以上老人,因輕微暴力引起骨折者。
2) 絕經期前(40~45歲)及絕經期婦女,尤其是低體重者。
3) 有骨質疏鬆癥家族史。
4) 糖尿病、甲亢、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腎功能不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5) 平時運動少,有不良生活嗜好,如長期吸煙、酗酒者。
6) 因病需要長期服激素或免疫抑制者。
7) 長期制動如腦出血後遺癥。


有上述情況者,應及時、定期到醫院找內分泌科或骨科醫生檢查,骨質疏鬆重在預防,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過高蛋白飲食,加強戶外活動,去除不良嗜好如吸煙、酗酒,限制咖啡和茶飲用量,多飲牛奶,適量補充鈣,絕經期婦女進行雌、孕激素替代治療等措施,均有預防骨質疏鬆發生的作用。一旦確診,應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以避免骨折而致殘。

成人型甲減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成人型甲減:乏力、怕冷、浮腫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簡稱甲減),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甲狀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應不足所致的一組內分泌疾病。多見於中年女性,起病緩慢,開始癥狀無特徵,僅僅有怕冷、少汗、乏力、胃口差。典型者除上述表現外,還有嗜睡、便秘、月經過多、少言懶語、動作緩慢、面色蠟黃、表情淡漠、浮腫、心動過緩、心音減弱、血壓偏低等。嚴重者可出現粘液水腫性昏迷。病人往往因浮腫、蛋白尿易誤認為腎炎或特發性水腫,或因心包積液誤認為心包炎、SLE(紅斑狼瘡)。


據統計以下人群有發生甲減的危險:
1) 頸部包塊,尤以中年女性者居多。
2) 甲狀腺手術後。
3) 因甲亢行碘治療後。
4) 因腫瘤作頸部放射治療後。


這些高危人群如出現怕冷、乏力、嗜睡、懶言少語、浮腫等情況時,應及時到醫院找內分泌科醫生,通過測定血中甲狀腺激素(T3、T4)和痙體激素(TSH)及其他相關檢查可以明確診斷,並及早進行甲狀腺素的替代治療。

甲亢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甲亢:煩躁、多汗、心慌、脖子粗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甲狀腺功能增強,分泌甲狀腺激素過多所致的一組臨床綜合癥。其中以彌漫性甲狀腺腫并甲亢最常見。多發生於20~40歲的女性,男女之比例為1~4:6。

甲亢一般起病緩慢,病人表現輕重不一,典型者較易診斷,主要表現為:
1) 煩躁
2) 激動
3) 雙眼突出
4) 頸部甲狀腺增大
5) 易飢餓
6) 食量大增
7) 怕熱
8) 出汗增多
9) 失眠多夢
10) 心慌
11) 手震等

不典型者易漏診或誤診為神經官能癥。有人統計,臨床實踐中約20%的甲亢病人的臨床表現是不典型的,據北京醫大附一醫院、海軍總醫院等醫院統計,甲亢的誤診漏診率為14%~30%。甲亢如未及時診斷和治療,往往可波及病人的心臟或運動系統,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


除上述典型表現需考慮甲亢外,以下情況不典型病狀也需考慮甲亢可能:
1) 不明原因的心動過速,或陣發性、持續性心房纖顫(一種心臟的心律失常)、心率快者。

2) 攝食增多,體重下降,腹瀉者。

3) 排除外眼眶內腫瘤、血液病、顱底腫瘤的單側突眼。

4) 男性勞累後或飽餐、情緒激動時突然雙下肢或四肢肌無力者。

5) 多慮、寡言、抑鬱等精神癥狀,尤其是老年人。


有以上情況者,應及時到醫院找內分泌科醫生,抽血測甲狀腺激素,必要時做甲狀腺吸腆率測定或TRH興奮試驗。及時治療甲亢可得到良好控制直至痊癒。延誤診治,出現嚴重併發癥或甲亢危象,將增加治療難度並增加危險性。

糖尿病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糖尿病:多飲、多尿、多食、消瘦


糖尿病是一組由遺傳的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高血糖為主要共同標志的臨床綜合徵,主要因胰島素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所致。它主要的表現是:
1) 口渴
2) 多飲
3) 多尿
4) 多食
5) 體重減輕


不典型者可僅有:
1) 乏力
2) 易疲勞
3) 視力下降
4) 頑固性外陰痕癢 (只限女性)


少數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甚至可無不適表現。


糖尿病晚期可引2起全身多個臟器損害。


糖尿病是影響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目前全世界約有1.2億糖尿病病人,我國約有1000多萬,主要是II型糖尿病。據統計發現:糖尿病的發生與年齡和體重超重有明顯關係,年齡在40歲以上者患病率高。並且隨著經濟發展和我們日常生活方式的改變,如吃高糖、高脂肪、高蛋白飲食、活動量減少等情況,糖尿病患病率正在逐漸上升。在糖尿病人群人,冠心病、腦梗塞、腦出血、雙目失明、肢端壞疽而截肢致殘的發生率明顯高于非糖尿病人群。目前,糖尿病及其所產生的併發癥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被稱為現代隱形殺手。


以下情況要考慮有糖尿病的可能:
1) 多飲、多食、多尿癥狀。

2) 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特別是原來超重或肥胖者。

3) 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齡大於40歲。

4) 皮膚騷癢,反覆出現癤腫或皮膚潰癢經久不癒者。

5) 有一過性高血糖史或尿糖陽性史。

6) 有餐後低血糖(表現為頭昏、乏力、心慌、全身出冷汗,甚至惡心、嘔吐,發作時血糖低於2.8mmol/L)發作史者。

7) 視力下降

8) 有巨大兒(出生體重>4公斤分)娩史的女性或有陽痿癥狀的男性。

9) 患嚴重胰腺炎或胰腺癌、甲亢等病,以及因病長期服用激素者。


有上述危險信號者,應及早到醫院找內分泌科醫生診斷,如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和胰島素釋放試驗,盡量早期診斷,及早治療。糖尿病患者如能控制好,與正常人壽命無明顯差異,但如延誤診治至疾病晚期,則治療效果不佳。最重要的是提倡合理飲食、適量運動,保持理想體重對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有重要的作用。

Sunday, November 11, 2007

惡性組織細胞病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惡性組織細胞病:癥狀與白血病相似


惡性組織細胞病(簡稱惡組)是一種血液的惡性疾病,主要累及淋巴和造血器官。它具有與白血病及惡性腫瘤相似的細胞惡性增生的特徵,故稱之惡組。

該病病因不明,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年齡最小者為7個月,最大者78歲,以20~40歲青壯年為多見,男女之比約為3:1。臨床有高熱、肝脾淋巴結腫大、全血細胞減少及進行性衰竭。晚期可有黃疸、腹水,病程進展快,來勢凶猛,病死率極高,多死於感染、出血、肝腎功能衰竭。

臨床上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在6個月內)、惡急性(6個月~1年)和慢性(1年以上)。該病大多數為急性型。發熱為首見及常見癥狀(97%),多數為不規則高熱,少數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發熱常持續不退,並隨病情進展而升高,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療無效,有時伴有畏寒甚至寒戰。約80%的病人在發熱同時有肝、脾淋巴結因組織細胞浸潤而進行性腫大。脾大較肝大為多見,且與發熱有關,即發熱時脾增大,熱退時脾縮小。淋巴結腫大以頸部及腋下最為常見,多為黃豆至蠶豆大。部分病例由腫大淋巴結壓迫膽管或肝實質細胞損害,可出現黃疸和腹水。全血細胞減少引起進行性頭昏、乏力、面色蒼白、消瘦、出血及繼發感染等為本病的特徴。

惡組細胞浸潤非造血器官受累的表現:
1) 肺部病變很多見,患者有咳嗽、咯血,胸片示有片狀模糊陰影、胸腔積液,並可出現呼吸衰竭導致死亡。

2) 特異性皮膚損害,表現為浸潤性斑瑰、結節、丘疹和潰瘍,皮膚腫瘤及獅子臉等,嚴重者出現剝落性皮炎。皮損多見於四肢,有的呈向心性分布。

3) 腦部受累,臨床可見腦膜炎、失眠、截癱、尿崩癥及眼球突出、鼻咽部肉芽腫等。

4) 其他如累及心臟出現心肌炎、心包炎及心律失常,累及胃腸道引起腹痛、腹瀉、上消化道出血及腸穿孔、梗阻等癥狀,甚至引起死亡。

5) 少數慢性型惡阻,起病緩慢,早期常無自覺癥狀,有的僅表現皮膚丘疹、結節或潰瘍等,往往不引起人們注意。有的主要表現為間歇性發熱,輕度脾腫大和貧血,癥狀較輕,能自行緩解,直至數十年後方始出現上述急性和典型的癥狀。


綜上所述,惡性組織細胞病有以下幾方面的早期信號。
1) 周期性或持續性長期發熱,應用各種抗生素治療無效,或激素在早期暫時有效。

2) 發熱並伴有肝、脾及淋巴結進行性腫大,轉氨酶增高。

3) 不明原因出現進行性頭昏、乏力、臉色蒼白。

4) 反復牙齦出血,皮膚瘀點瘀斑,出血不重而貧血明顯者。

5) 不明原因短期內出現消瘦、虛弱、全身黃疸。

6) 皮膚反復出現浸潤性皮下結節、斑塊、丘疹、潰瘍,嚴重者出現剝落性皮炎。

7) 全血細胞(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呈進行性減少。

8) 發熱並伴有腹部腫塊、腹痛、腹瀉、進行性消瘦。

9) 頑固性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及腹水。

若發現上述早期癥狀,應立即去醫院血液科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做B超、骨髓細胞學、外周血細胞離心等檢查,以確診是否患有惡組細胞病。

血友病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血友病:關節反復出血為多見


血友病是一組遺傳性出血性疾病,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限制,只知道這種出血性的疾病輸血後能止血,要經常輸血,與血交了朋友,因此稱為血友病。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發現人體出血後能凝固是與13個凝血因子的參與有關。缺一不可。而血友病就是因缺乏其中某一因子。例如:





1) 血友病A,也稱血友病甲,即傳統所稱的血友病,是VIII(第八)因子缺乏導致血液不能凝固而出血;



2) 血友病B,也稱血友病乙(IX因子缺乏癥),是IX(第九)因子缺乏引起出血;



3) XI(第十一)因子缺乏癥即以往稱為血友病丙。






這一組先天性出血性疾病,血友病A約佔85%,其次為血友病B,血友病丙較少見。三者之此為16:3:1,我國三者之比為28:5:1,但總的血友病發病率遠較歐美的發病率為低。近年來由於治療有進展,患者的壽命延長,血友病基因攜帶者增多,因此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也有女性患血友病A的報道。






該病的主要表現是軟組織、肌肉、負重關節反復出血,尤其膝關節出血為多見,臚內出血可造成死亡。終生因輕微損傷和手術有長時間出血的傾向,重型可在結扎臍帶時就出血不止。輕者常在拔牙、小手術後出血不止時才發現。確診需要經過實驗室檢查。








注: (0)為「次方」



血友病是怎樣引起?
它是一種性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正常男子性染色體為XY,正常女子染色體為XX。如果性染色體X異常為X(0),因此X(0)Y為男性血友病A染色體,X(0)X為女性攜帶者的染色體,X(0)X(0)為女性血友病A染色體體。



血友病的遺傳方式有:
1) 患有血友病A的男子與正常女子結婚,其子女本身都不是血友病A的患者,但其女兒100%為血友病A攜帶者,因此只能生男孩不能生女孩。







2) 若正常男子與血友病A攜帶者的女性結婚,則其兒子中有50%可能發生血友病,其女兒中50%有可能為血友病A攜帶者。


3) 患有血友病A的男子與攜帶血友病A的女子結婚,則其子女中男女均可能患血友病A,也可能有正常的兒子及攜帶血友病A的女兒。




4) 患有血友病的男子與患有血友病的女子結婚,則其子女都是血友病患者,應禁止生育。


由此可見,血友病A患者是終生的疾病,如不能早期發現,一旦遇上外傷累及血管,將帶來嚴重後果,甚至危及生命。

要及早診斷此病,就必須對以下早期信號引起重視:
1) 自幼兒期出現輕微碰傷後即出血不止,或出現皮膚大塊紫斑者。

2) 青壯年輕微外傷或體力、體育活動時出現軟組織、肌肉血腫且不容吸收者。

3) 拔牙、小手術後出血不止,且持續時間較長者。

4) 碰傷後或自發性出現關節腔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持續數天或數周者。

5) 外傷後出現一過性或自發性頑固性血尿,呈突發性或漸進性者。

6) 有血友病家族史者,對孕婦妊娠三個月內應進行產前檢查,確定胎兒是否患有血友病。



得了血友病應做好以下防治工作:
1) 盡量避免創傷或進行較重的體力活動,如一定要參加劇烈的體育活動,應先輸注血漿或VIII(第八)因子血液製品。

2) 盡量避免手術,如必須做手術,應在手術前做好充分準備,輸注血漿或VIII因子血液製品。避免肌肉注射。

3) 禁用抗凝藥物及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甚至活血化瘀的中草藥也避免服務。

一旦發現有出血,如在活動部位應及時固定,減少活動,立即在醫院進行春代治療,要做到血液新鮮,輸注的量要充足,間隔不超過12小時一次,速度盡量快。因為有的製劑在冷沉澱室溫下,放置1小時其活性喪失50%。新鮮血漿也應在4小時內輸完。

白血病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白血病:骨痛、出血、乏力要警惕


白血病是一種常見的血液惡性腫瘤,俗稱血癌。佔癌癥總發病率的5%,是10種高發惡性腫瘤之一。可發生於各年齡段,但兒童和青壯年最常見,為35歲以下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根據起病的緩急及病程的長短,可分為急性和慢性。


急性白血病:
多見於青少年,主要表現為貧血,即臉色蒼白、頭昏、眼花、乏力,並日漸加重,在很短的時間內(2~3個月)達到嚴重貧血,因此起病急、發病快;有的病人有牙齦、鼻腔、皮膚出血。嚴重的還有大便黑色或鮮紅血,小便有血尿,甚至顱內出血。顱內出血是造成病人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另外有的發熱低於攝氏38.5度,可伴有出汗,多為該病的發熱。由於製造的白細胞多,代謝旺盛所致,體溫也可高於攝氏38.5度。有的怕冷無汗,這是由於抵抗力降低,感染了病毒、細菌等微生物所致。還有的白血病細胞浸潤全身各組織及臟器,引起頭痛、嘔吐、偏癱、截癱,肝、脾、淋巴結腫大等多種表現。是造成組織和臟器損害引起多臟器衰竭而死亡的原因之一。


慢性白血病:
多見於40歲以上的患者,起病緩慢,早期常無自覺癥狀,隨後可有乏力、低熱、體重減輕等表現,這些現象往往不引起注意,常常是病人自己摸到左上腹有包塊或體檢發現脾臟腫大,或其他疾病引起發熱檢查血象,才發現白細胞增多而進一步檢查確診,大多數慢性患者2~3年後進入加速期,不久轉為急性白血病。此時就不太可能再轉為慢性,因此醫學上稱為急變期,常因治療無效而死亡。


白血病是怎樣引起的,至今尚未完全明確,但一般認為與物理因素尤其是放射物質、化學物質(包括藥物,尤其是用於製鞋、製革、橡膠、油漆、汽油含苯的溶劑);遺傳因素,如雙親之一患有腫瘤,則其小女比一般人更易患腫瘤。先天遺傳基因正常的人,這就在於上述因素長期或大劑量的作用損害了基因,也容易患腫瘤。最終是否發病,還取決於每個人自身的抵抗力。如果自身抵抗力強,就可以提這些遺傳基因異常的細消滅,甚至極少數的人發了病還可以自然好轉。


綜上所述,我們對以下疾病信號應加以警惕,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1) 父母或親兄妹中有患此種病史的人。

2) 長期接觸有毒性化學物質,如苯、油漆、染髮液等,同時又出現上述癓狀。

3) 凡是頭暈、乏力、臉色蒼白,並日漸加重的病人應及時做血象、骨髓象的檢查。

4) 牙齦、皮膚等部位反復出血,出血不重而貧血明顯者也需要進行血象、骨髓象的檢查。

5) 平時身體健康而出現肝、脾、淋巴結腫大者,必須去看醫生。

6) 不明原因低熱、盜汗、精神倦怠、體重減輕者。

7) 皮膚紫癜、月經過多,或拔牙後出血難以止血者。

8) 兒童出現骨骼關節疼痛,尤其胸骨下端局部壓痛明顯者。


有上述種種表現,應及早到條件較好的醫院,找血液科醫生就診,並做相應的檢查,千萬不能胎誤時間耽誤治療。

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癥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癥:頭昏倦怠、反復感冒


正常人外周血細胞細數一般為 4 x 10 (9次方) / L ~ 10 x 10 (9次方) / L(每升血液中白細胞數是40億~100億個),若白細胞總數持續低於 4 x 10 (9次方) ,稱為白細胞減少。如果出現頭暈、乏力疲困、食慾減退、低熱,或出現反復感染,如口腔炎、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皮膚感染等癥狀時,稱為白細胞減少癥。由於白細胞的主要細胞組成是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尤其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因此,當中性粒細胞絕對數低於1.5 x 10 (9次方) / L 時,稱為粒細胞減少(或中性粒細胞減少),完全低乏或低於1.5 x 10 (9次方) / L 時,稱為粒細胞缺乏。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程度常與感染的危險有明顯的相關性,中性粒細胞在 1 x 10 (9次方) ~ 1.5 x 10 (9次方) 時,感染危險性較低;0.5 x 10 (9次方) ~ 1 x 10 (9次方) ,有中度的感染危險性;低於 0.5 x 10 (9次方) 時 ,具有很大的感染危險性。感染時出現突然畏寒、高熱、頭痛、乏力、全身肌肉或關節酸痛、咽部疼痛、紅腫、潰瘍,口腔、食道、腸道、肛門、陰道等粘膜出現壞死性潰瘍,嚴重的肺部感染、敗血癥、膿毒血癥等,往往導致死亡。所以粒細胞缺乏又常稱為粒細腦缺乏癥。


引起白細胞減少的原因很多,根據其發病的機理主要有三個方面。


1) 白細胞生成減少
最主要的原因是放射性、化學物質(如苯等)和藥物,如氯霉素、解熱鎮痛藥等,它們引起白細胞減少,有的是因為超過了一定量,出現骨髓造血抑制引起;部分易感患者的白細胞減少,與劑量大小無關。因此,發現白細胞減少應引起注意。比如有的病人服用甲亢藥一個月才查血象,結果白細胞嚴重減少而造成死亡,這是嚴重的教訓。也有的是因為特別敏感,接觸少量放射綫或藥物就引起白細胞減少。因此,我們不要濫用藥,更不能據廣告用藥,也不能濫做檢查。比如有人堅決要做全身CT檢查,結果造成白細胞減少,長期得不到恢復,以上原因對引起白細胞減少癥都較重要,因此,一定要在醫師指導下服藥和進行醫療檢查。


2) 白細胞消耗破壞過多
白細胞消耗的原因主要是嚴重感染或慢性感染,慢性炎癥引起的感染主要是把原發病治好,白細胞的減少本身也容易引起感染。白細胞破壞過多的原因,主要是藥物過敏反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尤其常見的致敏藥物是氨基比林。


3) 粒細胞分布紊亂
主要是指白細胞集中於血管壁上,循環血液中白細胞減少,也稱為轉移性或性粒細胞減少,見於瘧疾、異體蛋白反應及內毒素引起。一般白細胞減少呈周期性,病程長,癥狀不明顯,多次骨髓檢查無明顯生成障礙者,主要是定期隨診,解除顧慮,不必過多依賴藥物,多數呈良性過程。


一般來說,白細胞減少只要沒有反復感染,預後是好的,但急性粒細胞缺乏癥死亡率較高,達25%,因此要早診斷,早期正規治療,10天後癥狀好轉者預後較好,反之預後不佳。


白細胞減少的早期表現主要有如下幾點:
1) 有接觸某些有毒物質歷史

2) 長期從事放射性、化學性職業者出現乏力頭昏等癥狀時。

3) 長期食欲減退,營養不良,低熱者。

4) 經常易患感冒,反復出現口腔炎、中耳炎、皮膚感染者。

5) 長期服用甲亢、糖尿病、抗結核及磺胺類等藥物治療疾病時,出現頭暈、乏力、倦怠等癥狀。


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到醫院查血象,明確診斷,及時治療,這樣才能不延誤病情。

再生障礙性貧血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再生障礙性貧血:皮膚發紫、發熱、乏力


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是由多種原因致造血幹細胞減少和(或)功能異常,從而引起血液含有的三種細胞成分即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明顯減少(全血細胞減少)的一種綜合癥。臨床表現為貧血、感染和出血。

再障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血液病,以青壯年患者居多。依據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和發病緩急,將再障分為急性和慢性。


急性再障:
1) 嚴重的出血和感染是急性再障的主要表現。

2) 其病急,來勢凶猛,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進行性貧血,多次多量輸血亦難維持血紅蛋白。

3) 出血趨勢十分嚴重,不僅皮膚粘膜出血,且有多處內臟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便血),泌尿生殖器出血(血尿),子宮出血及顱內出血。失血量較多,發熱和感染也較嚴重。口腔出血竈和粘膜潰瘍破壞了粘膜屏障作用。使細菌乘虛而入,感染擴散,發生敗血癥;

4) 體溫攝氏39度以上。

5) 嚴重感染常加重出血趨勢,出血又更容易繼發感染。而出血和感染都加重貧血,治療較困難。

6) 其預後不良,多於6~12個月死亡,死亡率高達50%左右,多死於臚內出血和感染。


慢性再障:
1) 多數起病緩慢,病程大於1年。

2) 以頭昏乏力、面色蒼白、氣促等貧血癥狀來就醫而診斷。

3) 其貧血的特點是呈緩慢性的發展,貧血與出血不成比例。

4) 使用抗貧血藥物(鐵劑、葉酸等)無效。

5) 慢性再障經治療後有50%的病例得以治療。


再障的發病原因,過去認為原發性再障(找不到原因)佔88%,繼發性再障為12%,由於近代醫學科學的發展,重視病因調查,已知繼發性再障佔50%,目前認為再障主要與藥物、化學、物理因素或病毒感染有關,他們直接損傷骨髓造血機能。尤其以藥物引起再障較為常見,氯霉素具有很高的危險性,使用氯霉素的患者再障發生率較對照組高6~20倍,與用藥劑量和療程無關。有的敏感體質者服用幾片氯霉毒就可引起,其次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的碘胺類、保泰鬆、阿斯匹林等藥,也可引起再障。苯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引起再障也不容忽視。


病毒性肝炎患者,再障平均發病率顯著高於一般人群,所有致肝炎的病毒均可損害骨髓造血,但80%丙型肝炎引起。


因此,早期診斷再障,尤其是進行有效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下列因素在生活中應引起高度重視:
1) 經常接觸有毒化學物質,如苯、油漆、染髮劑等,出現頭昏乏力,面色蒼白等貧血癥患者。

2) 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在肝炎恢復期,尤其是丙型肝炎出現發熱、皮膚紫癜者。

3) 服用氯霉素及解熱鎮痛藥,甲亢和糖尿病,抗結核等治療後出現貧血癥。

4) 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明顯減少且不明原因者。


發現有上述信號,一是立即到醫院液科確診。二是杜絕與上述藥物及化學物質接觸。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接觸放射性、化學性物質,不要擅自亂吃藥;特別不能食用有殘留農藥的蔬菜。人體化妝,如燙髮、染髮不要太頻繁。住房裝修要講科學,正在粉刷油漆的房間不能住人,剛裝修好的房屋要待異味散盡後方可入住。飲食要衛生、合理;生活要有規律,心情要愉快,還要經常鍛煉身體,才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精神分裂癥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精神分裂癥:從生活、行為習慣的改變開始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不明,多發生於青壯年的慢性遷延性疾病。病人常表現為基本個性改變,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為主要特徵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癥病人有明顯癥狀時很容易被人發現。但在早期有下列癥狀時,應引起注意。

1) 睡眠障礙
出現入睡困難、早醒、易驚醒、耳鳴、頭痛、乏力等睡眠欠佳的現象。

2) 情感障礙
原來的個性活潑、大方,而逐漸變得對任何事物不感興趣,不主動與周圍人接觸,對個人儀表和衛生失去興趣,工作缺乏熱情,學習能力下降。有的還出現情感倒錯。如沒有什麼可笑的事情,獨自拼命笑。笑後又說:「我雖然在笑可心裏並不感高興。」

3) 思維和言語障礙
有的人表現出比平時言語增多,甚至表現高談闊論,雖講了很多,但旁人卻無法理解說的什麼意思。有的反覆說一句話,聲音低,有的像是對自己說話。

4) 行為動作障礙
有的表現興奮,情緒較激動,吵鬧不安,甚至夜間也喋喋不休地叫喊,甚至往外跑;有的則不說話也不活動。沒有任何表情,可以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不解小便。嘴裏含著口水,也不下咽。身體可以長期保持一種姿勢,任憑你怎樣擺布也不主動改變,有的做怪相,扮鬼臉等表現。

5) 感覺和知覺障礙
有的人感到自己的肢體變大或變細,有的人會在房間裏側耳傾聽,說:「廣播裏正在談論自己」,「老師正在向全班同學念我的作文,我看見還有幾個女同學在譏笑我。」有的拒絕和家人吃一鍋飯,堅信飯裏有毒。

上述5個方面的表現可以同時出現幾種,也可一種出現,只要善於觀察,能及早發現,找心理醫生給予諮詢指導,解除心理因素,治療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要提醒我們的家長、老師、兒女們多留心觀察,早期治療,這無論對病人、家庭或是社會都有益處。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遺傳性肌肉病


左右對稱性肌肉無力,肌肉萎縮,緩慢進行性加重,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的基本特徵。該病為一組遺傳性肌肉疾病,病因不很明確,但對人體基因的研究已有些病因學的發現。根據遺傳方式、發病年齡、萎縮肌肉的部位、病程的長短、預後的好壞,可分為不同的臨床類型。

1) 本病遺傳方式與性別有關,即女性衹帶有患病的基因,但不表現出來,而其生的孩子中,男
孩約有一半發病,女孩則不發病。

2) 患病的孩子自小就比別的正常孩子走路晚,2~3歲才開始勉強行走。

3) 肌無力自四肢近端開始,下肢比上肢嚴重,表現為上樓梯及下蹲時站立困難,容易跌倒。

4) 腰部、臀部肌肉無力而出現肚子前突,走起路來左右搖擺,如鴨子行走一樣,故稱為「鴨步」。

5) 當仰臥位起立時,病人必須先翻身轉為俯臥位,再用雙手支撐雙足背、膝蓋等部位順次攀扶
才能慢慢站直,是本病較特徵性表現。

6) 大部分病人雙小腿的肌肉(腓腸肌)觸之較硬,但並不是肌肉發達,而是由脂肪組織、纖維
組織充填而成,故稱為假性肥大。

7) 除以上肌肉萎縮外,還可見有肩部、上胸部、四肢近端的肌肉萎縮。

8) 本病的病情進展性發展,一般15歲以前的不能獨立行走而被迫臥床,最後全身肌肉萎縮,
骨骼變形。大多數在25~30歲前死於肺部感染、心臟衰意或消瘦全身衰竭。

成人的肌營養不良癥一般發病從青春期開始。可以面部肌肉、上肢近端肌萎縮為主;也可以四肢
肌肉萎縮為主,相對兒童型,成人的肌營養不良癥發展較慢,20年左右才喪失勞動力,有些病
人則生命年限接近正常水平,後果較好。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只能是一般性地支持、對癥處理,應重視的是預防。例如,青年人
在結婚前應仔細了解男女雙方各自家族的病史情況,家庭中發現有此種病人,則婚後要避免生孩
子或懷孕後進行嚴格的胎兒檢查。近親結婚更要避免。對兒童型肌營養不良應盡早檢出病變的基
因攜帶者,對已懷孕的基因攜帶者應該做分子生物學的檢查。發現胎兒有這種病則應早期進行人
工流產,防止病兒出生。

以下幾點對早期發現病兒可能有幫助:
1) 生後的嬰兒腰臀部肌肉消瘦,生長過程中不能相應地發育。

2) 站立,行走較正常兒童晚,易摔跤。

3) 即便能行走,亦步態蹣跚,行走左右搖擺。

4) 有腰部、臀部、大腿肌肉發育不好,又有本病的家族史的兒童。

可疑病兒應到兒科或神經科就診檢查。

帕金森氏病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帕金森氏病:震顫麻痹為首要癥狀


震顫麻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雖有統計2%~3%人在其一生某個時期可以發生本病,但基本上是老年人的疾病。本病最早由英國醫生帕金森(Parkinson)於1917年首先系統地描述,故又稱為帕金森氏病。


本病分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原發性是指未找到原因的大腦裏缺少一種稱為多巴胺物質引起的這種疾病;繼發性則是指可發現的原因造成的本病,如腦炎、煤氣中毒、藥物中毒、金屬中毒、腦中風等,稱為帕金森綜合徵本病的典型癥狀為震顫、肌肉強直、運動減少三大等徵。

1) 震顫
俗稱抖動,通常開始發生在一側上肢,頻率為每秒鐘3~8次,以拇指、食指及中指為主,尤以
拇指為明顯,表現為「差丸樣」或「數錢樣」運動。也可開始於某個下肢,頭和下頷亦可有震顫
。顫在休息時明顯,運動時減輕或消失。情緒激動或緊張時加重,睡眠時消失。


2) 肌肉強直
也是一側肢體開始,以上肢為明顯。初時感到肢體發緊,動作不靈活,以後逐漸加重,手不能作
技巧性運作,如扣紐扣、寫字等。面部表情呆板呈「面具臉」,眼直視,說話變慢,聲音低沉,
起立轉身困難。走路時身體前傾,重心前移,越走越快,呈特殊的「慌張步態」。


3) 運動減少
由於肌肉緊張僵直,病人的各種運動減少,走路時手臂的自然擺動也消失了。盡管震顫麻痹原因不明,但腦內缺少一種化學物質是肯定的,目前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理,補充這種物質到腦內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能減輕病人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但藥物的遠期療效還不盡人意,嚴重者到晚期常因全身僵硬不能活動,不能吞咽食物而臥床不起,營養不良,發生合併癥如感染、消瘦、衰竭而死亡。所以說,本病不是癱病可致殘,不是絕癥可以喪生,是老年人一大疾病,應該好好
重視。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以下幾點為該病的早期訊號。
1) 老年人逐漸出現一側肢體手足不靈活,走動不會擺手。

2) 動作緩慢,做事、穿衣都不靈便,面部表情呆滯。

3) 一側手出現數鈔票樣的動作,安靜時出現,活動時、睡覺時消失,情緒激動時加重。

4) 老年人近期出現彎腰駝背,腰痠背痛,直不起腰,走路慢,步子小而碎。

Wednesday, November 7, 2007

肝--豆狀核變性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肝---豆狀核變性:肝腦同病與遺傳有關


肝---豆狀核變性既是肝臟病變,又是腦損害的一種遺傳性疾病。本病多發生在10~25歲間的青少年。此病主要是金屬銅在體內堆積排不出體外,而造成內臟損害,以肝、腦損害為主。由於銅堆積在體內不同部位的先後次序不同、速度不同而使得其癥狀復雜多樣,早期常常得不到及時的診斷而被耽誤治療。此病雖為遺傳病,但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使病人長期保持無癥狀或者能得到較長的緩解期。

肝---豆狀核變性起病隱蔽,並緩慢逐漸加重,早期可無癥狀,祇有通過肝脾檢查,血液化驗,用眼查看角膜K-F環等方可確認。一旦出現癥狀也常常多種多樣,因人而異,現分述如下:

1) 四肢肌肉僵直
大多數病人以此為早期表現,也可能僅僅以下肌肉痛性痙攣為初發癥狀而被誤診為腓腸肌(小腿肌)痙攣(俗稱抽筋)。但在做肢體被動運動時,會發現肌肉僵硬,阻力很大。

2) 面部肌肉僵直
表現為病人面部表情呆板淡漠;咽喉部肌肉僵直,病人語言不清,吞咽困難。

3) 癲癎發作
部份病人以抽搐性癲癎發作為首要表現。

4) 精神-----痴呆癥狀
此類癥狀較為常見,常常因出現精神失常而被診為神經官能癥:
a) 學齡期和青春期學習成績較迅速明顯下降,閱讀及聽課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類似痴呆癥。
b) 緩慢進展或急性發作時產生焦慮不安、恐懼的精神狀態;有時出現抑鬱狀態;白天終日惶惶,憂心忡忡;夜晚不能入睡,造成意識模糊,甚至發生自殺事件。
c) 少數人發生幻覺而出現自、傷人行為。

5) 除了以上腦部癥狀外,不少病人以急性肝炎或腎臟病或貧血,無緣無故的骨折為首要表現,以致忽視全面檢查而誤診。


因此,凡是青少年出現以下幾種情況要警惕本病發生:
1) 原因不明的學習成績下降,記憶力明顯減退,動作呆滯,不靈活。
2) 逐漸出現肝硬化癥狀,但未得過肝炎或其他肝病。
3) 出現原因不明的貧血,頭昏、乏力、血色素下降。
4) 未得過腎炎、腎病卻出現浮腫、尿蛋白等腎臟病變的癥狀。


懷疑肝---豆狀核變性病,應到神經科檢查。若家族中有類似病人更要重視檢查。值得提醒的是,凡家庭成員中有一人患了此病,兄弟姐妹甚至父母都應到醫院做銅藍蛋白化驗,這是診斷該病的一項較可靠的化驗。有些人雖然沒有什麼病變表現,但若化驗有問題亦要重視,應定期觀察、化驗,避免攝入含銅量多的食物,甚至在必要時早期用藥,以保護內臟不受損害,保護腦功能的健全。

重癥肌無力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重癥肌無力:從易疲勞開始


運動量大,或乾重體力活後感到疲勞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而有些人在做不重的體力活動後也感到勞累,如洗完衣服卻沒有晾曬的力氣,感到很疲勞,則可能是病態,即是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一種-----重癥肌無力。

重癥肌無力是免疫性疾病,即自身的免疫系統作用神經肌肉接頭處而發病。主要影響骨骼肌包括眼球活動肌、吞咽肌肉、四肢肌肉、呼吸肌等。其確切的發病原因還不很清楚。

重癥肌無力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約50/10萬人,按中國12億人口計算,我國得此病的人約有60萬,若診療不及時,會使病人喪失勞動力,甚至危及生命。


重癥肌無力主要癥狀:
1) 眼面肌無力
眼瞼下垂為最常見和最早癥狀,病人早上起床後眼睛似乎睜得開,隨著日常活動的增多,上眼皮
逐漸下垂,到下午、晚上更明顯,以致睜不開眼使行動不便。眼肌無力可使眼球轉動困難出現復
視。面部的肌肉受影響則出現苦笑面容。

2) 四肢肌肉無力
表現為活動久後上肢舉臂困難以致梳頭也費力 ;騎自行車剛開始能上車,但騎片刻後逐漸出現無
力,下車感到困難而致跌倒;或走一段路後上臺階或上汽車困難。

3) 吞咽肌、咬肌無力
表現為吃飯時,尤其是吃乾食物時咀嚼費勁,吃一頓飯需很長時間,吞食物越吞越難嚥下。說話
時間長了發音不清,喝水也會被嗆到。

4) 呼吸肌無力
表現力活動8水氣短,發音重時靜坐也覺氣短,嘴唇發紫。若不積極處理可能因此而喪生。


另外,本病還可合併發生甲狀腺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多發性肌炎、多發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些病人還與內分泌失調有關。

重癥肌無力雖然無特效藥物治療,但早期發現,認真治療,病人還是能比較健康地生存下去,故應重視早期徵象:即一個健康人如出現一側眼皮耷拉下來,晨起夕重;或做事、走路、活動後易發生疲勞無力現象就要警惕,應盡早到醫院找神經科醫生檢查,通過藥物試驗和儀器檢查,大多數病人都能得到較為準確的診斷。

中風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中風:暫時性失去記憶要重視


中風,即腦血管病,指人腦的血管出了問題帶來腦的功能障礙,輕則致殘,重則喪命。

中風在現代已是很常見的多發性疾病,除心臟病、惡性腫瘤外,中風是老年人三大重要死因
之一,故被列為「三大殺手」之一。

中風也可以說是現代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車代步,飲食中指肪糖分含量高,糖尿病、肥胖病均可使血管硬化。心臟血管硬化易患冠心病,腦血管硬化易使腦血管堵塞,從而發生腦缺血性壞死。高血壓也是常見病,而由於缺乏認識,不少患高血壓的病人不注意休息、服藥,甚至有些人全然不知自己有高血壓,長期下去,腦血管發生另一種硬化,形成小的血管瘤,是發生腦出血的主要因素。吸煙除了可致肺癌外,亦是中風的危險因素;而飲酒尤其酗酒同樣是中風的促發因素,還有一些中風,則與先天性病變有關。

對於中風這種災難性疾病,目前尚無特殊的治療方法,故應預防在先,重視早期危險信號,正確處理可以避免中風發生,降低死亡率和殘廢程度。


以下幾點早期信號值得警惕:
1) 有高血壓的中老年人,血壓控制不好波動大,尤其是在工作繁忙勞累時出現嘴唇麻、肢麻,要警惕腦出血的發生。動態觀察血壓,使用作用持久有效的降壓藥,穩定血壓,可防止腦出血發生。而當突發性頭痛嘔吐,一側肢體無力,甚至事不清,大小便失禁時,則要想到可能發生了腦出血。這時應就地讓病人躺下,清除口腔內嘔吐物,摸摸脈膊,看看呼吸,若均好,應盡快用招架送到條件好的醫院就診。若有血壓計,可先測一下血壓,血壓很高(超過24/13.3kPa毫米汞柱)可用家中備用的心痛定或開博通一片(心臟藥)放舌下含服再送醫院。

2) 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高血脂或有糖尿病史,未行正規治療,未定期作血糖、血脂化驗,出現發作性一側肢麻或一側肢體無力,或突然語言不流暢,或頭暈,走路不穩,或突然失去記憶,幾分鐘或幾十分鐘即自行好轉,有時一天發好幾次,此為腦血栓的先兆信號,要重視和警惕完全性偏癱的發生。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用一些防止血栓形成的藥控制病情的發展。

3) 有冠心病或風濕性心臟病的病人,若出現心跳很亂,應及時就診確定是否發生了「心房纖顫」,「心房纖顫」是產生栓子的重要原因,早期發現「心房纖顫」,使用一些預防性藥物,可抑制心臟栓子產生,避免發生腦栓塞。

4) 老年人常有頭痛,且有一定的規律,診確為偏頭痛後,要有規律地使用調節腦血管的藥物,防止偏頭痛性中風。若出現頭痛頻繁、劇烈,合併看東西出現重影,一側眼皮聳拉下來,有可能是先天性動脈瘤破裂造成小量出血,或即將破裂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先兆。應盡早去醫院檢查。若出現頭痛如刀劈樣,伴頻頻嘔吐,短時神智不清、脖子發硬則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應臥床休息,並盡快送往條件較好的醫院就診。避免一切使病人需要用力的因素,以免加重病情。


懷疑病人患中風時,應到醫院急診科或直接去神經科就診。情況緊急應打電話到急救中心派車先作緊急處理再及時送醫院。病情太重時應就地搶救,穩定後再送醫院。

急性心包炎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急性心包炎:胸痛、呼吸困難


心包是由壁層和臟層構成的一個封閉囊袋,內含少量(少於50ml)起潤作用的液體,心包液來自臟層心包,通過壁層心包經胸導和右淋巴導管排出。

心包的主要作用是:
1) 把心臟固定於胸腔內;
2) 減少心臟活動時與周圍組織的摩擦,保證心臟幾乎無摩擦地進行收縮和舒張活動;
3) 防止鄰近臟器的,如炎癥等波及心臟;
4) 防止過多或過少的血流流入心臟 ,因而心包對血流動力學起著有利的作用。


急性心包炎是各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心包藏層和壁層的急性炎癥。按病理變化,可分為纖維蛋白性(乾性)及滲液性(濕性)兩個階段,它多繼發於其他疾病,或為全身性疾病的一部份。引起急性心包炎的病因很多,最常見的主要是結核性、非特異性、腫瘤性、化膿性。另外還有尿毒癥
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粘液性水腫、放射綫等因素,均可引起急性心包炎。


臨床表現主要癥狀:
1) 胸痛
疼痛性質、部位、程度、放射部位均多變,可以是尖銳的刺痛或鈍痛,或是悶痛,或呈燒灼感、
緊縮感、壓迫感,部位常位於胸骨後或心前區,可放射到左肩胛、背部、頸部或上腹部等處,可
因深呼吸、咳嗽、吞咽、平臥、左側臥、床上轉身而加重,坐位或前傾位時減輕,可持續數天,
以急性非特異性心包炎疼痛明顯,結核性、腫瘤性、和尿毒癥性疼痛較輕或完全無痛。

2) 心臟壓塞癥狀
急性心臟壓塞時,患者出現:
a) 極度煩躁
b) 大汗淋漓
c) 面色蒼白或青紫
d) 呼吸加速
e) 有時出現抽搐、暈厥,甚至休克

亞急性或慢性心臟壓塞時,可有:
a) 呼吸困難
b) 乏力
c) 肝區疼痛、浮腫等。


3) 鄰近器官受壓癥狀
肺、支氣管受壓可加重呼吸困難,呼吸輕而速,取俯坐位,出現乾咳,喉返神經、膈神經受壓分別出現吞咽困難、聲音嘶啞、惡心、呃逆和上腹胞脹等。

4) 全身癥狀
可有畏寒、發熱、出汗、乏力、心悸以及焦慮、抑鬱等精神癥狀。


臨床上有以下幾種常見的心包炎:
1) 急性非特異性心包炎
其病因未明,可能病毒感染和變態反應有關,起病前1~2周或數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急驟,胸痛明顯,呈尖銳性刺痛且呼吸時加重,伴發熱、肌痛、呼吸困難等,並出現心包摩擦音。

2) 結核性心包炎
有結核病史,常由縱膈淋巴結核進行傳播,肺胸膜結核直接蔓延所致。常有胸痛、乏力、發熱、盜汗等,以心包滲液為主,常伴胸積液。

3) 腫瘤性心包炎
原發腫瘤很少,主要為間皮痛。轉移癌佔大多數,主要來自支氣管和乳腺癌腫,白血病和淋巴瘤也可見,心包積液生長迅速,反復引起心臟壓塞。

4) 化膿性心包炎
常由化膿性病變的四行播散或鄰近感染竈蔓延引起,起病急劇,炎癥反應重,高熱、寒戰、夜間盜汗、呼吸困難、胸痛不典型,可聞及心包摩擦音。

急性心包炎的診斷主要有賴於臨床體格檢查和輔助的實驗室檢查。心包炎的臨床癥狀可輕可重,起病急,心包滲液速度快,往往臨床表現就愈明顯;起病緩慢,心包滲液速度慢,量少,癥狀可不明顯,有時還易被別的臨床表現所掩蓋。因此,出現可疑急性心包炎的癥狀表現,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才能確主診斷,進行相應有效的治療,避免危及生命。

Monday, November 5, 2007

風濕熱

內容出自:
<<常見病的早期信號>>
易敬林主編科圖有限公司

初版:2000年11月


風濕熱:發熱、游走性多發性關節炎、心臟炎


風濕熱是一種易反復發作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結締組織的膠原纖維和基質的非化膿性炎癥,以風濕小結為特徵,主要侵犯心臟、關節,還可累及皮膚、腦組織、血管和漿膜。一般認為風濕熱是甲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咽部感染後,機體發生異常的體液或細胞免疫反應的結果,近年還注意到病毒感染、遺存、免疫障礙、營養不良及內分泌紊亂等也可能與本病發病有關。


風濕熱主要表現有下列幾個方面:
1) 關節炎
多數鏈球菌感染後一個月內發作,發生率為75%,並隨年齡增加而增加,關節炎癥狀明顯時心臟炎癥狀常較輕,或無明顯心臟炎癥狀。其特點:
a) 主要侵犯四肢大關節,如膝、踝、肘、腕等處,不侵犯頜關節。局部多呈紅、腫、熱、痛,活動受限。
b) 多發性游走性:一組關節炎癥消退後,另一組關節發病。
c) 對稱性。
d) 關節炎癥消退後,無任何後遺癥,且不影響關節功能。
e) X線特點無骨關節異常改變。
f) 水楊酸制劑治療療效顯著。

2) 心臟炎癥
是風濕熱最嚴重的表現,表現為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癥狀可輕可重,患者多有心前區不適、隱痛、心悸,少數患者可出現心力衰竭,其表現為面色蒼白、呼吸困難、痰略呈粉紅色泡沫,下肢浮腫等,風濕熱反覆發作並侵犯心臟,將會導致慢性風濕性心瓣膜病。

3) 皮膚損害
a) 可出現滲出型的邊緣紅斑。多見於四肢內側和軀干,多無痛無癢,歷時可達數月之久。
b) 可出現增殖性的皮下結節,約為綠豆至黃豆大小,常見于肘、膝、枕部、前額等骨質隆起或附著處,壓之不痛。

4) 舞蹈癥
以女童多見,多見于5~15歲學齡兒童,患者表現注意力渙散,學業退步,步態不穩,繼之出現舞蹈樣動作,為一種極快、不規則、不自主無意識動作。

5) 其他。有1%~5%風濕熱可發生風濕性肺炎、胸膜炎、風濕性腦病和風濕性腎炎等。
風濕熱的臨床表現可多樣化,它可單純表現為風濕性心臟炎,而其他癥狀不明顯;也可僅表現為風濕性關節炎,而不侵犯心臟。單純的風濕性關節炎應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進鑒別。


由於風濕熱有極大的危害性,人們應該及時消除鏈球菌感染的病竈。因為風濕熱與鏈球菌感染有密切的關係,對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等應徹底治療,並以青霉素為首選藥。凡有慢性扁桃體炎反復發作者在風濕活動控制後應予以摘除。如曾患風濕熱,或已有心瓣膜病患者應積極預防鏈球菌感染,每月肌肉注射長效青霉素120萬單位,初發風濕熱的兒童宜連用5年以上,已有明顯心臟炎或已形成瓣膜病者需用至成年。青少年平素必須意意防禦保暖,避免潮濕,防止呼吸道感染,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